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湮没几百年并在19世纪重新被世界发现的吴哥文明早有向往,近期看了俞敏洪等的东南亚之旅更引起了兴趣,因此在</span>2025年1月31日-2月5日,我们通过携程报名参加了柬埔寨当地地接社南禾旅行社的六天五晚的“拼小团”旅游项目。</p> <p class="ql-block">旅行前,看了蒋勋先生的“吴哥之美”,写得真好,对吴哥充满期待。</p><p class="ql-block">在B站上,也有蒋勋先生关于“吴哥之美”的访谈录,共二十集。</p> <p class="ql-block">柬埔寨的早期历史:</p><p class="ql-block">柬埔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下半叶,当时建立了扶南王国,这是东南亚地区最早的文明之一。公元9世纪,吴哥王朝崛起,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这一时期的柬埔寨国力强盛,文化发达。</p><p class="ql-block">柬埔寨的从古至今的历史,可以看文末的AI链接。</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柬埔寨地图</p><p class="ql-block">柬埔寨与越南,老挝(地图中显示为寮国”,泰国接壤。</p> <p class="ql-block">这次柬埔寨旅游游览了金边和暹粒两个地方。下图中所示是两地的位置及我们旅游的时间。</p><p class="ql-block">很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去参观金边的吐斯廉屠杀博物馆(也称S21集中营),这个博物馆揭露了以波尔布特为首的红色高棉统治柬埔寨时期的滔天罪行,对柬埔寨民众进行了大规模的迫害和屠杀。“据估计,约有170万至300万人(占当时柬埔寨人口的四分之一)死于饥荒、疾病、劳役和直接的暴力”-引自AI。</p> <p class="ql-block">1月31日,由携程安排送机(司机中午12:30就来了),在浦东机场吃了午餐,领取了移动WiFi(携程免费提供),乘坐春秋航空下午五点多起飞,晚上约9点多落地。(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一个小时,上海此时是晚上10点多)。</p><p class="ql-block">我们是有携程办理的签证,因此出关很方便(也可以办理落地签,但比较费时)。出站后,当地的地接社南禾旅游来接机送到金边天艺国际酒店。</p><p class="ql-block">这里气温在18-35度左右,因此我们一下飞机就要将厚衣服脱下。柬埔寨这个时间段旅游最合适,气温全年差不多,现在是旱季,如是雨季,几乎每天会下一场雨。</p> <p class="ql-block">网上看到说入关要准备一美元左右的小费,但携程说我们已有签证的不需要,落地签有可能要。但在机场看到“不收小费”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来到金边天艺国际酒店。金边到处能看到中文,而到暹粒,中文就很少了。</p> <p class="ql-block">整个行程及游览地点如下:</p><p class="ql-block">1月31日下午离开上海,晚上到达金边。</p><p class="ql-block">2月1日在金边,游览点是:</p><p class="ql-block">1、塔山寺</p><p class="ql-block">2、金边王宫</p><p class="ql-block">3、西哈努克纪念公园</p><p class="ql-block">4、独立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午饭后,驱车去暹粒。</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金边机场,金边所住酒店-金边天艺国际酒店,参观点:塔山寺,金边王宫,西哈努克纪念公园,独立纪念碑的位置图示。</p><p class="ql-block">2月1日下午去暹粒,2月4日回金边。</p><p class="ql-block">2月5日,上午9点飞机回上海。</p> <p class="ql-block">2月1日,上午游览金边的一些景点,下午驱车去暹粒。</p><p class="ql-block">金边街头,摩托车等各种车辆川流不息。</p><p class="ql-block">在金边,我们这个团队是8个游客,而到了暹粒后,是6个游客一个团。</p> <p class="ql-block">上午酒店吃了早餐后,即退房带着行李,跟随南禾旅行的一个彭姓导游乘了中巴和其他酒店共8个游客游览金边。</p><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塔山寺。</p><p class="ql-block">下面是AI介绍全文</p><p class="ql-block">金边塔山寺坐落于柬埔寨首都金边市区北面的一座高约100米的小山顶上,是金边的最高点,也是地标性建筑。以下是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 • 寺内有一座高约30米的佛塔。</p><p class="ql-block"> • 山门上有两座矮塔,山路两口各有一尊七头娜迦蛇神像(Naga),象征着“风调雨顺”,它是柬埔寨国家起源的神圣象征和王国兴盛的保护神。寺内还有大量高棉风格浮雕,扶手上则有不少吴哥式雕塑。</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 相传14世纪一名叫“奔”的女子拾到一尊因发大水顺湄公河漂流至此的佛像,便筑小山修庙供奉,后来此处逐渐发展成繁华的城镇。</p><p class="ql-block"> • 15世纪国家的首都由吴哥迁到此地,并正式命名为“百囊奔”,意为“奔夫人之山”,当地华侨称为“金边”。塔山寺也因此成为金边地名的起源,并且寺内建有“奔”夫人之像。</p><p class="ql-block">此外,站在塔山寺山顶还可以俯瞰整个金边。</p> <p class="ql-block">金边的洞里萨河</p> <p class="ql-block">进入塔山寺,必须脱鞋入内。</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一个怪物吞食月亮的图案。</p><p class="ql-block">关于印度神话中吞食日月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在印度教神话中,关于怪物吞食月亮的传说与日食、月食的成因有关,主要涉及两个神话角色:罗睺(Rahu)和俱犁摩(Ketu)。</p><p class="ql-block">罗睺的传说</p><p class="ql-block">罗睺是印度教神话中的一个恶魔,在天神与阿修罗搅乳海时,罗睺伪装成天神混入队伍偷喝甘露,被日神和月神发现后告发给毗湿奴。毗湿奴用神盘砍下了罗睺的头和手臂,但因为罗睺已经喝了甘露,所以他的头颅长生不死。为了报复,罗睺的头颅经常吞噬太阳和月亮,从而引起日食和月食。</p><p class="ql-block">俱犁摩的传说</p><p class="ql-block">俱犁摩是罗睺的兄弟,也是印度教神话中的一个恶魔,俱犁摩的身体被毗湿奴斩断后,其尾巴部分化为一颗彗星,也参与到对太阳和月亮的吞噬中。</p><p class="ql-block">日食和月食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在印度教神话中,日食和月食被解释为罗睺和俱犁摩对太阳和月亮的攻击。罗睺吞噬月亮时,月亮会逐渐消失,直到罗睺的喉咙被甘露噎住,月亮才得以重新出现。这一过程象征着天神与恶魔之间的永恒斗争,也反映了印度教对宇宙秩序和自然现象的神秘解释。</p> <p class="ql-block">奔夫人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来到金边王宫</p><p class="ql-block">金边王宫(Royal Palace of Phnom Penh)是柬埔寨的重要地标,以下是其详细信息:</p><p class="ql-block">建造历史:始建于19世纪末,由法国工程师设计建筑,20世纪初扩建而成。</p><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王宫周围绕以黄墙,是一组金色屋顶、黄墙环绕的宏伟建筑。</p><p class="ql-block">包括曾查雅殿、金殿、银殿、舞乐殿、宝物殿等大小宫殿二十多座,各宫殿均有尖塔,代表繁荣;殿身以黄、白两色为主,黄色代表佛教,白色代表婆罗门教。</p><p class="ql-block">回廊上是仿吴哥寺的浮雕,描绘了历代王朝功绩和宗教故事,展现出高棉传统建筑风格和宗教色彩。</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曾查雅殿:雕梁画栋,琉璃瓦顶,景色壮观。</p><p class="ql-block">金殿:内有宝物殿,专门陈列珍宝。</p><p class="ql-block">银宫:为王宫中最华丽的建筑,地面用4700多块镂花银砖铺就。大殿内供奉着高约60厘米、由整块翡翠雕成的佛像,晶莹剔透,是柬埔寨的国宝。</p><p class="ql-block">金边王宫不仅是柬埔寨王室的居所,也是国家举行重要庆典和接待外国元首的场所,更是游客了解柬埔寨历史文化和欣赏精美建筑艺术的绝佳之地。</p><p class="ql-block">柬埔寨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和日本、英国等一样。</p><p class="ql-block">目前柬埔寨的国王是诺罗敦·西哈莫尼。(西哈努克亲王的儿子,至今未婚)</p><p class="ql-block">柬埔寨的国王是通过选举产生的,这一制度确保了国王的选举公正和合法。具体来说,由王位选举委员会从三大王族(安东王族、诺罗敦王族、西索瓦王族)的王子中选出国王人选。王位候选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出身于上述三大王族、男性、年龄在30岁以上。西哈莫尼国王就是王位委员会从符合条件的王子中选举产生的。</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国王育有儿子,其儿子也不能直接继承王位,而是需要和其他符合条件的王子一起参与国王选举。</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说明书</p> <p class="ql-block">下面视频是金边王宫。王宫内不能拍照,必须脱鞋入内。</p> <p class="ql-block">外国领导人的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这个法式建筑据说是拿破仑三世送给柬埔寨王室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在柬埔寨,经常能看到下图中这种蛇的雕塑,这种蛇,称为“娜迦”,是源于印度教,并在佛教中也进一步体现。