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正值新中国的诞生不久,正是把初升的朝阳洒满大地,万物复苏的年代。我的家乡:皖西北的太和县,这片土地早在1948年3月便迎来了解放的曙光。父亲是一位受过私塾教育、曾担任小学教师的智者,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便在家乡的区公所担任财粮员,后调任县政府财政科。他一生节俭勤勉,业务精益求精,深受同行的敬重。从1951年到1966年,他连续十五年享受政府津贴,加上为数不多的工资为我们全家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保障。</p><p class="ql-block"> 我生长在一个六兄妹的大家庭中,排行最小,自然得到了哥哥姐姐们的格外呵护。母亲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小脚女人,大字不识一个,却以其精明干练的能力将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她的勤劳与智慧,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她的付出至今仍被我们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 1955年农历五月,我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次年年初,全家迁居县城,开启了新的生活。这座小城人口不过两万,城区面积仅五六十平方公里,却承载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尽管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但我童年的时代却充满了阳光和快乐。从小学到中学阶段,父母从不干涉我们的学习与玩耍,与如今孩子们的内卷与束缚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 夏日的夜晚,暑气未消,家家户户带着草席、板凳、床单和芭蕉扇,聚集在地势较高的马路边纳凉。大人们谈天说地,孩子们则围坐一旁,津津有味地听着《三国》《水浒》《西游记》的片段。那些听不懂的荤素段子,反倒成了我们童年的笑料。夜深时,我常躺在草席上,仰望星空,数着银河与北斗七星,与父亲或兄长讨论着未知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冬日的淮河流域寒冷刺骨,腊月里大雪封门,积雪厚达二尺,草房甚至被压垮。雪后初霁,银装素裹的街道上,行人踩着泥基子(一种木制鞋底,用绳子绑在鞋上防滑防冻),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享受着冬日的欢乐。尽管生活清贫,但每逢节日或特殊日子,母亲总会变着法子为我们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那些简单却美味的佳肴,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如今,岁月如梭,父母双逝,两个姐姐也已经离开人间,我也进入了古稀之年。但童年的点滴与家人的深情,始终镌刻在心。我想将这些童年趣事一一记录下来,让它们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珍贵的回忆。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感恩与怀念,继续书写属于我的人生精彩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