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一老农接到重庆烈士陵园馆长来信:请问您跟江姐什么关系

<h3>1981年5月的一个烈日炎炎的正午,四川荣县的邮递员脚踏自行车,穿梭在乡间小道上,前往杨佳乡半边山村,为村民们送去一封封期盼已久的信件。</h3></br><h3>在村庄的入口,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邮递员按习惯抵达,发现热情的村民们早已聚集在此,满怀期待地等候着他的到来。</h3></br><h3>五月时节,气温攀升,邮递员常在正午时分抵达半边山村。村民们因酷热暂停劳作,聚在村头树荫下乘凉聊天,同时期盼着邮件的到来,这已成为双方不言而喻的习惯。</h3></br><h3>那天,所有等待信件的老乡都已领完信,邮递员手中仍紧握着一封未送的信,他连连呼喊:“请问,黄茂才先生在吗?黄茂才先生到了没?”</h3></br><h3> <h3>周围静悄悄的,无人应答。这时,一旁的村民们低声议论开来,言语中带着疑惑:“谁会写信给那个冷酷无情的行刑者呢?”</h3></br><h3>黄茂才在村里的名声极差,据传他曾在渣滓洞做看守,并因此入狱多年。村民们因此疏远他,视其为残害革命志士的凶手,不愿与他有任何交集。</h3></br><h3>邮递员向村民们打听道:“请问,黄茂才是不是住在这个村里?我这里有他的一封信,能否请哪位好心人帮忙转告一下,让他来取信呢?”</h3></br><h3>那里曾是国民党军统特务囚禁“政治犯”的秘密营地,黄茂才亲身经历了渣滓洞与白公馆——这两处革命志士受难地的历史,那段岁月成为了他永生铭记的记忆。</h3></br><h3>黄茂才心中激动,急忙拆开信件。他双手颤抖地紧握着信纸,眼神坚定,一遍遍倔强地阅读,始终不愿放手。最终,情感决堤,他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h3></br><h3>卢光特,重庆市烈士陵园纪念馆馆长,致信黄茂才,透露歌乐山烈士陵园整理档案时,发现渣滓洞脱险者留下的材料,频繁提及看守黄茂才,赞其在狱中多次援手江姐等志士,为党组织贡献良多。</h3></br><h3>卢光特馆长专门致信询问,他与江姐的具体关联及曾为江姐所做的事宜,为求历史准确无误,恳请他尽快前往重庆烈士陵园进行事实确认。</h3></br><h3> <h3>心情平复下来,黄茂才着手整理行装,迅速购买了前往重庆的最快列车票,随后他便急步出发,心急如焚地朝着烈士陵园的方向赶去。</h3></br><h3>卢光特馆长热情接待来宾,引领他重访旧地。二人在温馨氛围中深入交谈,长时间对坐,回忆往昔,数次动容,泪光闪烁。</h3></br><h3>黄茂才究竟是何人?他在臭名远扬的渣滓洞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与江姐等人有何过往?卢光特的信为何让他激动不已?何事又让卢光特与黄茂才泪流满面?</h3></br><h3>黄茂才缓缓道来,揭开了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那些曾经被遗忘的细节,如今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令人感慨万千。</h3></br><h3>1925年,黄茂才诞生于四川偏僻的半边山村,家境贫寒,父母终年耕作地主租出的田地。尽管辛勤劳作,但交完租税后,一家人的温饱也只是勉强得以维持。</h3></br><h3>黄茂才的双亲十分通情达理,他们节衣缩食,全力支持儿子求学,希望他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h3></br><h3>黄茂才命运多舛,仅受数年教育便因父亲离世而中断学业,回家协助母亲支撑家庭。