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禅城石湾镇街道湾华村》

深山格木

<p class="ql-block">  今天(2025年2月15日,星期六)下午闲来无事,我和妻子相约前往湾华村逛逛。湾华村历史悠久,开村已有740多年,是佛山传统名特产品柱候酱发明者梁柱候及历史知名人物何淡如的家乡,村内有保存完好的蚝壳墙,经历百年风霜仍坚如磐石,古榕、古祠随处可见,岭南风韵肆意流淌。湾华村,隶属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是该街道下属的11个行政村之一,该街道另外还辖有28个社区。湾华村位于禅城区的东南部, 石湾镇街道的东面。该村建成区东至湾梁路,南达新明路,西到港口路,北抵魁奇路。但这个四至范围之内不全是村庄,而是夹杂着多个城市居民小区。因此,湾华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佛山就是这么一个城市,城中村与村中城交错并存,共生共荣。可以说,佛山既是城中村,也是村中城,亦城亦乡,不城不乡。这是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典型现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需要扩张,征地拆迁就成了唯一的出路。但在征地拆迁的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和减少阻力,没有整村搬迁,而是把村庄的建成区予以保留,只征拆其周边的土地。而南方的村庄受自然地理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其建成区并非像北方的村庄那样整齐划一,于是征拆完了以后,保留的村庄就与城市建成区形成犬牙交错的布局了。这种城市发展模式也没有什么不好,既保留了村庄的原生态,也实现了城市的现代化。村民居住在村里,出门就可以享受城市的繁华与便利,进门则回复农村的休闲与宁静。更为重要的是,保留的村庄成为了外来人口的重要消纳场,为这些既不是市民又不是村民但却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奉献了自己青春和热血的所谓新市民提供了庇护。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城中村的存在,这些既推动了城市发展但又享受不了城市待遇的人们将身居何处,心往何方?</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东平二路沿着文华南路往北走。穿过新明一路和澜石三路后,文华南路的东面有两条河涌文华南路的东面有两条河涌。我们沿着第二条河涌往东走,来到见泉何公祠。这座祠堂半古半今,古的是建筑的形制和部分结构,今的是修葺的时候使用了瓷砖和不锈钢等材料。和后面的其它古建筑一样,这座祠堂没有开放。往前走是东潭书舍、湾华南一生产队和秀莱何公祠。从湾华南一生产队和秀莱何公祠之间的小巷子往北走,有一座深藏不露的蠔屋。它面向巷子的墙上,镶嵌着密密麻麻的蠔壳。我们回到河涌边继续往东走,来到桥观坊大街。与桥观坊大街相伴的,还有一条更大的河涌。我们沿着桥观坊大街和河涌往东南方向走,跨过刚才所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华南路东面的两条河涌,来到观音庙,没有开放。如果继续往前走可以回到新明二路,河涌的东岸就是湾华村建设的食街,那里有多间食肆。我们从观音庙跨过河涌来到东岸,沿着河涌往回走。河涌的东岸也保留了一些古建筑,人们利用它们开茶室、食肆和咖啡店。先是来到八珍居,它是一个茶室。然后来到东皋何公祠,它也加挂了村史馆的牌子,但大门紧闭,从门缝里可以看到里面杂草丛生,难道他们是以这种原生态的方式展示村史?村史馆的北侧是丰之味私宴。这家餐馆开在古建筑里面,并加以修葺,古色古香,很有韵味。河涌两边种了一些榕树,不少树龄达到百年以上。河涌两岸每隔一段建有台阶式的河埠头,个别地方还系有小舟。我们继续往北走,河涌边有一个小亭子,再往前是澜石公社湾华粮食加工厂。对面(河涌西岸)有一个古榕广场,古榕的树杆呈三叉戟一样伸向天空,托起高大茂盛的树冠。我们走到澜石公社湾华排灌站和湾华小学、湾华幼儿园。幼儿园和小学都建得非常漂亮。