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广东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地,是地处阳江市海陵岛的南海一号博物馆。它的全称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2月13日上午,天气晴朗。我们来到位于南海一号大道西侧的博物馆,大道东侧是美丽的十里银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以“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的中国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百度载,总建设面积1.75万平方米。它2004年12月28日奠基,2007年8月初全面封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span>筑,其立面由五个大小不一的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整体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建筑特色鲜明,设计创意独特,紧扣海的主题,体现了海洋文化与南方建筑风格的优美组合。</p> <p class="ql-block">从十里银滩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百度载,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上午10时,举行出水仪式。12月28日,运用沉箱进行“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南海一号”,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09年12月,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6年11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始申遗闭馆改造。2017年8月15日,改造后的博物馆试开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0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从西侧空中鸟瞰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800多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船上载有文物数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百度载,从发掘出来船体造型和所载文物分析,船长近42米,船宽11米左右,载货量800余吨,始发港口是福建泉州。</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最接近古船外貌的缩小比例的古船模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海一号的发现颇为偶然。据百度载,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在广东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时,意外发现了在深埋在23 米之下的另一条古代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珍贵文物。由于发现沉船的海域位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专家将这艘偶然发现的沉船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后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将其命名为“南海一号”。</p> <p class="ql-block">实际比例的古船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海一号”的考古发掘和打捞出水也周折不小。据百度载,1989年冬,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正式开始对“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这次调查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香港回归后,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1999年到香港进行水下考古调查时,经宣传,港商陈来发先生创建了名为“中国水下考古与探索协会(香港)”的组织,并发起募捐,为“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无偿捐助港币120万元。“南海一号”的水下考古和打捞,由此起步。</p> <p class="ql-block">木爪碇石 旁边有说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2001年4月起,有关部门对“南海一号”进行了定位、考古勘测、研究打捞和处置方案(建立博物馆)、筹措资金立项、试发掘等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开始打捞起吊,12月22日上午10时,在现场举行“南海一号”出水仪式。28日下午3点,南海一号完成整体打捞,正式移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放入一个巨型的水池当中,展开水下文物“原址保护”。目前是一边发掘一边展览。</p> <p class="ql-block">网载装载“南海一号”的沉箱出水照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9年8月18日至9月26日,考古人员对“南海Ⅰ号”进行了第一阶段试掘工作,出水了数百件瓷器。12月24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进博物馆大门,十分醒目的“船语”雕塑耸立在观众面前。那应是古代大海上船只或以天象定位,或为信息交流方式。雕塑旁的宣传词很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船语雕塑</p> <p class="ql-block">雕塑宣传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2015年1月,经过7年的保护发掘,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展现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装船想象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考古识别,“南海一号”装载的南宋外销瓷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州窑系等五大民窑瓷器构成。</p> <p class="ql-block">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花婴戏纹碗</p> <p class="ql-block">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缠枝花卉纹花口盘</p> <p class="ql-block">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叶脉纹花口碗</p> <p class="ql-block">宋龙泉青釉刻划花卷云纹碗</p> <p class="ql-block">海纳百川瓶</p> <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盖罐</p> <p class="ql-block">康龙添寿瓶</p> <p class="ql-block">这三只盘未拍到标签。八百多年前把瓷器做到如此精致,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海一号还出水很多金器、银锭、和大量的铜钱。</p> <p class="ql-block">金虬龙纹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百度载,1987年试发掘时,出水了一只金腰带。腰带全长1.72米。虽沉伦沧海近千年,仍金光闪耀。腰带工艺精良,带体呈麻花状,带扣装饰细腻,浮点状纹饰,极具异域风情。这种腰带形制不见于中国国内,专家推测为中东地区器物样式。</p> <p class="ql-block">金腰带 1987年南海一号发掘出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记载,古代的金银器具是不被允许外贸的。船只上竟然有很多,可见商人的贪图发财的头脑!</p> <p class="ql-block">金双重顶链犀角形牌饰项链</p> <p class="ql-block">金饰件</p> <p class="ql-block">钳镯</p> <p class="ql-block">截面呈方形的金环</p> <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出水的银锭</p> <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出水的铜钱</p><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太平通宝、淳化通宝、至道元宝、咸平元宝、景德元宝(后三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参观完南海一号博物馆后,笔者很感慨。无疑,“南海一号”的价值是极高的。但其价值的实现,仍依赖于对它富有成效的发掘和研究。并且,最大限度地获取其考古价值,取决于在接下来的进程中能否排除技术风险、能否最大程度地保留沉船的历史原貌。</p> <p class="ql-block">笔者在船模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南海一号”的发掘尚未完成。它无疑是横亘在当下考古学界面前很大的复杂命题。沉船本身和它装载的货物,弥足珍贵而不可再生。发掘和研究它们,还原其本来面目,定位它在考古学的地位,科学精神必须始终是第一位的。我们看客的心态或引导看客的心态都应该收敛或节制,毕竟这是考古而非表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