经邻里牵线,他与同乡杨淑琼结为连理,共同建立起温馨的小家庭。</h3></br><h3>平静生活转瞬即逝,国民党为弥补败退中的兵力短缺,四处强行征兵。他们不顾百姓意愿,只要见到适龄男子,便无情地抓走充军。</h3></br><h3>黄母心系儿安危,担忧茂才成炮灰,不顾颜面恳求地主之子刘重威,望其能出手相助,为黄茂才谋得一安全差事。</h3></br><h3>黄茂才家租种的是刘重威父亲的田地,故而求助于他。刘重威在国民党政府任职,回乡探亲时随行的卫兵队伍浩荡,让黄茂才母亲印象深刻,认为他颇有势力。</h3></br><h3> <h3>黄母认为刘重威必是高官,便嘱咐儿子跟随他,期望能寻得一份差事,避开被抓去服兵役的命运。有熟人提携,儿子或许还能谋得一官,为家族增添荣耀。</h3></br><h3>黄母带着精心挑选的礼物上门拜访,清晰表达了来意。原本以为需要一番声情并茂的恳求,出乎意料的是,刘重威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的请求。</h3></br><h3>黄茂才一家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中,然而,他们对此人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刘重威,其实是国民党川康绥靖公署二处副处长,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深特务。</h3></br><h3>在刘重威的特别关照之下,黄茂才意外踏入了特务机构的大门,并迅速获得破格晋升,被授予少尉军衔。不久后,他被分配到渣滓洞监狱,担任起了看守的职务。</h3></br><h3>报到渣滓洞时,所长李磊与管理组长徐贵林对新手狱卒黄茂才进行了培训。他们强调,狱中皆是穷凶极恶的罪犯,对待他们需凶狠无情,绝不能有丝毫怜悯之心。</h3></br><h3>黄茂才深刻铭记上司的教诲,在岗期间,他对罪犯态度冷漠且充满敌意,与他们交流时,声音总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几分,显得异常严厉。</h3></br><h3> <h3>后来,黄茂才得知那些人都是为了给百姓带来好处的革命者,态度便发生了转变,不再给他们设置障碍。</h3></br><h3>1948年7月,刘国志与曾紫霞这对恋人被送往渣滓洞监狱。登记时,狱卒黄茂才发现曾紫霞来自四川内江白马庙,心中不禁涌起一丝乡情,视其为半个同乡。</h3></br><h3>得知她出身名门,乃国民党四川省财政厅科长千金,身为富家女兼杰出医学生,前程似锦,却毅然舍弃奢华,投身共产党,奔波革命,令人由衷钦佩。</h3></br><h3>他曾向曾紫霞认真表达,若日后她遇到任何难题需要帮助,都可以随时向他伸出援手,他会乐意相助。</h3></br><h3>最初,曾紫霞怀疑黄茂才是敌人设下的陷阱,企图赢得她的信赖,因此她对他的友好举动完全不以为意,甚至是充满了蔑视。</h3></br><h3>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曾紫霞察觉到黄茂才与众不同。他不像其他看守那样对难友们充满敌意,动辄怒斥。相反,他态度温和,值班时总是默默保持距离,对难友间的低语也视而不见。</h3></br><h3>自那以后,曾紫霞利用放风机会与他闲聊,了解到黄茂才出身贫寒,缺乏军事背景,竟在不明就里中成为了特务。</h3></br><h3>黄茂才向曾紫霞忆述,父亲离世时无处安葬,祖父携他向地主求情,希望将父亲葬于田边。