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基地代号“〇六一”的由来,我最早是从机关原国防部五院的支内老人乔文礼告诉我的,他说“06”是航天物资采购代码。以后,我又从贵州011基地的郭利民一篇《贵州011基地代号的故事》中得到进一步确认。但最后他们讨论感觉,“在未得到正式文件证实之前,暂不纳入基地正史,先将其收录在以“诸论共存、文责自负”为宗旨的《○一一基地史料》(第一辑)中全文刊出,作为珍贵史料留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经过档案查询找到:1959年2月9日,国家计委、国家经委通知,中共中央批准国防科委在国家建立单独户口,自1960年起作为国家统一分配物资的申请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郭利民的文章是这样记述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根据中央要求,全国开展了建国后的第一轮编史修志工作。1985年下半年,贵州三大军工基地,《○一一基地史》的编纂工作率先启动。当时主抓基地史编纂工作的是基地副主任(副局长)宋协隆。常务副主编、主持编史办日常工作的是时任011基地技术情报所副所长的刘经豪。当时编史办还有两位,一位叫边长发,还有一位就是基地技术情报所任《航空科技》期刊编辑郭利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起:边长发、郭利民、刘经豪,摄于1986年初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编基地史的期间,编史办收到来了自北京刘正栋的两篇史稿,其中一篇为《○一一代号的由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正栋是一位老军工,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初任东北军区军工部北满分部直属三厂厂长,二等甲级伤残军人。新中国成立,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第三机械工业部计划司司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六局局长。“文革”期间,被下放到〇一一基地。1969年至1973年曾任〇一一基地军事管制委员会党委成员,基地生产组副组长、组长,负责全基地的生产组织管理,参与组织了基地首架歼-6Ⅲ飞机试制的全过程。后任技术攻关组组长负责组织质量排故工作,为〇一一基地歼-6Ⅲ飞机解决“掉铆钉、烧机尾”等重大技术攻关做出了重要贡献。1972年5月,刘正栋随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三机部部长李际泰,在京向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汇报关于〇一一系统歼-6Ⅲ型飞机技术攻关情况,受到叶帅的高度赞扬。离休之前为第八机械工业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休后居家坚持笔耕不辍的老人刘正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011基地第一套史籍于1991年2月全部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正栋《○一一代号的由来》史稿文中叙述: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国家国防工业主要分为航空(第三)、电子(第四)、兵器(第五)、造船(第六)4个部。期间刘正栋为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六局局长,主要负责国防工业的发展计划和建设工作。鉴于国防工业项目在列入国家计划投资、物资分配、设备订货等方面的集中统一、方便工作管理和保密要求,经与国家计划委员会研究商定,国防工业口子内的部门通称“0”字单位。同时,对国防工业各部按1--8的序码进行编列。航空工业的三机部序码为“1”,对外为“01单位”,其他国防工业各部依次被列为02~08单位。凡是有“0”字头的国防工业部门,国家物资和设备订货时给予优先安排计划,如遇战备生产急需还要“开绿灯”。至于贵州航空“代号011”基地,其含义即为:“0”为国防工业,“1”为航空工业,末位“1”为第一个三线基地。其他国防工业生产基地,如贵州境内的航天部061基地、电子部083基地的代号排序规律也是同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拿到稿件,编史办的同志十分兴奋,因为此前没有人提起过这事儿,也没谁能说得清楚此事,这份稿件可谓弥足珍贵。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查遍了基地所有档案,包括三机部、国家有关部委、空海军,贵州省转发的与011基地有关的文件,均未得到正式文件对此事的证实。但是,刘正栋当时所处的平台之高,在全基地纵观横览无人能及,所言合乎逻辑,条理清晰,简直不容置疑。最后对于该史料如何利用,他们讨论的结果是:在未得到正式文件证实之前,暂不纳入基地正史,先将其收录在以“诸论共存、文责自负”为宗旨的《○一一基地史料》(第一辑)中全文刊出,作为珍贵史料留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一基地史料》(第一辑)于1986年2月正式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航天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工业三线建设,按照型号为主、地区配套原则,在滇、黔、川、桂、鄂、陕、豫、渝等省市区,建成96个项目,130多个三线企事业单位,10多万人科研生产队伍,7个比较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战略后方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三线建设的20多年里,三线航天工业先后研制成功中程、中远程洲际运载火箭和地空、海防战术导弹,为装备我国的战略火箭部队,提高军威国威,发展国际与航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〇六一基地是我国规模最大、配套齐全的战术导弹生产和科研基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