</p><p class="ql-block">查看AI提供的信息:</p><p class="ql-block">娜迦(Naga)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半人半蛇的半神种族。以下是对其传说的简单介绍:</p><p class="ql-block">一、形象与特征</p><p class="ql-block">娜迦有时被描绘为拥有人的上半身和蛇的下半身,有时也被描绘为多头蛇的形象。</p><p class="ql-block">它们具有剧毒,能够控制水、行云雨,并且拥有生命再生的能力。</p><p class="ql-block">娜迦居住在水中或地下,有华丽的宫殿和无数的财宝。</p><p class="ql-block">二、传说与故事</p><p class="ql-block">与佛教的关联:在佛教中,娜迦被归化为天龙八部之一,成为佛法的护法神。传说娜迦为了避免三大苦难,在佛法的教化下皈依佛门。</p><p class="ql-block">搅拌乳海:在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中,娜迦王曾协助天神和恶魔搅拌乳海,以获得长生不老药。它缠绕在曼多罗山上,被阿修罗捉住头部,毗湿奴把持尾部,共同发力搅动乳海。</p><p class="ql-block">与佛陀的邂逅:传说中,佛陀在成道后曾得到娜迦的庇护。有一条巨大的毒蛇(实为娜迦中的一位王)在狂风暴雨中悄然接近佛陀,但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与祥和,于是变成了一位虔诚的信徒,盘蜷着自己的身体为佛陀遮风挡雨。</p><p class="ql-block">守护神与财富象征: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娜迦被视为湄公河等水体的守护神,人们相信娜迦能带来丰收和财富。因此,在这些地区,娜迦的形象常被用作神像或图腾进行。</p> <p class="ql-block">一些精美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国王的骨灰塔</p> <p class="ql-block">西哈努克亲王及一些王室成员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柬埔寨内战时埋下了许多地雷,早期有不少老百姓误触地雷而死伤,下面视频这是为地雷致残者募捐表演,还看到由伤残者组成的乐队。蒋勋的书中说,他当时来吴哥一些景区时,不时能看到一些地雷伤残者乞讨,触目惊心。现在基本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参观西哈努克纪念公园</p><p class="ql-block">这是为纪念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所建</p><p class="ql-block">西哈努克纪念公园位于金边市中心独立广场,在独立纪念碑东边100米处。柬王国政府为感恩西哈努克为国家主权独立、民族和解等做出的贡献而建,旨在让柬埔寨人民缅怀他 。铜像于2013年2月20日开工,10月8日建成,安置铜像的宝塔高27米,铜像高4.5米。西哈努克被誉为柬埔寨独立之父,于2012年10月15日在北京逝世。这里是当地百姓傍晚的活动场所,也是游客到金边常打卡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参观柬埔寨独立纪念碑</p><p class="ql-block">独立纪念碑由柬埔寨著名设计师凡·莫尼旺设计,于1958年动工兴建,1962年11月落成。整座纪念碑底座宽36米、高37米,共7层,上有七头蛇神(柬埔寨的文化象征)100条。碑身呈五层莲花蓓蕾形,这种设计与吴哥窟的高棉大寺庙和其他高棉历史遗址的风格相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美丽壮观。</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午餐-自助餐</p> <p class="ql-block">南禾旅行社给每个游客送了礼物,里面有丝围巾,钥匙圈,香味果(不知道是什么果实,有一股香味),胡椒等。</p> <p class="ql-block">从金边往西北方向行驶共约5个多小时(路上休息站停了三次),到达暹粒,我们住在吴哥水疗温泉度假村,还有其他客人住在不同的酒店。在暹粒,我们一共是六个游客一起活动。</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在暹粒住的酒店,吴哥窟(小吴哥),通王城(吴哥通,大吴哥),吴哥外圈、罗洛斯遗址(前吴哥时期的都城选择地)的位置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谷歌地图上的我们所住酒店的实景街图</p> <p class="ql-block">吴哥水疗温泉度假村</p> <p class="ql-block">酒店门口有印度教神话中吡湿奴和其妻子拉克希米的雕塑。</p><p class="ql-block">吡湿奴神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其妻子是在搅拌乳海的过程中,乳汁的浪花中诞生了跳舞的仙女(阿普纱拉),其中一位就成为吡湿奴的妻子。</p><p class="ql-block">印度教三大主神是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与湿婆(Shiva),也称三相神。以下是关于这三位主神的简要介绍:</p><p class="ql-block">梵天(Brahma):被视为创造之神,也称为创世之神和宇宙之主。在印度教中,梵天是从宇宙金卵中孵化而出的神明,通常被描绘成一个肤色粉红、四头四臂的老人。他身穿白袍,四张脸分别朝向东南西北,代表四部吠陀经;四臂则分别持有念珠、盛有恒河水的水罐、权杖、弓箭等物。尽管梵天在理论上具有极高的神格,但在现实的宗教实践中,他的崇拜并不广泛。</p><p class="ql-block">毗湿奴(Vishnu):宇宙的守护者与生命的维护者,也被称为维护之神。毗湿奴通常被描绘为一位祥和的青年武士,全身皮肤呈蓝色,有四只手臂,分别持有轮宝、莲花、法螺和神仗。他坐在莲花上或躺在千头蛇身上,有时骑在一只大鹏鸟迦楼罗上。毗湿奴具有一千个称号和十个化身,这些化身曾多次下凡救世,恢复宇宙法则并消除邪恶。</p><p class="ql-block">湿婆(Shiva):以三只眼睛闻名的破坏之神,也被称为毁灭之神。湿婆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的双重性格,呈现各种奇谲怪诞的不同相貌。他拥有毁灭和再生的力量,是印度舞蹈的创始祖,因此也被尊称为“舞神”。湿婆在众神中具备强大的战斗力,他常年驻扎在喜马拉雅山,通过刻苦修炼瑜伽获取深奥的知识和神奇智慧。湿婆派信徒将他视为宇宙最高神,他在印度底层民众中得到最广泛的信仰崇拜。</p><p class="ql-block">这三大主神在印度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代表了宇宙的循环过程:创造、维持和销毁/转化。这一过程在印度教的宇宙观中不断循环进行,体现了印度教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p> <p class="ql-block">酒店内景</p> <p class="ql-block">在咖啡吧吃了蛋糕,半价(因为已经晚了,吧台就要关门了),再吃了上海带来的泡面。</p> <p class="ql-block">酒店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酒店的下午茶还是不贵的</p> <p class="ql-block">2月2日,酒店吃了早餐后,由一个蔡姓导游(阿蔡)带队,我们六个游客开始了在暹粒的游览。蔡导游是柬埔寨华人后裔。</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酒店餐厅</p> <p class="ql-block">这次柬埔寨之行的重点是吴哥,参观了不少吴哥时期的寺庙。在吴哥时期,只有祭祀神灵的寺庙才用石材,而皇宫等人间建筑都采用木材,无法保存,因此历史遗迹只剩下寺庙。</p><p class="ql-block">下图东南方向的罗洛斯遗址是吴哥初期(前吴哥时期),当初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继承吴哥王朝的开国君主闍耶跋摩二世的决定在此建都,并建造神牛寺(普力科寺)祭祀祖先,后又建造巴控寺祭祀天神(神殿山,印度教认为宇宙是呈现一座山-有五层的须弥山),期间建造了一个很大的水库以解决水患问题;最后在开挖水库而堆成的岛上建造洛雷寺(此时已是因陀罗跋摩一世的儿子耶伦跋摩一世),以祭祀天上的四个大神以保佑水库和家园,然而,洛雷寺并没有全部完成,因为已经知道无法解决水患等问题,决定移都到吴哥通王城(大吴哥区域)的巴肯山附近。2月3日参观罗洛斯遗址。</p><p class="ql-block">图中通王城(吴哥通,大吴哥,其中包括巴戎寺,斗像台,巴本宫,空中宫殿等),是迁都到吴哥后建造的寺庙,2月2日参观。</p><p class="ql-block">图中吴哥窟(小吴哥)是迁都吴哥后,供奉吡湿奴而建,是柬埔寨的国宝,出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2月2日参观。</p><p class="ql-block">图中女王宫,是由一位婆罗门耶若婆罗诃(Yajnavaraha)为其家族修建的家庙。图案精致繁复。2月3日参观。</p><p class="ql-block">图中崩密列,建于12世纪初,与吴哥窟风格相似,被认为是吴哥窟的“原型”之一,由于没有经过大规模的修缮,因此使人感到“原始的、残缺的美”。2月3日参观。</p><p class="ql-block">图中变身塔,成为古代柬埔寨皇族火化变身为神之神殿,举行已逝国王火葬仪式的寺庙。2月3日参观。</p> <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游览吴哥的下列地区:见下图</p><p class="ql-block">1、通王城</p><p class="ql-block">2、巴戎寺</p><p class="ql-block">3、巴本宫</p><p class="ql-block">4、空中宫殿</p><p class="ql-block">5、群像台</p><p class="ql-block">6、茶胶寺(塔高寺)</p> <p class="ql-block">每人一张吴哥景区门票,需保存好,在这几天进入吴哥的每个景区,都要出示门票。