祖父磕头求情至额头流血,地主却严词拒绝,还怒骂他们,最终祖孙俩被赶了出来。</h3></br><h3>之后,他祖父倾尽所有,变卖家产,东拼西凑了些银两,在另一位地主手中购得狭小地块,才得以将父亲安息于地下。</h3></br><h3> <h3>曾紫霞心生怜悯,借此机会向黄茂才阐述理念:共产党人革命,意在推翻不公。农民辛劳却难果腹,死后无葬身之地;地主不劳而获,尽享富贵。我们要让穷苦大众翻身做主,有饭吃,更有尊严地生活。</h3></br><h3>黄茂才陷入了沉思,显然,曾紫霞的话触动了他的心弦。自那以后,两人间形成了一种无言的约定,曾紫霞悄悄塞给他的纸条,黄茂才都会默默地去执行。</h3></br><h3>1948年6月17日,黄茂才当值时,目睹一群特务引领着一名纤瘦女子步入,她齐肩短发,身着蓝色旗袍,手执白布包,看似毫无威胁,却需如此众多特工押解,令人费解。</h3></br><h3>登记信息时,黄茂才留意到女子姓名乃“江竹筠”,顿时心中一亮,意识到此人正是让那些诸如毛人凤、徐远举等大人物倍感棘手的关键人物。</h3></br><h3>得知那位大人物竟是同乡,黄茂才主动请缨,亲自护送江竹筠至女牢,并且不辞辛劳,帮忙担水、清扫牢中垃圾,尽显热心肠。</h3></br><h3>入狱后不久,江竹筠即遭提审。归来时,黄茂才震惊地发现她浑身血迹斑斑,却依然高昂着头颅,眼神中充满了对特务们的愤怒与蔑视。</h3></br><h3>据看守透露,她异常坚韧,徐远举严刑拷问,用尽各种刑具却未能让她开口。黄茂才对这位同乡深感敬佩又心疼,虽奉命严加看管,但他私下仍暗暗照顾江竹筠。</h3></br><h3> <h3>江竹筠惊讶地发现这位特务异常和善,但心中警惕这可能是敌人的诡计,因此她谨慎地避免与黄茂才深谈,对他的善意示好未作任何回应。</h3></br><h3>不久后,江竹筠被移送至与曾紫霞共处的普通女牢房。作为重庆地下党的核心成员,她声望卓著,一到女牢,便迅速成为了狱友们信赖的精神支柱。</h3></br><h3>众人爱称她为“江姐”,向她汇报狱中情形。此时,她从曾紫霞处得知黄茂才是可靠之人,欣慰地说:“你立下大功!在这严密看守的地牢,竟争取到一位少尉看守,这对我们的狱中斗争大有裨益!”</h3></br><h3>江姐满心喜悦地特别提醒大家,这位“内应”极为珍贵,我们必须确保他的身份安全无虞,绝不能有丝毫泄露,以防不测。</h3></br><h3>在点名之际,江姐悄悄地将一张小纸条塞进了他的口袋里,这一举动充满了深意与谨慎。</h3></br><h3>休息间隙,黄茂才匆匆返回宿舍,紧锁房门,小心展开江姐的字条:“小黄,我已知你处境。青春正当时,投身革命,为人民谋福祉,人民铭记于心,你必将成为功臣,历史将镌刻你的辉煌篇章。”</h3></br><h3>江姐深感黄茂才的坚定让她十分宽慰,她明白,检验黄茂才忠诚度的关键时刻即将到来。</h3></br><h3> <h3>被捕的地下党员中,不乏因酷刑而屈服者。特务频繁领这些叛徒至监狱辨认同伙。江姐忧心忡忡,既怕狱友受害,又挂念外界地下党是否知情,能否及时安全撤离。</h3></br><h3>经过与曾紫霞的深入讨论,她们决定起草一封给党组织的信件,详细说明当前状况,并委托可靠的黄茂才负责将信件安全传递出去。</h3></br><h3>曾紫霞仔细完成信件后,郑重地交给黄茂才,并强调:“此信至关重要,牵涉众多人的安全,希望你能协助传递,可以吗?”</h3></br><h3>黄茂才深知信件的重要性,一旦被擒将命悬一线,这无疑是拿生命做赌注。但面对曾紫霞与江姐满怀期待的目光,念及众多革命同志的安危,他毅然决定,誓要将信件安全送达。</h3></br><h3>他精心规划后,提早向领导递交了申请,打算在休息日前往市区游览。申请获批当天,他身着笔挺军装,怀揣信件,从容不迫地离开了戒备森严的渣滓洞监狱。