</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幼儿园和小学门口,我们再次跨过河涌,回到西岸。桥头的西端,建有湾华图书室。桥的北面,河涌相对开阔,形成了一镜湖面。湖的西岸有一个长条形的小广场。广场东面靠近湖边的地方,建了一座临江亭。广场的西面,是何氏大宗祠,一座现代建筑。何氏大宗祠的北侧是湾华村党群服务中心。我们沿着与桥观坊大街相接的西街村大街以及还是这条河涌折向东北方向走。先是来到了湾华公园。这是一个口袋公园,里面有一些休闲娱乐的设施,老人坐在那里闲聊,小孩在那里玩耍。经过西二生产队队址、万瑜何公祠、北溪梁公祠和湾梁一生产队队址,在湾梁公园对面折向西行。我们又一次跨过河涌,来到它的北岸,那里有一座本悌梁公祠,旁边还有一些古旧建筑。我们沿着河涌北岸向东走,经过湾梁二生产队队址,来到同样是口袋公园的湾梁公园。然后往回走,回到河涌的南岸往西走。在河涌向北的拐弯处,湾华村利用旧厂房打造了一个湾华里,集创意、休闲、娱乐、饮食等于一身。我们看到河涌对面的北岸有一些人在那里品茶或者喝咖啡。我们离开河涌,沿着西街村湾华大道往南走,右边是佛山地铁大厦。我们从地铁大厦南边的临时停车场穿过去返回文华南路。这里还有一大片空地,除了长草的,其余用作了临时停车场、驾校湾华训练场以及片达快乐园(禅城店)。偌大的片达快乐园一个人也没有,我们走近一看,原来已于去年九月关闭了。在西面与地铁大厦隔着文华南路相对的,是天虹购物中心。天虹购物中心的南面是一个新建的居民小区——粤海拾桂府。粤海拾桂府的南面,还有一片区域属于湾华村。</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由东向西横穿文华南路,在粤海拾桂府南面的小路走进去,那里有一所粤韵聆听曲苑,前面还有一个西华公园。同样的,西华公园也是一个口袋公园,这里还有一个篮球场。西华公园的西边也有一条河涌,自北向南到了澜石三路折向东面,穿过文华南路与桥观坊大街旁边的河涌相通。这条河涌与粤海拾桂府、文华南路把湾华村西面的片区包围起来。我从西华公园西面的道路自西北往东南方向走,来到余庆书舍,它也是西华文娱活动中心。余庆书舍的东边有一个小湖泊,或者说是池塘。湖边的栏杆上挂了一些吊箱,种了三角梅,红红的花点缀着村庄,映衬着湖面。我们继续往南走,来到平兰陈公祠。它还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地图上标示在它的东面还有一座乐愚陈公祠,不过可能是因为围蔽施工等原因,我们转了一圈也没找到。平兰陈公祠的前面就是澜石三路。就这样,我们已经把湾华村逛了一圈,连它下辖的五个村民小组(西街、湾梁、乔沃、南街、西华)也都照顾到了。</p> <p class="ql-block">  逛完了我还在想,这些城中村在城市化浪潮和当今乡村振兴的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发展?我认为可以从净化、美化、活化(“三化”)来探索。净化主要就是村居环境整治,包括环境卫生和污染治理等。目前该村的环境卫生已经很不错了,连公共厕所都很干净。重点是污染治理特别是污水治理,因为河涌和湖泊的水依然有点发黑发臭。美化就是要通过规划、设计和创意,对村庄加以装饰或者点缀,使其显得更加美观或者美好。一方面要加大秩序的治理,特别是车辆的停放和室外物品的摆放。另一方面要加强规划、策划、设计,对古旧建筑加以修葺改造,既保留原貌,也改出特色,与现有的村屋形成既对比强烈又相互融合的格局,这个方面可以学习借鉴深圳的南头古城;对村内河涌、湖泊、公园、广场、主要道路的绿化进行改造提升,在不损害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加种观花或者观叶树种,形成以古旧建筑为点,以河涌和主要道路为线,以湖泊、公园、广场为面的点线面结合的观光旅游村。活化就是对古旧建筑修葺改造后,要开放经营和参观,使其既具观赏性也具实用性;对旧厂房加以改造,发展文旅、创意、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对部分废旧厂房改造升级,变成多层厂房或者写字楼,发展都市型产业;策划一些有特色的活动吸引人流。此外,还要继续秉持和弘扬开放包容的优良传统,创建外来人员友好型村居。毕竟,缺乏人气和产业的村庄,终将走向衰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