</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AI总结的吴哥文明的发展历史:</p><p class="ql-block">吴哥文明是东南亚历史上最辉煌的古代文明之一,以宏伟的寺庙建筑和复杂的水利系统闻名。以下是其历史发展脉络的详细梳理:</p><p class="ql-block">一、早期奠基(9世纪初-9世纪中叶)</p><p class="ql-block">1. 王权统一</p><p class="ql-block"> 802年:阇(读she)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在库伦山宣布脱离爪哇夏连特拉王朝统治,建立吴哥王朝,开启高棉帝国的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 推行“提婆罗阇”(Devaraja)崇拜,将国王神化为湿婆的化身,强化王权与宗教的结合。</p><p class="ql-block">2. 首任都城建设</p><p class="ql-block"> - 迁都至诃里诃罗洛耶(今罗洛斯遗址群),修建早期神庙(如巴孔寺),奠定吴哥建筑风格基础。</p><p class="ql-block"> 二、黄金时期(9世纪末-13世纪初)</p><p class="ql-block">(1) 耶输跋摩一世时期(889-910)</p><p class="ql-block"> - 迁都至耶输陀罗补罗(Yashodharapura,今吴哥核心区),修建东巴戎寺和普农博克山神庙。</p><p class="ql-block"> - 启动大规模水利工程,包括东池(East Baray)水库,支撑农业经济。</p><p class="ql-block"> (2) 苏利耶跋摩一世与二世(11-12世纪)</p><p class="ql-block"> - 苏利耶跋摩一世(1006-1050)扩张疆域至泰国中部和老挝,引入大乘佛教元素。</p><p class="ql-block"> - 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建造吴哥窟(Angkor Wat),供奉毗湿奴,其建筑融合印度教宇宙观和精确天文设计,成为高棉艺术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3) 阇耶跋摩七世(1181-1218) </p><p class="ql-block"> - 改信大乘佛教,将王权象征从印度教转向佛陀。</p><p class="ql-block"> - 建造吴哥通王城(Angkor Thom),核心建筑巴戎寺以“高棉微笑”浮雕闻名。</p><p class="ql-block"> - 修建医疗驿站、道路网和庞大的水利设施(如西池),建立社会福利体系。</p><p class="ql-block"> 三、转型与衰落(13世纪-15世纪中叶)</p><p class="ql-block">1. 宗教与文化变革</p><p class="ql-block"> - 13世纪中叶: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从斯里兰卡传入,取代印度教和大乘佛教,社会结构趋向平民化,弱化王权神性。</p><p class="ql-block">2. 环境压力与治理危机</p><p class="ql-block"> - 水利系统年久失修导致农田退化,14世纪季风异常引发洪旱灾害,粮食生产衰退。</p><p class="ql-block"> - 贵族集团内斗削弱中央集权。</p><p class="ql-block">3. 外患加剧</p><p class="ql-block"> - 1431年:泰族建立的阿瑜陀耶王朝攻陷吴哥,高棉被迫迁都金边,吴哥王朝终结。</p><p class="ql-block"> - 东南亚贸易路线向沿海转移,吴哥内陆枢纽地位丧失。</p><p class="ql-block">四、文明遗产与现代表述</p><p class="ql-block">1. 建筑与艺术</p><p class="ql-block"> - 吴哥遗迹群现存600余座寺庙,以砂岩浮雕、塔楼对称布局和莲花塔顶为标志。</p><p class="ql-block"> - 代表作:吴哥窟(世界最大宗教建筑)、巴戎寺、塔普伦寺、女王宫。</p><p class="ql-block"> - 1992年吴哥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柬埔寨国家象征。</p> <p class="ql-block">吴哥文明重新发现过程</p><p class="ql-block">• 外族入侵后,大规模的屠戮、瘟疫使得被迫迁都金边,吴哥从此被丛林覆盖,被世人遗忘将近四百年。</p><p class="ql-block">1296年,元代使者周达观抵达吴哥,并撰写了《真腊风土记》,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吴哥城。但这本书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直到19世纪才成为后来重新发现吴哥的重要线索。</p><p class="ql-block">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根据《真腊风土记》的线索,重新发现了被丛林掩盖的吴哥窟,并在其著作《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中详细描述了吴哥的建筑。他的发现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关注,使吴哥文明重新回到公众视野。</p> <p class="ql-block">进入通王城。通王城又叫大吴哥,<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2世纪阇耶跋摩七世时期,是吴哥王朝最后的都城。</span>多次毁于战火后重修。它呈正方形,城墙周长14公里,有百米宽护城河环绕,5道城门,4道通向巴戎寺,1道“胜利门”通向皇宫,城门上有四面佛像 。看点有护城河桥两侧修罗与阿修罗石雕;高达23米的南门及上方佛像;城中宏伟的巴戎寺;曾是旧王城中心的巴方寺;皇宫中的空中宫殿等。</p><p class="ql-block">15世纪上半叶,因暹罗(今泰国)入侵,柬埔寨国王被迫放弃首都吴哥,通王城从此沉睡长达几个世纪。</p> <p class="ql-block">走道两边是蛇神娜迦以及菩萨和阿修罗搅拌乳海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闍耶达摩七世信仰大乘佛教,因此城头上是四面佛,面容是慈、悲、喜、舍。</p> <p class="ql-block">巴戎寺。(蒋勋书中称“巴扬寺”)</p><p class="ql-block">巴戎寺居于城市中心,象征着宇宙的中心须弥山,通向四门的四条道路都从这里出发。巴戎寺是城中最重要、最宏伟的建筑。寺庙建筑面积虽不算大,但结构复杂。其标志性的49座佛塔上均有四面佛雕像,展示着著名的“高棉的微笑”。寺庙回廊上雕有长长的浮雕,内层回廊浮雕主要是印度教神话故事、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活,外层回廊浮雕则以现实战争为题材。</p><p class="ql-block">巴戎寺到第23代国王阇耶跋摩八世(1243—1295年在位)统治时期被改造成为印度教寺院,原本的本尊佛陀像遭到破坏,被投入到井里。直到1933年,佛陀像才被法国建筑家杜威尔发现和修复,现在它被特别安置在王宫前广场内侧附近的平台上。</p> <p class="ql-block">点击下面视频</p> <p class="ql-block">下图中的门楣放大后截图在后一张图</p> <p class="ql-block">吴哥寺庙中经常能看到跳舞的仙女的雕像,这是按照印度教神话中的“搅动乳海”的传说,从乳汁海浪中迸发出的阿普沙拉(吉祥女神,蒋勋曾谈起佛教中的“飞天”也有一定的渊源),其柔软的舞姿在东南亚的舞蹈动作中经常能看到。</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跳舞的仙女的手指的拇指和食指成一个圆,另三个手指向反方向弯曲,单脚站立,这是很难的动作。后来我们在一次用餐过程中有舞蹈表演,就有类似仙女舞。据蒋勋先生说,佛教中有许多是源于印度教,而京剧中的兰花指也有借鉴于此。</p> <p class="ql-block">巴芳寺(巴本宫)</p><p class="ql-block">巴芳寺(Baphuon)是吴哥通(通王城)中一座非常重要的寺庙,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巴芳寺建于11世纪中叶,由乌迭蒂耶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于1060年完成,早于大吴哥城。它最初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供奉湿婆神。13世纪中国使者周达观曾将其称为“铜塔”,并描述其为“望之郁然”的高塔。15世纪末,巴芳寺被改建为佛教寺庙,并在寺庙西边的第二层平台上建造了一尊巨大的卧佛像。</p><p class="ql-block">建筑结构</p><p class="ql-block">巴芳寺是一座三层平台式的圣塔,象征着印度教中的须弥山。其底部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00米,高34米,如果加上已坍塌的塔顶,高度约为50米。寺庙的外层围墙由砂岩而非常见的玄武岩建成,呈长方形,长度为425米,宽度为125米。从东入口到主寺庙有一条200米长的砂岩步道,步道由三排圆形柱子支撑。</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巴芳寺以其精美的石雕而闻名。其第三层平台上的石雕尤为突出,包括莲花、野生动物、猎人、女神像以及战斗场景等。这些石雕不仅有现实题材,还有神话故事,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场景。此外,巴芳寺的石雕风格对后来的吴哥窟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修复历程</p><p class="ql-block">由于建在松软的沙土地基上,巴芳寺在其历史上一直不稳定,部分建筑在15世纪或16世纪坍塌。20世纪初,巴芳寺几乎完全坍塌。1960年,柬埔寨开始对巴芳寺进行修复,但因红色高棉政权的崛起而中断,相关记录也被销毁。1996年,修复工作重新启动,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三维拼图”,经过16年的努力,于2011年7月正式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空中宫殿。</p><p class="ql-block">吴哥空中宫殿介绍(AI回答)</p><p class="ql-block">吴哥空中宫殿(Phimeanakas),原名金角山,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之一,空中宫殿最初是真腊国王罗因陀罗跋摩二世(Rājendravarman II)在位时(941年-968年)在兴建王宫的同时,建造的湿婆庙,后为苏利耶跋摩一世改建成为须弥山式印度教寺庙。