</h3></br><h3>黄茂才身为少尉,获准外出,未受阻拦。他依照曾紫霞的指引,抵达重庆医学院某宿舍,轻轻敲门。门开后,一位女学生出现,黄茂才询问:“请问,况淑华是否住在此处?”</h3></br><h3>开门的是曾紫霞的同学况淑华,同时她也是重庆地下党的关键联络人。见到国民党军人来访,她心生警惕,冷静回应:“况淑华不在,有何贵干?如有需要,我可代为转达。”</h3></br><h3> <h3>黄茂才心中暗想,此人定是况淑华,却未直接言明。他平静地说:“曾紫霞托我带封信,还得劳烦你代为转交。”言罢,他便转身离去。</h3></br><h3>黄茂才返回监狱,向曾紫霞细致描绘了那位女子的外貌特点。曾紫霞听后,迅速推断出,那人正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况淑华。</h3></br><h3>数日后,黄茂才的休息日再至,他遵照曾紫霞的嘱托,重返重庆医学院探访况淑华。得知黄茂才乃“同志”,况淑华态度骤变,热络地将回信递上,并透露组织已部署转移。她还详细询问狱中事宜,黄茂才则坦诚相告。</h3></br><h3>凭借出色的联络员黄茂才的努力,监狱内的同志们成功与狱外的地下党组织搭上了线,建立了宝贵的联系渠道。</h3></br><h3>之后,黄茂才悄无声息地成为了狱中与外界的情报桥梁,1948年下半年间,他成功协助狱友传递出超过30封至关重要的秘密信件。</h3></br><h3>黄茂才心中忐忑不安,深恐陈作仪在严刑拷打下招供,导致自己协助共产党的秘密曝光,想到这里,他不禁汗流浃背,惊恐万分。</h3></br><h3>陈作仪虽被打得伤痕累累,但仍坚称是在米厂办公室角落偶然拾得那物品。特务们无计可施,最终只能无奈作罢,事情就此平息。</h3></br><h3>黄茂才见性命无忧,不禁松了一口气。他深深敬佩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心想:有这样的同志作为后盾,前方的艰险又算得了什么?</h3></br><h3> <h3>得知情况后,黄茂才更加全力以赴地协助狱友,他甚至奇迹般地策划了一场意义重大的联欢会,让狱友们倍感温暖。</h3></br><h3>1948年末,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各大战场捷报频传,胜利的号角响彻云霄,全中国的解放已近在眼前,胜利曙光初现。</h3></br><h3>重庆地下党组织在欢庆胜利之际,郑重告诫狱中同志需提高警惕,防范反动派因绝望而采取极端行动,继续加害革命英雄。</h3></br><h3>江姐察觉到监狱内部分同志情绪低落,为提振士气,她与曾紫霞商议,借春节之际举办一场联欢,既庆祝全国即将解放,也让狱友们重燃希望之火。</h3></br><h3>联欢会的成功与否,核心在于黄茂才的态度。曾碧霞向黄茂才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征询意见,黄茂才对此极为支持,并立刻投身于联欢会的筹备工作中。</h3></br><h3>春节首日,李磊、徐贵林等大人物外出欢度佳节,有点权力的小领导也各自找乐子去了,监狱中仅余黄茂才少尉带着几名手下负责看守。</h3></br><h3>黄茂才向哨兵们提议:“新春佳节,监狱里显得格外冷清,不如让犯人们出来活动筋骨,参与些娱乐活动,放松一下。你们只需远距离监视,不逃离就不干涉。”</h3></br><h3>黄茂才一声令下,看守们不得不遵从。在黄茂才的协助下,江姐她们在院中举办了联欢,高唱革命歌谣,彼此鼓舞,重燃斗志。那天,成为渣滓洞中最温暖的日子,也是许多囚犯难忘的快乐回忆。</h3></br><h3> <h3>那场别出心裁的联欢会因大特务的突然返回被迫中止,黄茂才因此受罚。