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鞭炮禁燃规定稍有放宽,可以在一个县区指定的两处乡村燃放,也算是对群众“年味”呼声的部分响应。但遗憾的是,我所居住的小区及乡下老家,依然是禁放地。年前走江西余干出差捎带的烟花,再次被我送进了储藏室,引得小女儿嘟嚷着嘴半天不说话。</p><p class="ql-block"> 还是喜欢小时候乡下的大年。穷是穷了点,没有烟花,但有大炮仗。那种用黄泥填塞的土制大炮仗,点上火一窜三四十米高,呯、啪两声轻脆悠扬。孩子们逐着炮仗声到处追,就为了能捡几个还没完全炸碎的半截炮仗,幸许还有只响了一声的半哑子炮,带回家撕去包装纸,仔细地倒出内硝,在地上铺成一字,用“洋火”点上,欣喜地看那瞬间的焰火。</p> <p class="ql-block"> 不能放烟花的年,味道要差许多,但其它该有的年味还是得有。掰猪头肉、写春联、准备年夜饭和拜年一样不能少。</p><p class="ql-block"> 掰猪头肉是我们一家人每年过年的重头戏。年前腌制的猪头,经过几个大太阳的曝晒,早已油溜一地腊香扑鼻。除夕前一天下午,兄弟们带着孩子早早地来到乡下老家,母亲在大锅里烧开了水,二哥熟练地把熏好、洗净的猪头投入锅中。大致白汤煮上半小时左右,腌猪头的香味那是想盖都盖不住了,路过的乡邻常常是头也不抬地打招呼:“回老家煮猪头呀!”</p> <p class="ql-block"> 猪头肉不算的上是美食一列,平时估计吃的人也不多,但过年这道腌肉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煮透的猪头起锅后盛在木盆里,延着两排猪牙齿起掰,骨头缝里的肉是最香的,然后是肥肉面上的那层薄薄的瘦肉,用小刀片慢慢地剔下来,直接就着葱蒜酱油入口,香嫩滑爽堪称世间一等美食。</p><p class="ql-block"> 掰完吃尽的骨头,妈妈会捡那些整块的,回锅合着先前的汤水再煮上一大锅新鲜的萝卜块。可别小看了这萝卜块,煮透的萝卜因为吸饱了猪头的腊味,不仅鲜香无比而且消食,正是年节里大鱼大肉的最佳搭配。吃不完的萝卜块,还可以继续存放在木桶里,后续再吃上十天半月都没问题。</p> <p class="ql-block"> 春节后上班,同事朋友间闲聊,往往少不了过年和拜年的话题。后疫情时代,很多人省掉了“拜年走亲戚”的繁琐,言谈举止间,大有“无事一身轻”的感觉,但我却深不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拜年其实是很好的亲情联系,趁着春节的空闲带着孩子去长辈家走一走,一来可以填补平时忙碌无法探望的缺憾,另外也是对古代年节的某种精神传承。都说电子化时代,人情味淡薄,平时外出的外出,忙碌的忙碌,本就少了往来,春节闲余能去走一走,自然不算多余。</p> <p class="ql-block"> 古话说“亲戚越走越亲”,长辈都不去走动了,这亲人味又从何谈起呢。其实,带点小礼物去长辈家坐坐,唠叨唠叨一年来的闲话,问问收成或者其他亲戚的近况,如果长辈们身体健朗,也不妨一起喝点小酒、吃个拜年饭。</p><p class="ql-block"> 我是把拜年当作一种“私心”在做的,通过这传统的“亲情”教育,等以后我们老了,曾经让你骄傲或者担心的小辈们,也这样拖家带口来探望你,虽有点小繁琐,但也不失某种意义上的亲情告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邻居发小家近年生意做的不错,去年升级做了外公,除夕夜在家门口悄悄燃放了几大盒烟花,烟花燃放后余留的红色碎纸片,堆积出许多旧时甜蜜的年味。乡下几个小店里,零星的有一些手持小礼花、甩炮可以出售,也算是慰藉了小朋友们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我不喜欢“以禁燃禁放为手段”的各种新规,存在即合理,我喜欢在“声声爆竹”里,贴春联、除旧岁;迎新春、展新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