</p><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空中宫殿的风格多方面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须弥山造型来自印度神话。空中宫殿由三层长方形须弥台重叠成金字塔形,象征须弥山,各层须弥台的四角,装饰著狮子或大象。须弥台由红土砖块垒成,须弥山四边正中,各有陡峭的台阶连通上层。最高层的须弥台周边有一道现已不完整的画廊。空中宫殿顶层须弥台中央,原有金宝塔一座,现不存。</p><p class="ql-block">文化传说</p><p class="ql-block">空中宫殿虽然名为宫殿,实际上并非王宫。王宫在空中宫殿东北约二百米处,因为是木建筑,现已不存。根据宋代、元代典籍记载,王宫极为壮丽,镶金墙壁,地铺银砖,王宫的大柱都雕刻佛像,国王的五香宝座镶嵌七色宝石。民间传说,金塔内住著高棉人奉为神灵的九头蛇精,夜化女身,与国王同寝交媾,虽王后也不敢入内。二鼓方才出来与王后同寝。如蛇精一日不见,则国王死期将近,如国王一日不去,必定有灾祸降临。</p><p class="ql-block">吴哥空中宫殿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无论是从建筑艺术、历史文化还是旅游体验的角度来看,都值得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斗像台(战像台,群像台)</p><p class="ql-block">下面是AI的介绍:</p><p class="ql-block">斗象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是吴哥王朝时期的重要建筑,位于柬埔寨暹粒省的吴哥城(Angkor Thom)内,是吴哥国王举行庆典、检阅军队和挑选坐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斗象台建于12世纪末,由吴哥王朝的国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建造,属于巴戎寺式(Bayon)建筑。平台长度超过330米,共有三个平台,南部入口处有大象鼻子雕饰的柱子,象鼻卷着莲花。平台墙壁上雕刻有大象、犀牛、河马等厚皮动物的图饰,以及逼真的打猎场景,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历史与功能</p><p class="ql-block">斗象台是吴哥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国王在此举行各种公共仪式,包括阅兵、庆典和祭祀活动。它也是大臣觐见国王的朝觐处。在古代,军队凯旋归来时,会从胜利之门进入城内,战象在斗象台前接受国王的检阅。</p> <p class="ql-block">点击下面视频</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茶胶寺</p> <p class="ql-block">茶胶寺(茶胶塔)-蒋勋书中称为“塔高寺”</p><p class="ql-block">茶胶寺位于吴哥城东、塔布茏寺西北,通王城胜利门以东300米处。建于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由吴哥王朝闍耶跋摩五世兴建,但半途而废,在装饰阶段停工,因此成为一座未完成的神庙。</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与特点</p><p class="ql-block">茶胶寺是高棉第一座全砂岩石建筑,坚硬的长条青石整齐地堆积在三层平台上,形成扇山金字塔结构。</p><p class="ql-block">遗迹可见祭坛上的五座密檐式方塔,底层平台长120米、宽100米,中央塔高50米。</p><p class="ql-block">寺庙设计简单,没有精致的装修,与其他寺庙有很大的区别。其四面门中仅有东面大门有雕刻,展示了吴哥建筑的建造工艺,即先用石块筑起整座建筑,而后再在墙壁表面雕刻。</p><p class="ql-block">中国也援助了茶胶寺的修复工程。</p> <p class="ql-block">一个老外躺在树根旁,见下图箭头处</p> <p class="ql-block">中午吃了简单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下午参观了下列景点:</p><p class="ql-block">1、塔布伦寺</p><p class="ql-block">2、吴哥窟(小吴哥)</p><p class="ql-block">3、巴肯山(巴肯寺)观日落</p><p class="ql-block">晚餐(同时观看仙女舞表演)</p> <p class="ql-block">下午,先去塔布伦寺</p><p class="ql-block">吴哥窟的塔布伦寺(又译:塔布茏寺、塔普伦寺,外文名:Ta Prohm)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A, 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位于吴哥城东约一公里处,是吴哥古迹的主要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建造时间:相传为吴哥王朝中兴君主闍耶跋摩七世(1181~1220年在位)于1186年为其母所建。</p><p class="ql-block">B, 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寺内建筑宏伟,顶端、基底和夹缝中生长着许多数百年的参天古树。</p><p class="ql-block">林木枝桠丛生,树根盘根错节,包围和抱持着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较量和相互依存的奇特关系。</p><p class="ql-block">神殿内供奉着“智慧女神”Prajnaparamita(般若经),传说是依据阇耶跋摩七世的母亲形象而塑造雕刻。</p><p class="ql-block">C, 历史与传说</p><p class="ql-block">当初塔布伦寺被发现时即被当地人称之为卡波克(吉贝)的大树所盘踞,因此放弃了整修,保留了这一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塔布伦寺也是电影《古墓丽影》的外景地,因此更加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吴哥的古迹很多是由各国帮助整修、维护的。塔布伦寺是由印度援助的。</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有两条蛇护卫着下面的神。</p> <p class="ql-block">一群僧侣</p> <p class="ql-block">来到吴哥窟(小吴哥)的东门口</p><p class="ql-block">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吴哥寺或小吴哥,是位于柬埔寨暹粒市吴哥通王城南郊的一座宏伟庙宇,以下是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建造时间:建于1113至1150年间,历时三十多年才完工。</p><p class="ql-block">建造者:由吴哥王朝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为供奉毗湿奴而建。</p><p class="ql-block">原始名字:Vrah Vishnulok,意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p><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规模宏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类建筑,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中祭坛和回廊两个基本的布局。</p><p class="ql-block">建筑精美: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回廊内壁及廊柱、石墙等之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布局独特:主体建筑为三层方形基坛、回廊和宝塔,四周建有长3600米的城墙,城外是190米宽的护城河,象征着世界漂浮在大海上。</p><p class="ql-block">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吴哥古迹的核心:是吴哥古迹最重要、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也是吴哥古迹最精华的部分。</p><p class="ql-block">柬埔寨的国宝:被视为柬埔寨民族的象征和国宝,其造型已成为柬埔寨的国家标志,并出现在国旗上。</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发现与保护</p><p class="ql-block">重新发现:19世纪末被法国探险者亨利·穆奥重新发现。</p><p class="ql-block">总之,吴哥窟是柬埔寨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它见证了高棉王朝的辉煌历史,也承载着柬埔寨人民的深厚情感。</p> <p class="ql-block">点击下面视频</p> <p class="ql-block">蒋勋书中关于吴哥寺回廊壁上的浮雕的描述:</p><p class="ql-block">吳哥寺外围回廊壁上的浮雕,有强烈的史诗性质,每一段浮雕的长度在100米左右,一面行走一面浏览,好像阅读一本书,故事娓娓道来,用画面叙述情节,可以说是人类史上最早的文学绘本。</p><p class="ql-block">从西面正门进入,顺时针方向往北走,北侧的浮雕是印度古老史清《罗摩衍那》的故事;逆时针方向往南,南侧的浮雕叙述的是《摩可婆多》,印度最古老的经典延展排列在正殿回廊的两侧。</p><p class="ql-block">南面,又出现长达100米多的浮雕。这一面长浮雕在2米高的墙壁上分割成两层,上层描述建造吴哥寺的苏利耶跋摩二世和他朝廷中重要的大臣将军,下层则浮雕着他的妃嫔及儿女。南面东端另一段长浮雕,以“地狱”、“天堂” 主题。“天堂”分37层,“地狱”32层。“天堂”景象比较一致,“地狱”则描绘各式各样惨烈恐怖的受苦形象,挖眼、拔舌、火烙、倒悬、遍身钉刺⋯⋯看了令人怖惧悚然。