幸有刘重威这个坚实后盾,他虽被排挤到边缘位置,却得以免于更严厉的惩处。</h3></br><h3>1949年8月15日,在未婚夫刘国志家人的全力努力下,曾紫霞重获自由。这一消息让黄茂才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他一度以为,狱中的同伴们也即将迎来释放的曙光。</h3></br><h3>他很快察觉到异样,特务头目徐远举频繁出入渣滓洞,每隔数日便有同志被带走审讯,却无一返回,这让他深感事态严峻。</h3></br><h3>黄茂才决心为狱友们争取更多逃脱机会,他巧妙地向特务探听消息,获取情报后,便立即与江姐细致商讨,共同策划应对之策。</h3></br><h3>八月底,江姐深感局势日益严峻,已决心面对牺牲。但她心中仍有一丝挂念,那便是她在入狱前匆匆诞下的幼子彭云。</h3></br><h3>面对已为革命捐躯的丈夫,自己亦可能随时献身,她深感忧虑:这孤苦伶仃的幼儿,未来该如何安顿,才能让他平安成长?</h3></br><h3>江姐肩负着沉重的使命,她不得不提笔撰写一封信托孤信,将心中的期望与嘱托,一字一句地镌刻在纸上,以确保孩子未来的安康。</h3></br><h3>她把精心撰写的信件递给黄茂才,认真嘱咐:“茂才,这封信对我意义重大,能否请你务必设法转交给我弟弟谭竹安?你的帮助将至关重要。”</h3></br><h3>黄茂深深明白,自己此刻承载着江姐所有的期盼。他坚定地给予回应,声音里满是承诺:“放心,我定会亲手将东西送到!”</h3></br><h3>江姐在黄茂才即将转身离开的那一刻,郑重地告诫他:“务必谨慎行事,确保自己的安全!”</h3></br><h3> <h3>休息日,黄茂才找了个进城购物的借口,依照江姐提供的线索,成功找到了谭竹安,并把信件亲手传递给了他。</h3></br><h3>得知信件出自江竹筠之手,谭竹安半信半疑地拆开了信封,映入眼帘的是那再熟悉不过的笔迹:</h3></br><h3>若遭遇不测,愿将云儿托付于你。望你沿袭父辈道路,立志建设新中国,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全部力量。</h3></br><h3>这封被誉为“示儿信”的遗书,是江姐在狱中留下的最后笔墨,字里行间满载着她的深情与诀别,珍贵无比。</h3></br><h3>谭竹安阅信后,向黄茂才细述了竹姐入狱期间,他携云儿生活的艰辛,并递上云儿照片托其转交,同时请他转达给江姐,他会竭力照料云儿,让她安心。</h3></br><h3>收到儿子照片那一刻,坚韧不拔的江姐泪水决堤,她满含感激望向黄茂才:“茂才,多亏了你,云儿有了下落,我心愿已了,纵使即刻牺牲,我也能坦然面对。”</h3></br><h3>黄茂才声音颤抖,坚定地说:“别这么想,你是个善良的人,命运不会如此残忍,你一定能挺过这一关……”</h3></br><h3>最终,反动势力将魔手伸向英勇的江姐。1949年11月14日,年仅29岁的江竹筠,在歌乐山刑场上,英勇就义,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h3></br><h3> <h3>江姐牺牲之际,黄茂才恰因母病重请假归乡。重返监狱,惊闻噩耗,他如遭雷击,未及平复,又因“怜悯囚犯”被上司怀疑,随即遭到解雇。</h3></br><h3>离别之际,他透露了遣散的消息给狱友。胡其芬,江姐在女牢的继任者,将狱中近况整理成报告托他转交党组织,并强调:“黄茂才,这是狱中最后的情报,速交党组织。你的贡献已上报,组织会安排你,珍重!”</h3></br><h3>黄茂才小心翼翼地将信件藏于鞋垫之下,身披江姐与狱友亲手编织的温暖毛衣,毅然离开渣滓洞,直奔重庆医学院,将信安全转交给况淑华,圆满完成了身为联络员的最终任务。