<p class="ql-block"> 在科学与医疗不发达的旧社会,人们往往把美好的祈愿寄托于神灵的庇佑,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大大小小的庙宇,五花八门的神怪,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方。听老一辈人讲我们王过村以前有一座娘娘庙,那么所谓的娘娘庙供奉的又是哪一位大神呢?前人也并未留下准确的文字记载,我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大致了解到我们村娘娘庙供奉的应该是后土圣母娘娘。</p><p class="ql-block"> 在文革破四旧时期,我们的娘娘庙也未能幸免,拆下来的残留物件也被埋没在时代的尘埃里,现在我们只能从老一辈的回忆与口述中想象当年的娘娘庙的大体模样。娘娘庙又名圣母庙,庙址位于我们村西北方向,距离村有数十丈。在我们村诸多庙宇祠堂中,娘娘庙的建筑规模首屈一指。娘娘庙座北朝南,中为仪门,距仪门两侧各十数丈,建有东西山门,仪门外建有照壁,古樸素雅,不饰藻丽。进仪门迎面数丈是戏台背面,作为进门照壁。戏台座南朝北与娘娘正殿相对,中设香亭,东西两侧育载花圃,有厢房数十间。香亭北数丈,为娘娘庙正殿,五间开,内供娘娘金身塑像。</p><p class="ql-block"> 娘娘庙正殿建在高台之上,正殿端庄肃穆而不失祥合,娘娘神像栩栩如生,既有神灵之威仪,又显慈母之博爱,朝拜瞻仰圣像者,需提前沐浴正冠,保持身体和衣物的清洁,焚香叩拜后,方可绕亭,拾级而上,入殿内抽签许愿,可以想象当年的娘娘庙定是人来人往香火鼎盛。正殿对面,香亭南数丈便是娱神之乐楼,现称戏台。晋南古戏台建筑风格多为前歇山顶后硬山顶,砖砌木雕,悬梁吊柱。台内正面为砖砌屏风,左右两边为出将门与入相门。台房脊与四檐角,饰有烧制而成的祥云瑞兽。房脊正中装有二尺余高的黑色宝葫芦形瓷瓶。戏台还为看戏建有券棚,可容纳千百人。现健在的老人讲,我们王过戏台比附近定为文保单位的寨里戏台还要更加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娘娘庙址择村西北,八卦属乾位,生门。村大街最北头还建有娘娘阁,村民习称娘楼。在种种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见,先祖们对神灵的敬畏,对信仰的虔诚,尤其是对主宰生育繁衍的母系神灵的推崇。娘娘庙始建于何年何月,何人主持修建,并无文献记载,唯现存咸丰已卯年重修乐楼碑记云:“前人于雍正十三年仍旧重修,于乾隆四十七年仍旧重修”。关于娘娘庙的更多建筑细节,我们除了根据前人的描述想象以外,还可以在晋南一带遗留的古庙宇中找寻一些蛛丝马迹,较之最为接近的当属夏县埝掌镇“上冯圣母庙”。</p><p class="ql-block"> 关于娘娘庙的故事不止有遥远的回忆也有战争年代的红色印记,一九四七年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运城交锋,史称“运城战役”,战役期间,曾有大约一个营的解放军,在娘娘庙内举行战前动员誓师大会。我村村民及周边邻村在得知消息后,自发捐献棺材、门板送至庙内,解放军干部战士组成的敢死队,争占棺材,那种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颇有马革裹尸抬棺入疆般壮烈。亲身经历的长者对当年发生的事记忆尤新,每当提及,依然动容,吾村先辈也曾支前参战,娘娘庙神灵和我村众多村民一样,耳闻目睹过其英勇壮烈的场面。村中长者感慨有教,告诫吾村后世子孙,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当记战士之英灵,前贤之功绩,娘娘庙亦曾荣耀辉生,流芳后世。这件事是大时代下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却是我们王过村在战争年代不可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素材:王安盛</p><p class="ql-block">整改:靳斌</p><p class="ql-block">2025/02/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