画面中央是执掌审判的大神“牙麻”,“牙麻”有十八只手臂,各持不同法器,威严狞厉,善恶分明,使善人升天,恶人入地狱。</p><p class="ql-block">东面,东面墙壁上出现印度教最重要的创世纪神话浮雕“搅动乳海”。这个故事一再出现于吴哥王朝的建筑上,成为桥栏,也刻在门楣上,是游览吴哥最熟悉的图像。</p> <p class="ql-block">下面视频是东面围廊墙上搅动乳海的浮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搅拌乳海的壁画的中间是吡湿奴神</p> <p class="ql-block">文字导出如下:</p><p class="ql-block">这段长48.5米的回廊上雕刻着《乳海翻腾》的神话。《乳海翻腾》讲述了一个关于阿修罗和天神之间达成协议联手搅动乳海,以获得长生不老甘露的故事。他们以海洋中央的曼陀罗山作为搅棒,以蛇王婆苏吉作为绳索,将曼陀罗山环绕拉紧。他的头部被92位阿修罗抬起,尾部由88位天神抱住。在绳索的中间,毗湿奴在上面和下面是他的化身海龟。故事告诉我们,随着搅动的进行,曼陀罗山慢慢沉到海底,乳海已不能再继续搅拌。这时,毗湿奴化身为名叫库尔马的海龟,他用龟壳支撑曼陀罗山,有效地阻止了山的进一步下沉。搅拌持续了很多年,曼陀罗山仍在摇晃,毗湿奴再现大法身,坐在山顶尽力保持着山的干衡。最终,甘露浮出水面,许多仙女开始从海水中浮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下面视频是西面南端的“摩诃婆罗多”的神话</p> <p class="ql-block">西门南端墙上有印度神话“摩可婆多”的浮雕。文字导出如下:</p><p class="ql-block">这段回廊长48.5米,详细描述了《摩诃婆罗多》神话最后一集俱卢之战的故事。这场大战在难敌带领俱卢族军队(在左手边)和坚战带领般度族军队(在右手边)之间展开,两族是堂兄弟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关于这场战斗的雕刻分为三个部分。在底部,我们看到了第一部分,里面有一群手持锣、喇叭、海螺和鼓的军乐手,还有一群步兵,他们手持剑和长矛,正在向战场行进。第二部分位于回廊的中层,展示了中层将领骑着马、大象和马车,手持长矛、剑、弯刀和弓箭与敌方进行恶战。第三部分位于最上层,显示双方的统帅正在开展一场血腥战斗。在这一集中,俱卢族的统帅毗湿摩被般度族的弓箭手阿周那的箭射中,他满身中箭躺在箭床中身亡。俱卢族还有另一位统帅,名叫德罗纳,他是诸位王子的老师,他骑着马车向般度族射箭,但也无济于事。在右边的角落里,我们可以看到四臂的克利希那(又称黑天)为阿周那驾驶马车,他们正冲向俱卢族的军队。最后,般度族在长达18天的激战中战胜了俱卢族一方,难敌在这场激战中被杀。战斗结束后,般度五子中的长子坚战在象城登基。</p> <p class="ql-block">下面视频是吴哥窟山顶上所拍</p> <p class="ql-block">吉祥天女</p> <p class="ql-block">墙上雕刻着像刺绣一样的花纹</p> <p class="ql-block">蛇神娜迦护佑下的菩萨</p> <p class="ql-block">宽阔的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蛇神娜迦的护栏</p> <p class="ql-block">来到巴肯山</p><p class="ql-block">AI(Kimi)的答复;</p><p class="ql-block">巴肯寺(Phnom Bakheng)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中的一座重要印度教寺庙,位于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的巴肯山顶。以下是关于巴肯寺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巴肯寺建于9世纪末至10世纪初,由吴哥王朝国王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 I)下令建造。它是吴哥王朝迁都至该地区后的第一座国庙,标志着吴哥王朝的正式开启。巴肯寺的建立奠定了吴哥建筑的基础格局,因此被称为“第一个吴哥”。</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巴肯寺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高棉人的宗教信仰和建筑技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以下是其主要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 庙山结构:巴肯寺是一座五级台基的正方形庙山,底层边长76米,顶层边长47米,总高度约13米。台基四边中央各有五层石阶,每层十级,直通寺顶平台。</p><p class="ql-block">• 宝塔布局:寺庙共有109座宝塔,按严格的几何图案对称布置。顶层有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底层周围有108座小塔,代表阴历四个阶段的108天。</p><p class="ql-block">• 象征意义:从每一面的中轴线上看巴肯寺,只能看到33座塔,象征须弥山上的33位神祇。此外,七层平台象征七重天,石阶的七级台阶与印度传说中的七级浮图相对应。</p><p class="ql-block">文化与宗教意义</p><p class="ql-block">巴肯寺是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的寺庙。它的建筑布局和设计充满了宗教象征意义,体现了高棉人对山的崇拜以及对宇宙的宗教理解。</p><p class="ql-block">旅游信息</p><p class="ql-block">巴肯山是吴哥地区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绝佳地点之一,每天傍晚都会吸引大量游客。从山顶可以俯瞰吴哥窟和西池的美景,尤其在黄昏时分,落日余晖下的景色堪称绝美。</p><p class="ql-block">巴肯寺作为吴哥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高棉王朝的辉煌历史,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游客探索吴哥文明的必到之地</p> <p class="ql-block">游客都登上山顶去观赏日落</p> <p class="ql-block">驱车到餐厅吃晚餐,并欣赏仙女舞表演。这是餐厅门口的迎宾表演。</p> <p class="ql-block">餐厅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图中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欢迎来到亚马逊ANGKOR餐厅-Theatre。追求你访问的精神</p><p class="ql-block">亲爱的观众们</p><p class="ql-block">寺庙,我们很高兴向您介绍我们丰富文化遗产的另一个例子:</p><p class="ql-block">传统舞蹈。</p><p class="ql-block">今晚,40名舞者、歌手和音乐家将为您表演3个帕拉蒂尼舞和2个乡村舞。</p><p class="ql-block">本指南将帮助您识别传统管弦乐队的舞蹈和乐器,并理解Apsaras(阿普纱拉)的手势。Apsaras是来自高棉拉马纳亚的传奇人物:我们祝您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p> <p class="ql-block">高棉舞蹈中手的姿势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下面视频是仙女舞表演,注意看演员的手指,很柔软,手指能向手背方向倾斜很多,一般人都做不到。蒋勋说他问过一些专业演员,她们也说很难。</p> <p class="ql-block">2月3日,游览吴哥窟外圈:</p><p class="ql-block">1、变身塔</p><p class="ql-block">2、女王宫(班蒂斯蕾)</p><p class="ql-block">3、崩密列</p><p class="ql-block">4、罗莱寺(蒋勋书:洛雷寺)</p><p class="ql-block">5、神牛寺(蒋勋书:普力科寺)</p><p class="ql-block">6、巴控寺(巴空寺)</p><p class="ql-block">7、洞里萨湖(游船)</p> <p class="ql-block">下午游览的罗莱寺,神牛寺,巴控寺等,(女王宫是继承了神牛寺的风格)是属于罗洛斯遗址群,这是称为前吴哥时期,建筑以红砖、上覆灰泥为主,而吴哥时期则都以石块建筑为主。前吴哥时期的寺庙大多供奉印度教的吡湿奴、湿婆等,而吴哥时期则开始从印度教转向了佛教的大乘佛教,小乘佛教。</p><p class="ql-block">问了AI:柬埔寨暹粒的罗洛斯遗址有哪些寺庙</p><p class="ql-block">罗洛斯遗址的核心寺庙——巴孔寺</p><p class="ql-block">巴孔寺(Bakong)是罗洛斯遗址群中规模最大且最重要的寺庙,由吴哥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于881年建立,作为当时的国寺供奉湿婆神。其建筑为五层方形金字坛结构,底层边长65米,顶部中央矗立宝塔,象征印度教中的神山须弥山。该寺庙是吴哥王朝首座以砂岩石块建造的宗教建筑,标志着高棉建筑技术从红砖向砂岩的转变,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寺庙内部曾供奉以Linga-Yoni组合石雕为代表的湿婆神象征,展现了早期高棉宗教仪式的特点。</p><p class="ql-block">罗莱寺的建筑特色与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罗莱寺(Lolei)同属罗洛斯遗址群,最初建于人工岛上,四面环水,体现了高棉人对水利工程的重视。虽然现存遗迹规模较小,但其砖石结构和浮雕艺术为研究吴哥早期建筑风格提供了重要依据。寺庙原为供奉湿婆神的场所,后逐渐融入佛教元素,反映了高棉宗教文化的演变。</p><p class="ql-block">罗洛斯遗址的整体宗教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罗洛斯遗址群作为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集中展示了9世纪末高棉文明的建筑成就。巴孔寺的多层台基设计和罗莱寺的水域布局,共同构成“寺庙山”与“中心水池”的经典范式,影响了后续吴哥建筑的风格。遗址中的砂岩石雕、砖砌工艺以及印度教与佛教元素的融合,为研究东南亚宗教史和艺术发展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变身塔</p><p class="ql-block">变身塔,又称为比粒寺(Pre Rup),位于柬埔寨暹粒市吴哥城王城外东梅奔寺南侧约1.5公里处。