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元的美篇

东元

<p class="ql-block">1960年事记</p><p class="ql-block">做淀粉收用包谷皮 背糜谷辨讹万干岭</p><p class="ql-block">摘自作者长篇小说《跋涉》</p><p class="ql-block">中央的新政策颁布下来了 , 低标准,瓜菜带。干部教师每人每月定量供给面粉 28 斤,初中学生在校上灶的每人每月供给 30斤,高中学生供给 31斤。这是考虑学生正在长身体特殊照顾的。但这个标准只限于城镇户口上灶的学生,农村学生不在国家供给范围之内。晓斌仍和其他农村学生一样,从生产队食堂背馍,拿瓶子装些菜生活。春季没有多少蔬菜瓜果,父母整日都在为他寻找野菜吃食忙碌。学校和农村一样,派人上山挖鸡豆根,组织人员做淀粉,来补充食物。晓斌班也和其他班一样,承担着做淀粉的任务,同时也试着做肉精。做淀粉的原料是上年玉米棒子剥下的外皮。工具很简单,是需要用几个大瓮或大缸,过去农村洗衣服用的搓板。方法也简单,就是把玉米棒的外皮压入大瓮或大缸中,注满水,泡上三天,然后取出来放在搓板上使劲揉搓。搓下来的碎渣沉淀后就是淀粉。晾干后蒸馍食用。(实际就是去掉玉米外壳的纤维粗丝食用)晓斌班动员同学回家抬来了十几个大缸,晓斌把他家的那个大缸也抬来了,供班级做淀粉和肉精使用。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和晚上加班揉搓,终于制成了近百斤淀粉。晓斌的收获是吃了一个淀粉馍,损失是他拿的那个大瓮被打破了,班级没有赔偿。可对其他同学拿来的大瓮损伤了都做了补偿,班级没解释原因,晓斌也没去问。做肉精的原料是田野里的刺儿菜,村里人叫作刺巾,药名小蓟。这个工艺比较复杂,需要加用化学原料制作。晓斌班老师和同学虽费了很大的事,也没有做成,打破了学校中某些人想吃肉的美梦。</p><p class="ql-block">由对世界宣布中国人吃饭不要钱退到吃粮不要钱,而现在这种吃粮不要钱也维持不下去了。这自然是因为粮食极度短缺的原因。进入五月以后,公共食堂终于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按照中央指示,相继解散了。生产队的大锅搬掉,农村中各家各户的烟囱又开始冒烟了,政治课老师以前强调的“公共食堂是人民公社的心脏”这类说辞私墙头标语也从此销声匿迹。和这一政策同一时期公布的还有劳逸结合的政策。学校落实执行,彻底取消了出外劳动,停止了体育课和上早操,让师生有足够的休息 , 减少消耗,弥补粮食短缺影响身体的不足。而在春节前,政府也已开仓,向农村调拨救济粮和返销粮,饥荒相对缓解了,人们的情绪也逐渐平静下来。政治宣传的重点成为提倡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我党能够战胜一切经济困难的有力武器,”政治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延安时期,我们就靠这种精神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打破了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也是靠这种精神的帮助,粉碎了日寇对各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围剿。今天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国际反动派联合演奏反华大合唱,想从经济上困死我们,只要我们拿起这种武器,就一定能打破他们的封锁。把我国建</p><p class="ql-block">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现在政策已鼓励群众开垦一切可以利用的荒地。庄前屋后,崖头路边,小片零星荒地,谁开垦、谁种植、谁收获,用以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补充集体经济。相信,要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可以度过经济难关,形势就可以好转。”政治老师信心十足地讲说使同学们深受鼓舞,晓斌更佩服老师讲说得有条有理,对形势的分析认识可称得上高瞻远瞩。在学校开垦操场种植玉米的过程中,晓斌和他的同学们似乎表现出比其他班更高的热情。</p><p class="ql-block">解散食堂调拨粮,劳逸结合好主张。</p><p class="ql-block">庄前屋后全垦种,崖头路边不让荒。</p><p class="ql-block">麦谷种植到深山,全国处处南泥湾。</p><p class="ql-block">美帝苏修封不住,神州精神承延安。</p><p class="ql-block">政府的救济粮又拨下来了。这次救济面比较大,晓斌生产队也有。拨给晓斌生产队的是 70% 的糜谷,30% 的小麦。需要生产队派人到屯粮点领取。这个屯粮点在长寿塬西南的川道和秦岭下南边川道相接处,距晓斌生产队有三十七八里路,距晓斌学校有十五六里。由于从川道到塬上隔着七八里陡坡,道路崎岖难走,人不常去,晓斌村的人对那里还是生疏的。车拉不行,需人去背。生产队安排每家去一人背粮。晓斌父亲恰好有病,母亲不常出门,晓斌自然承担起背粮的任务。</p><p class="ql-block">屯粮点叫万干岭,或万竿岭。听人说岭很高,有一万根竹竿那样高。</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