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文献记载与地方志佐证</p><p class="ql-block">1. 观澜书院与曹氏家族 </p><p class="ql-block"> 根据多篇史料记载,**观澜书院**(又名醽泉书院)是资兴曹氏家族的家族书院,始建于宋代,元代曾培养出曹一本、曹一筵等科举人才。其中:</p><p class="ql-block"> - 元大德八年(1304年),曹一本中甲辰科状元,其堂弟曹一筵获二甲传胪(殿试第四名)。</p><p class="ql-block"> - 《醽醁曹氏族谱》明确记载曹一本为“曹状元讳如圭”,并提及他曾在观澜书院读书,后因家族荣耀将书堂扩建为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湖南历代状元名录 </p><p class="ql-block"> 在湖南科举史盘点中,曹一本被列为元代资兴程水乡(今资兴市七里镇柏树村)的状元,字如圭,号纯叟,是元代理学家、教育家。其家族为“诗礼世家”,父亲曹邦智为举人出身,曾任教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地方志与碑刻</p><p class="ql-block"> 观澜书院现存元、明、清碑刻12块,其中明代碑记提及曹一本的科举成就。此外,光绪《兴宁县志》等地方志记载了其科举名次,通过书院历史与家族谱牒的交叉印证,曹一本的状元身份得以确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历史背景与科举制度</p><p class="ql-block">1. 元代科举特殊性 </p><p class="ql-block"> 元代科举因民族政策影响,长期停废(1315年恢复),但大德年间(1297-1307年)仍有地方性考试。</p><p class="ql-block">曹一本的状元头衔可能属于地方特科或汉人科举中的“右榜”(蒙古、色目人另有“左榜”)。 </p><p class="ql-block"> - 元代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但汉人录取名额极少,曹一本能在此时中状元,反映了其家族在地方文教中的深厚积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家族科举传统 </p><p class="ql-block"> 曹氏家族在元代“一朝六进士”,除曹一本外,其堂弟曹一筵(二甲传胪)、曹一鑑(大德十一年进士)亦在科举中显赫,形成“同榜兄弟登科”的佳话。这种家族性科举成功,符合宋元时期地方世家通过书院培养人才的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争议与考证</p><p class="ql-block">1. 正史缺载问题 </p><p class="ql-block"> 目前未见《元史》或《元进士录》对曹一本的直接记载,这可能因元代科举史料散佚或地方特科未纳入中央名录。但地方志、族谱及书院碑刻的多次提及,仍为其真实性提供了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学术界的接受度 </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地方文史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认可观澜书院与曹一本的历史关联,并将其作为元代湖南科举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此外,资兴地方史研究者欧资海在《资兴历代县官考》中亦收录了相关科举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结论</p><p class="ql-block">综合多方史料,曹一本的状元身份在地方文献和家族记载中具有较高可信度。尽管缺乏中央正史的直接佐证,但观澜书院的历史地位、曹氏族谱的详细记录以及湖南科举名录的收录,均支持其作为元代资兴科举代表性人物的真实性。</p><p class="ql-block">建议进一步查阅《元典章》或元代地方档案以完善考证,但现有证据已足以确认其历史存在。</p> <p class="ql-block">关于湖南省资兴市观澜书院的创始人争议,综合史料和地方文献记载,可梳理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三种说法的来源与矛盾**</p><p class="ql-block">1. **北宋曹靖创建说** </p><p class="ql-block"> - 依据《湖广通志》《清一统志》等清代文献,称书院为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曹靖所建。曹靖曾任益阳县令,其政绩被黄庭坚《曹侯善政颂》记载。 </p><p class="ql-block"> - **矛盾点**:此说缺乏直接实物佐证,且北宋时期书院尚未形成家族书院制度,更可能为后世追溯时附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南宋曹行锡创建说** </p><p class="ql-block"> - 据曹氏族谱《重修观澜书院纪实》碑文记载:“斯堂经始于绍定辛卯”(即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明确将书院创建归功于南宋绍定年间进士曹行锡。他官至巴州刺史,并将家族从衡阳迁至资兴七里后建立书院。 </p><p class="ql-block"> - **佐证**:元代至元年间(1276年后)及明清重修碑刻均延续此说,且书院现存建筑布局符合南宋家族书院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曹一本创建说** </p><p class="ql-block"> - 曹一本为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状元,是书院培养的杰出人物,但非创始人。此说可能因曹一本的科举成就与书院声名混淆而产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历史考辨与结论**</p><p class="ql-block">1. **曹行锡为实际创始人** </p><p class="ql-block"> - 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的创建时间有明确碑文支持,且曹氏族谱记载详实。曹行锡作为迁居资兴的曹氏先祖,为家族教育而建书院,符合南宋时期家族书院兴起的背景。 </p><p class="ql-block"> - 北宋曹靖之说或为混淆早期家族书堂(可能为曹靖所建)与正式书院的区别。书院从“书堂”发展为“书院”,可能经历了从北宋到南宋的演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曹一本与书院的关系** </p><p class="ql-block"> - 曹一本是元代书院培养的状元,其家族成员曹一筵(二甲传胪)、曹一鑑等均在此读书,形成“一朝六进士”的佳话。但曹一本的活动年代(元代)远晚于书院创建时间,不可能是创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争议的深层原因**</p><p class="ql-block">1. **地方志与族谱的视角差异** </p><p class="ql-block"> - 清代地方志倾向于将书院历史追溯至更早的北宋,以彰显本地文教传统;而族谱和碑刻作为家族内部文献,更注重实际创建者与家族迁徙的关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书院功能的演变** </p><p class="ql-block"> - 书院可能从北宋时期的曹氏书堂(曹靖时期)逐渐发展为南宋的家族书院(曹行锡时期),后世重修时模糊了“书堂”与“书院”的界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学术界的倾向**</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书院研究专家(如邓洪波)普遍认可南宋曹行锡为观澜书院创始人,其依据为曹氏族谱和元代碑刻的直接记载。 </p><p class="ql-block">- 北宋曹靖之说被视为地方志的附会,而曹一本则明确为书院培养的科举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结**</p><p class="ql-block">**观澜书院的实际创始人应为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的曹行锡**,其创建行为有族谱、碑刻和建筑形制等多重证据支持。北宋曹靖或为早期家族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但书院制度的确立在南宋;曹一本则为元代书院培养的科举精英,与创始无关。这一结论既尊重了文献的权威性,也符合宋元时期家族书院发展的历史脉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