该塔由罗贞陀罗跋摩二世于10世纪下半叶建造,是一座具有宗教意义的金字塔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变身塔的建筑风格为五座塔的须弥山宝塔造型,代表须弥山,周围有四座高塔象征四大部洲。塔的最下一层是50米正方的坛基,由红砖结构构成,在夕阳照耀下会泛着暖暖的红色。一层一层台阶向上,陡峻高耸。</p><p class="ql-block">根据印度教义中的善恶轮回解脱教义,死后火化可以变身为神,会转换成另一个生命继续前进,有着“变身”之意。因此,变身塔成为古代柬埔寨皇族火化变身为神之神殿,举行已逝国王火葬仪式的寺庙。可以看到烧焦的痕迹。庙山前方的平地上有一个方形石槽,据说是当时火化尸体的地方。两边各有一座藏经阁,在寺庙的东北角有一间小室,是火葬后倾倒骨灰的场所。</p><p class="ql-block">好像正在维护,不能上去。</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旅行社送的礼物中的明信片,就是变身塔。</p> <p class="ql-block">女王宫(班蒂丝蕾)</p><p class="ql-block">女王宫建于公元967年,完成于1002年,是柬埔寨三大圣庙之一。它最初的名字是“湿婆宫”,后来被称为班蒂斯蕾(Banteay Srei),意为“女人的城堡”。这座寺庙并非由国王修建,而是由一位婆罗门耶若婆罗诃(Yajnavaraha)为其家族修建的家庙。</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女王宫以小巧玲珑、精致剔透著称,整体建筑呈正方形,坐西朝东,由三层红砂岩围墙围护,建筑主体区域面积仅约500平方米。其建筑特点包括:</p><p class="ql-block">1. 材料独特:女王宫采用高棉特有的红色砂岩建造,这种材料便于雕刻,且风干后坚硬无比。</p><p class="ql-block">2. 浮雕精美:墙壁、立柱、门楣等建筑表面几乎完全被浮雕覆盖,内容多取自印度教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浮雕刀工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繁复,被誉为“吴哥艺术之钻”。</p><p class="ql-block">3. 建筑布局:女王宫的中心是三座并列的塔形神祠,建在1米多高的台基上,每座塔的东、南、北各有一门,高度仅1.2米,象征对神的谦卑。</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女王宫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湿婆神,其建筑和雕刻艺术体现了古代高棉人对印度教神话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寺庙内的浮雕不仅展示了宗教故事,还反映了当时高棉人民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下图中门楣上的图案放大后截取后放在下面</p> <p class="ql-block">此图在蒋勋的书中有介绍。</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蒋勋的书中插图</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蒋勋书中的说明,文字导出如下;</p><p class="ql-block">门楣的顶端置放着诸神。湿婆神拥抱着妻子坐在五重山上,恶神拉伐那幻化出无数个头颅和手臂,大地震动,猴子与狮、象躲避奔跑,神鸟向四面飞翔。这是开启向诸神世界的天国之门。门楣上攀着图案华丽的龙蛇,混沌的乳海被搅动,掀起波浪。波浪如花瓣,向内旋转。因陀罗右手持金刚杵,骑在三个头的大象身上,红色的砂岩雕成镂空的浪花,浪花一重一重,向上溅进、升起。</p><p class="ql-block">这种繁复的雕工,使人忘了这是砂岩上的雕刻。这是织锦,是一根一根细致纤维的穿梭编织,吴哥王朝的工匠却在坚硬的石头上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女王宫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因陀罗骑着三个头的神像</p> <p class="ql-block">去崩密列路过一个市场,炉子蒸着粽糖糕,两妇人包粽糖汤圆,小男孩在制作牛皮画。</p> <p class="ql-block">崩密列(由于没有大规模的修建,因此可以感受到原始的,残缺的美)</p><p class="ql-block">崩密列(Beng Mealea)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中一座极具神秘色彩的寺庙,被誉为“丛林中的吴哥窟”。以下是关于崩密列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崩密列建于12世纪初,与吴哥窟风格相似,被认为是吴哥窟的“原型”之一。它最初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供奉毗湿奴,但后来也融入了佛教元素,反映了高棉帝国宗教信仰的转变。寺庙在16世纪后被废弃,逐渐被丛林覆盖,直到19世纪末被法国探险家重新发现。</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崩密列的布局与吴哥窟相似,拥有三层回廊和一个中央圣殿,周围环绕着宽阔的护城河。寺庙的建筑风格简洁,雕刻相对较少,但其部分坍塌的结构和被丛林覆盖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神秘氛围。由于缺乏大规模修复,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原始的吴哥遗迹。</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崩密列不仅是高棉帝国宗教和文化的象征,还体现了自然与人类建筑的融合。寺庙的许多建筑被树木根系侵蚀,展现出自然对人类遗迹的重新占领。这种独特的景象让游客仿佛置身于探险电影中,体验到古代探险家发现遗迹时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点击下面视频</p> <p class="ql-block">罗莱寺(蒋勋书中称为“洛雷寺”)</p><p class="ql-block">罗莱寺位于柬埔寨暹粒市东南方的罗洛士遗址群内,距离暹粒市大约12公里。</p><p class="ql-block">它建于公元893年,是吴哥王朝耶输跋摩一世时期的寺庙,供奉湿婆和国王的祖先。</p><p class="ql-block">罗莱寺原名Hariharalaya,意为“Harihara之城”,现在的名字是其衍生而来。</p><p class="ql-block">二、建筑风格与特点</p><p class="ql-block">罗莱寺建在一个已经干涸的巨大水池(Indratataka Baray)中的一个人工岛上,该水池由耶输跋摩一世的父亲因陀罗一世建造。</p><p class="ql-block">寺庙的4座砖塔为东西轴向,正门朝东,建在一个高台上。</p><p class="ql-block">与大多数吴哥寺院采用石块为建筑材料不同,罗莱寺的建筑主要是用砖建成,上面镶嵌有石雕像。</p><p class="ql-block">罗莱寺的4座砖结构宝塔与神牛寺的宝塔风格相似,寺内佛龛上的砂岩石雕非常值得观赏。</p><p class="ql-block">三、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罗莱寺被认为是高棉艺术的开端,反映了当时高棉王国的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和雕刻水平。</p><p class="ql-block">作为罗洛士遗址群的主要景点之一,罗莱寺与巴孔寺和神牛寺共同构成了这一重要的历史遗迹群</p> <p class="ql-block">下图中的门楣放大后在后面一张图</p> <p class="ql-block">蒋勋的书中写道:砖塔的门框是用岩石砌建的,门楣上有非常精细的灰泥浮雕,浮雕的中心因陀罗大神骑着“Airavata”,也就是有三个头的神象。以因陀罗神为中心,七头的蛇神 “Naga”向两边伸展长长的身躯。蛇身下方是旋转翻卷成像花瓣一样的浪花图案,蛇身的上端是从浪花中一尊一尊飞升起来的阿普莎拉女神。美丽的女神,水的女神,从浪花中诞生的女神,她高踞在神庙的门楣上,保护祝福着攸关百姓生活的水库。</p> <p class="ql-block">神牛寺</p><p class="ql-block">神牛寺(Preah Ko或Prean Ko),蒋勋书中称为“普力科寺”,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A、地理位置与背景</p><p class="ql-block">神牛寺位于柬埔寨暹粒市东南方约12至15公里处,是罗洛士遗址群中的重要建筑。</p><p class="ql-block">它是吴哥王朝开国皇帝阇耶跋摩二世的都城罗洛斯中的第一座寺庙,由因陀罗跋摩一世于公元880年修建,供奉湿婆神。</p><p class="ql-block">B、建筑风格与特点</p><p class="ql-block">神牛寺是一座典型的祖先神庙,以砖为建材,外敷灰泥,并在灰泥上雕刻。</p><p class="ql-block">寺中有六座砖塔排成两行,都面向东方,由砂岩石雕和石膏石雕装饰。其石膏浮雕是吴哥保存最完好的。</p><p class="ql-block">每座宝塔的门柱上都精心篆刻着古印度梵文。</p><p class="ql-block">因寺前有三座砂岩公牛雕像而得名,寺中的宝塔上也有3头神牛雕像。这些公牛雕像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一共有六座寺塔,前三座较大,分别是祈奉高棉帝国的开国之祖闍耶跋摩二世(中间一座)以及其父亲、祖父,后面三座较小是他们的妻子。</p> <p class="ql-block">巴孔寺(巴空寺,巴控寺)</p><p class="ql-block">巴孔寺(Bakong)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中一座重要的印度教寺庙,位于暹粒市西南15公里处的罗洛士遗址群(Roluos)中。</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蒋勋书中关于巴控寺(巴空寺)的叙述,我将文字导出:</p><p class="ql-block">巴孔寺建于公元881年,是因陀罗跋摩一世修建的第一座“神殿山”形式的建筑。所谓“神殿山”(Temple-mountain),是印度教相信宇宙的中心是一座须弥山。因此,神庙的布局不像洛雷寺一般是平面展开的空间。