</h3></br><h3>况淑华代表党组织高度赞扬了他的付出,考虑让他在重庆地下组织任职。但经过深思熟虑,他婉拒了同志们的提议,毅然决定返回故乡照顾病榻上的老母亲。</h3></br><h3>自那以后,黄茂才便全身心投入务农,每日埋头于田间地头,不辞辛劳地耕作,过着脚踏实地、与土地为伴的朴实生活。</h3></br><h3>1951年,全国掀起肃反高潮,黄茂才曾任职渣滓洞看守的历史被揭露,他被指控为参与杀害江姐等革命英雄的凶手。</h3></br><h3>1953年7月20日,尽管黄茂才拼命否认指控,但面对群众高涨的情绪,他最终被法庭判定执行枪决,结局无法逆转。</h3></br><h3> <h3>公判大会现场,黄茂才大声疾呼,神情坚定:“我遭人陷害,绝非凶手。我曾为江姐等人付出诸多,实为同志!”</h3></br><h3>面对眼前状况,执法人员心生疑虑,恐其中有冤情,直接处决恐错杀无辜,于是决定改判嫌疑人为无期徒刑,并着手进行深入调查。</h3></br><h3>由于时局动荡,黄茂才缺乏确凿证据自证清白,也寻不到目击者,他长期被误认为是凶手囚禁。鉴于其在狱中改造表现出色,最终被判有期徒刑15年。</h3></br><h3>1964年,经过服刑期间的良好表现,黄茂才得到了监狱方面的认可,其刑期被缩减两年,最终得以重获自由,走出监狱的大门。</h3></br><h3>这段往事导致乡亲们误以为黄茂才是凶手,对他一家避而远之,冷言冷语不断。黄茂才坚持不懈地为自己洗刷冤屈,四处求告,却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h3></br><h3>卢光特馆长助力下,黄茂才于成都中医学院寻得曾紫霞,她不仅是黄茂才的引路人,更是他“内部人”身份的确认者,见证了黄茂才的这段经历。</h3></br><h3>三十多年后,两位老友意外重逢。曾经青春洋溢的少年,如今已白发苍苍。他们紧紧拥抱,泪水滑落,心中感慨万分:能活到今天,再次相见,真是幸运至极。</h3></br><h3>那天,他们深入交谈许久,话题从昔日的狱中岁月延伸至分别后各自的人生轨迹。曾紫霞得知黄茂才这些年所受的委屈与不公,内心深感同情与惋惜。</h3></br><h3> <h3>她撰写了一份详尽的报告,阐述了黄茂才在渣滓洞内是如何协助自己及江姐等狱友,称其为“渣滓洞内的同志”,并恳请组织为黄茂才恢复名誉,给予应有的待遇。</h3></br><h3>经曾紫霞的证实,黄茂才终于摆脱了“杀人凶手”的污名,并且,政府还为他提供了每月30元的生活补助,以助他重新开始生活。</h3></br><h3>黄茂才在获得应有的认可后,满心欢喜,但他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依然勤勉地耕作农田、饲养家禽,过着朴实无华的农民生活,简单而充实。</h3></br><h3>面对称赞为英雄的话语,他总谦逊回应:“渣滓洞中的革命志士,才是真正的勇士,以血肉之躯坚守信念。我仅是追随其足迹,尽绵薄之力。若无他们的影响,我可能仅是平庸的看守。”</h3></br> <a href="https://ml.mbd.baidu.com/r/1y9yraPQ6IM?f=cp&rs=3358599831&ruk=ks1JREjbY8X-RLc7MJ8JBQ&u=d5412307e39e1b14&urlext=%7B%22cuid%22%3A%220uvB8_aQviYJ8vaI08v280iX2ilFiH8kYuvcfgiovaKs0qqSB%22%7D"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l.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