</p><p class="ql-block">巴孔寺以五层逐渐向上缩小的平台,建构起“山”的象征。最底层的台基长67米、宽65米,近于正方,逐渐向上缩小,和埃及金字塔的前身“Mastaba”结构几乎完全一样。到了最上一层,平台长20米、宽18米,这种逐层向上加高又缩小的形式,具体象征了印度教对山的崇拜。在最高一层平台中央,又修建了一座高度达15米的高塔,把人的视觉笔直拉高,非常像欧洲中古世纪哥特式大教堂的尖顶功能,使信徒在攀爬陡直的阶梯时,一直有一个最高的视觉向往。</p> <p class="ql-block">我们有些累了,而且好像上去的台阶两旁没有扶手,因此没有登顶。</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吴哥的团友的合影,(我们这批团友年龄跨度有65岁),中间是导游阿蔡。因为未征得其他团友的同意,因此打上了马赛克。</p> <p class="ql-block">离开吴哥,乘车前往洞里萨湖游船码头。船票每人20美元。</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船票</p> <p class="ql-block">乘上一艘小机动车,驾驶这船的是一个精瘦的老汉,耳朵、眼睛都特别大。我们一行共7个人(也没有救生衣),船行驶得还蛮快的。</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我们游船从洞里萨河航行到湖泊的轨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行驶途中,好像有水草缠住了螺旋桨,驾驶员就到船尾去清理。</p> <p class="ql-block">密密麻麻的高脚屋,查询了AI,据说洞里萨湖上有约5万-7万左右的难民(统计上有很大困难)。洞里萨湖难民主要是源于越南当时的内战而逃难来此,现在由于国籍不清,成为解决的难题。这些难民只能在湖上的高脚屋上生活,主要靠渔业为生,生活状况、孩子的教育程度、医护条件都令人担忧。</p> <p class="ql-block">通过河道,进入宽阔的洞里萨湖。</p> <p class="ql-block">下面视频是宽阔的洞里萨湖。洞里萨湖是东南亚第一大淡水湖</p> <p class="ql-block">到达湖中一个休息地,类似水上咖啡吧,我们在这里看日落。</p> <p class="ql-block">有鳄鱼皮,鳄鱼头陈列着,也是可以出售的吧?</p> <p class="ql-block">从洞里萨湖回来,乘上中巴回暹粒城里,路上尘土飞扬。</p> <p class="ql-block">这个餐厅自助晚餐</p> <p class="ql-block">2月4日,下午要返回金边。上午是自由活动,我们想去吴哥国家博物馆,请酒店帮助叫了一辆嘟嘟车,负责我们的来回,我们参观博物馆时他等在博物馆门口,7美元。很淳朴的一个车夫。柬埔寨人打招呼、表示感谢、敬意等都是两手合掌放在胸口,如对方为长者等,要双手合十放在额头或头上。</p> <p class="ql-block">吴哥国家博物馆门票每人12美元,语音导览器(有中文)5美元一个。</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博物馆门票</p> <p class="ql-block">下面两张是博物馆的中文说明书。内容丰富,我们时间有限,中午前要赶回酒店,来不及看,只能根据导览器上的提示匆匆浏览一遍。</p> <p class="ql-block">蛇神(娜迦)庇护下的佛陀</p> <p class="ql-block">佛陀打坐时的一些姿态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下图的说明:</p><p class="ql-block">上左:佛陀在娜迦(蛇神)庇护下冥想</p><p class="ql-block">上右:木制立佛和卧佛</p><p class="ql-block">下左:坐佛冥想,六世纪</p><p class="ql-block">下右:佛陀接受大象和猴子的供养(导览器上的语言,应该是朝拜吧?)</p> <p class="ql-block">下图的说明:</p><p class="ql-block">上左:冥想中的佛陀</p><p class="ql-block">上右:摩罗胜佛</p><p class="ql-block">下左:佛教三合体</p><p class="ql-block">下右:苏美达隐士</p> <p class="ql-block">下图的说明:</p><p class="ql-block">上左:疗伤佛</p><p class="ql-block">上右:站立的吡湿奴,公元六世纪</p><p class="ql-block">下左:吡湿奴,前吴哥时期</p><p class="ql-block">下右:吡湿奴</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中的一些塑像</p> <p class="ql-block">来自印度的两个伟大宗教,即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将高棉艺术变成了宗教艺术,通过寺庙建筑、神灵和其他艺术形式来描绘。</p><p class="ql-block">历史研究表明,扶南文化早在印度新文明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扶南国王被授予“山王”的称号。这种标题的意义表明,过去,高棉人认为这座山——一个自然的象征——拥有神奇的力量。因此,这座山被认为是一个神圣的物体。当代学者将这种信念描述为“有形主义”。在高棉国王将婆罗门教和佛教作为国教时,这种理想的愿景得到了更清晰的表达。在铭文和中国历史记录中,这种证据可以在高棉国王发展湿婆崇拜的一些山脉的名称中找到,例如耸立在今老挝南部Wat Phu遗址上方的Lingaparvata山,以及Prey Veng省Ba Phnom区的Motan山。</p><p class="ql-block">在两座山上,高棉国王以Linga形式竖立了婆罗门神湿婆的象征,以向他们的宗教信仰致敬。通过这样做,国王们成功地融合了本土教派和宗教概念。人类通过艺术作品代表了婆罗门和佛教的至高神,以使所有人都更容易获得神的力量和功能。</p> <p class="ql-block">下图:</p><p class="ql-block">上左:太阳神和月亮神</p><p class="ql-block">上右:杜尔迦(战争女神)</p><p class="ql-block">下左:迦内什</p><p class="ql-block">下右:湿婆</p> <p class="ql-block">梵天(三大主神之一:吡湿奴,湿婆,梵天)</p> <p class="ql-block">译文导出如下(部分):</p><p class="ql-block">婆罗门教是一种宗教概念,源自印度的四部圣典,即《里格维达》、《亚朱尔维达》、《萨马维达》和《阿塔尔瓦维达》,它们统称为《吠陀经》。根据印度哲学,印度被视为宇宙的中心,伟大的特里姆蒂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代表了原始物质的三个阶段:创造(梵天)、保存(毗湿奴)和毁灭(湿婆)。</p> <p class="ql-block">吴哥朝代高棉的一些伟大君王的介绍(一共有八位)</p> <p class="ql-block">最伟大的国王是闍耶跋摩七世的介绍。下面是译文导出:</p><p class="ql-block">闍耶跋摩七世被称为高棉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他于公元1181年从父亲Dharanindravarman II和母亲Jayarajacudamani那里继承王位。他有两个妻子,第一个是Jayarajadevi。Jayarajadevi女王去世后,他娶了她的姐姐Indradevi。</p><p class="ql-block">Indradevi对哲学家非常了解,并被任命为佛教寺院的首席教师。</p><p class="ql-block">闍耶跋摩七世国王在王国各地建造了许多建筑。几乎所有这些寺庙的特点都是装饰着大人脸的塔楼。此外,他还沿着横跨王国的路线建造了121座休息屋,相距约15公里,并在整个王国广泛分布的102家医院。</p><p class="ql-block">在将他的敌人占人击退到国境之外后,国王将征服占婆,并将其作为柬埔寨的一个省统治了十七年。柬埔寨成为东南亚最伟大的帝国。</p><p class="ql-block">闍耶跋摩七世是一位大乘佛教徒,他继承了祖先的传统,竖立了神像。在他的统治时期,一些神灵变得重要,特别是来自大乘佛教流派的神灵,这些神灵描绘了他(作为佛陀和Lokesvara)和他的妻子Jayarajadevi(作为Prajnaparamita)。</p><p class="ql-block">根据Say Fon(今天的老挝)的说法,闍耶跋摩七世将他的心交给了他的人民;人民的痛苦是他的。他的主要目标是将柬埔寨变成一个天堂,其中高棉人将是天主。他被追名为Mahaparamasaugata。</p> <p class="ql-block">神牛寺(普力科寺)风格的门楣</p> <p class="ql-block">女王宫(班蒂丝蕾)风格的门楣</p> <p class="ql-block">克利须那杀死恶魔的门楣</p> <p class="ql-block">巴芳寺风格的门楣</p> <p class="ql-block">菩萨坐像,公元十二世纪</p> <p class="ql-block">吡湿奴和他的后妃的站像,公元十二世纪</p> <p class="ql-block">这可能就是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善神提婆和恶神阿修罗</p> <p class="ql-block">闍耶跋摩七世和其妻子的雕像(原作在巴黎吉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光芒四射的洛克斯瓦拉</p> <p class="ql-block">般若波罗蜜多,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1924年10月18日,Henri Marchal和他的团队在Kraol Romeas神庙的西南角发现了一个断裂的头部和躯干。随后,头部和身体是存放在暹粒的吴哥保护库。</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安全考虑,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最高委员会将头部转移到金边的皇宫进行保管。</p><p class="ql-block">2002年10月,头部被转移到金边的柬埔寨国家博物馆,并于2004年4月在那里进行了修复。</p><p class="ql-block">该头部于2007年被带回暹粒,并在吴哥国家博物馆展出。在2009年6月3日获得文化和美术部批准,从吴哥保护库运输外科后,吴哥国家博物馆的修复团队于2010年5月4日成功重新组装了雕像,然后将修复后的作品放在E画廊。</p><p class="ql-block">这座坐禅的雕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各方面都与闍耶跋摩七世国王的形象相似,包括其脸部、身体和坐姿。因此,可以假设这个优雅的雕塑是Lokesvara形式的闍耶跋摩七世国王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此石碑的说明:</p><p class="ql-block">1、佛陀坐在菩提树下,在两位弟子和五位坐着的佛祖的陪同下,在莲花上冥想。</p><p class="ql-block">2.坐着的佛在冥想,站着的佛像和八位小佛在冥想。</p><p class="ql-block">3.两尊坐着冥想的佛像,两边是八尊小佛。</p><p class="ql-block">4.坐着冥想的佛像和拿着施舍碗的站立佛像。</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小吴哥)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下面视频是吴哥寺(小吴哥)东面围廊上的“搅动乳海”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信息量太大了,在中间庭院透透气。</p> <p class="ql-block">走出吴哥国家博物馆,乘上等候在馆外的“嘟嘟车”,回酒店了。</p> <p class="ql-block">暹粒街景</p> <p class="ql-block">在酒店的咖啡吧,吃了些蛋糕,下午1点左右,南禾旅行社的中巴分别到各酒店接了六个游客行驶约五个小时回到金边。</p> <p class="ql-block">我们重新入住金边天艺国际酒店。我们在酒店下面的粤菜馆吃了晚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月5日,酒店为我们准备了打包带走的早餐,6:30分南禾旅行接我们去金边机场,乘上春秋航空9点起飞的航班,约下午三点左右到达上海浦东机场。乘上携程提供的接机服务汽车,顺利到家。</p><p class="ql-block">柬埔寨游览纪实完</p> <p class="ql-block">我问Deepseek,吴哥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它多维度地从学术角度论述了一长篇,最后它说道:</p><p class="ql-block">吴哥文明以其在地理极限突破、技术原创性、文化混融性三个维度的卓越成就,确立了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它既证明了热带雨林地带能够孕育复杂文明,又以”高棉的微笑”昭示着文明包容共生的可能。在气候变化与文明冲突加剧的21世纪,吴哥废墟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跨文化对话经验,正成为重构人类文明观的东方思想资源。</p> <p class="ql-block">我对AI提问:</p><p class="ql-block">最近在柬埔寨吴哥游览了下列景点:通王城;巴戎寺;巴本宫;空中宫殿;群像台;茶胶寺;塔布伦寺;吴哥窟;巴肯寺;变身塔;女王宫(班蒂斯蕾);奔密列;罗莱寺(又名洛雷寺);神牛寺(又名普力科寺);巴控寺(又名巴空寺)。请告知这些景点的建造年份(从建造年代的早晚排序)、建筑风格、分别表现了哪些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Deepseek的回答:</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对您游览的吴哥古迹的详细梳理,按建造时间排序,并附建筑风格与宗教文化解析:</p><p class="ql-block">一、早期吴哥时期(9-10世纪)</p><p class="ql-block">1. 神牛寺(普力科寺,Preah Ko)</p><p class="ql-block">- 建造年份:879年 </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前吴哥风格(砖石结构为主,六塔式布局) </p><p class="ql-block">- 宗教文化:供奉湿婆与王室祖先,融合印度教神权与祖先崇拜。寺前神牛南迪雕像象征湿婆坐骑,体现早期印度教艺术符号。</p><p class="ql-block">2. 巴控寺(巴空寺,Bakong)</p><p class="ql-block">-建造年份:881年 </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早期吴哥金字塔式结构(五层台基,象征须弥山) </p><p class="ql-block">- 宗教文化:湿婆信仰中心,标志吴哥王朝从砖构转向砂岩建筑的过渡。中央塔供奉林伽,体现印度教宇宙观。</p><p class="ql-block">3. 罗莱寺(洛雷寺,Lolei)</p><p class="ql-block">- 建造年份:893年 </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砖石混合结构,装饰简朴 </p><p class="ql-block">- 宗教文化:供奉湿婆,原为人工岛寺庙,反映吴哥早期水利工程与宗教仪式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二、古典吴哥时期(10-11世纪)</p><p class="ql-block">4. 变身塔(Pre Rup)</p><p class="ql-block">- 建造年份:961年 </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红砖与砂岩混合,阶梯式金字塔 </p><p class="ql-block">- 宗教文化:湿婆崇拜火葬场,体现印度教生死轮回观念。建筑轴线朝向东方,象征太阳崇拜。</p><p class="ql-block">5. 女王宫(班蒂斯蕾,Banteay Srei)</p><p class="ql-block">- 建造年份:967年 </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红色砂岩精细雕刻,微型寺庙群 </p><p class="ql-block">- 宗教文化:供奉湿婆与毗湿奴,浮雕描绘《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被誉为“吴哥艺术皇冠上的明珠”。</p><p class="ql-block">三、吴哥鼎盛时期(11-13世纪)</p><p class="ql-block">6. 茶胶寺(Ta Keo)</p><p class="ql-block">- 建造年份:1000年左右 </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未完工的砂岩金字塔,线条刚硬 </p><p class="ql-block">- 宗教文化:湿婆神庙,因雷击被视为不祥而停工,反映印度教占星禁忌。</p><p class="ql-block">7. 吴哥窟(Angkor Wat)</p><p class="ql-block">- 建造年份:1113-1150年 </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古典高棉建筑巅峰(三层回廊、中心塔象征须弥山) </p><p class="ql-block">- 宗教文化:原为毗湿奴神庙,后融入佛教,浮雕涵盖印度教史诗与苏利耶跋摩二世生平。</p><p class="ql-block">8. 巴戎寺(Bayon)</p><p class="ql-block">- 建造年份:12世纪末-13世纪初 </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巴戎风格”(密塔群、巨型佛面) </p><p class="ql-block">- 宗教文化:大乘佛教寺庙,54座佛面塔象征观音菩萨的“慈眼视众生”,反映阇耶跋摩七世的佛教治国理念。</p><p class="ql-block">9. 塔布伦寺(Ta Prohm)</p><p class="ql-block">- 建造年份:1186年 </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自然与建筑共生(巨树盘根错节) </p><p class="ql-block">- 宗教文化:大乘佛教寺院,供奉阇耶跋摩七世之母,铭文记载其供养万名僧侣与舞者。</p><p class="ql-block">四、其他重要补充</p><p class="ql-block">- 通王城(Angkor Thom):12世纪末扩建,巴戎寺为其核心,融合印度教与佛教象征。 </p><p class="ql-block">- 空中宫殿(Phimeanakas):10世纪末重建,传说为国王与蛇精交合之地,反映印度教“神王合一”思想。 </p><p class="ql-block">- 巴肯寺(Phnom Bakheng):9世纪末,首座吴哥山形寺庙,象征宇宙中心。 </p><p class="ql-block">- 奔密列(Beng Mealea):12世纪,未修复的“丛林寺庙”,风格类似吴哥窟。</p><p class="ql-block">总结:宗教文化演变</p><p class="ql-block">- 印度教主导期(9-12世纪):湿婆、毗湿奴崇拜为主,建筑强调宇宙秩序与神王合一。 </p><p class="ql-block">- 佛教转型期(12-13世纪):阇耶跋摩七世推动大乘佛教,寺庙转向慈悲与众生救赎主题。 </p><p class="ql-block">- 文化融合:多数后期建筑保留印度教元素(如须弥山结构),与佛教符号共存,体现高棉文明的包容性。</p><p class="ql-block">下面链接是它们的回答:</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n.cn/share/r1/643814f64dcd4989b0204597eced0ae7" target="_blank">Deepseek 的回答</a></p><p class="ql-block">关于柬埔寨的历史及现在的体制:</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r.baidu.com/r/1yfk9YvPzCE" target="_blank">柬埔寨的历史及目前的体制</a></p> <p class="ql-block">我询问为何柬埔寨人也长期不知道吴哥文明遗址?</p><p class="ql-block">下面是它的回答:</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n.cn/share/r1/1e87f763a8a4471b9d6ac4351831f8ce" target="_blank">柬埔寨人也不知道吴哥文明的原因</a></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