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老公老家在银花镇老街,他从小在这儿长大,自从参加工作以后就很少在这里居住。1987年夏季的一场特大洪水,将这条古老的街道冲毁得面目全非,他家住了几代人的老房子,也只剩下残垣断壁,完全没了过去的模样。现在,新修的街道又宽又长,重建的房子整齐划一,移民新区楼房林立,硬化的道路纵横交错,人们居住和生活的条件,已非往昔能比拟的。虽然那条老街和两边的旧屋已不复存在,但对儿时在那里生活的记忆,却令他难以忘怀,常常在闲暇时讲给我听。</p><p class="ql-block"> 银花镇距县城东48公里,过去走地方路,也就是1小时车程,现在通了高速,半小时就能抵达,很方便。银花镇中心街区四面环山,巧妙地围成一个小盆地,这里气候温暖舒适,土地平坦肥沃,一条宽阔的银花河从中间穿过,世代滋养着这里的山川生灵。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山阳的富庶之地。</p> <p class="ql-block"> 银花老街是一条长近一公里,宽近6米的石子街,两边是挤挤挨挨的铺面房,所有房屋都是开间窄进深深,呈纵向长方形,前店后屋,前边做生意,后边住人,这形状类似海口市龙华区的骑楼,不过人家是东南亚风格的洋楼,这里是明清风格的民居。</p><p class="ql-block"> 银花街是农历的2、5、8逢集,每到逢集的日子,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一大早起来,翻山越岭来街道赶集,所以这里的集历来热闹非凡。来赶集的人不光是买东西,还把自家的东西拿来卖,铺面房的主人早早就在自家的门店前,用竹排或木板架在长凳上作为摊位租给乡下来卖东西的人。出入门店的人、摊位上讨价还价的人,加上逛街的人,小小的街道上总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p><p class="ql-block"> 我老公小时候,放学之后除了像其它地方的小伙伴一样,有上山砍柴、进沟寻猪草、下河游泳、摸鱼等经历外,最难忘最特别的还是银花的冬天。这里的冬天好像比别处的冬天更温暖一些、更温柔一些、更忙碌一些、更红火一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冬日的暖阳,总是不遗余力地聚集在这个小小的盆地内,把这里照耀得舒适温暖,家家户户的门前大院周围,放眼望去,绿树如萌,菜畦葱葱,仿佛春日的模样。闲暇时坐在庭院晒太阳,即便背对着太阳,一会儿,竟晒的发热发烫。一个冬天,还真的省去了好多取暖的费用。</p><p class="ql-block"> 这里四周的群山,不高也不矮,整齐排列,甚至看不到出口,恰似一圈密实的围帐,守护着这里的山山水水、呵护着这里的万物生灵。温和的气候使这儿的冬天很少下大雪,既是在隆冬季节,也只是飘些小雪花,薄薄的、白绒绒的雪片给周围的山头轻轻地披一层漂亮的白纱,好像是为了烘托冬日的气氛,特意装扮一下苍翠的青山,给人一种诗意的浪漫和优雅的美感,又像是为了静洁环境,轻柔地清洗一下树稍上的尖埃。这山顶上一排排挂着白絮的树枝,远远望去,像极了一簇簇洁白的鲜花,微风吹过,婀娜摇曳,轻轻散落着小小的花瓣,这情景,美轮美奂,令人陶醉。这不正应和“银花”这个名字吗?这里不光山很温柔,水也温柔,清澈的河水,冬季也不舍得让冰封上,仍然似一条宽阔的绿带,蜿蜒轻柔地流淌着。每当清晨晨曦初照,河面上热情地升腾起一团雾汽,白蒙蒙的,河床像一个热气腾腾的天然大浴池,涤荡着冬日的尘埃,滋润着山川草木,给人一种热情、温暖并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感觉,激励着人们积极勤劳、舒心优雅、奋发向上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念念不忘的,还数银花家家户户都会的非遗传承手艺——制作手工挂面。提起银花的挂面,可谓历史悠久,已有2000多年了。据说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配妻子阴丽华,曾经在银花镇上店子住过几年,是她把做挂面的手艺带到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她,便以她的名字中的两个字谐音“银花”为地名,这便是“银花”的由来。现在,银花挂面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挂面生产已从过去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发展成合作社,保留手工工艺,进行流水作业,扩大规摸,提高品质、扩展种类、提高产量,目前已成为银花的主导产业。随着政府公众平台及现代新媒体的宣传推广,银花挂面已走出县域,走向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吃上美味的挂面。</p> <p class="ql-block"> 银花挂面吃起来又方便又美味,但制作过程却非常繁琐复杂,要制作出品质好的挂面,除了勤劳能吃苦,还要有耐心,有技巧。一道道工序的把握、火候的拿捏都是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靠的是独到的手感和敏锐的眼力。我老公老家的邻居大哥年年冬天都在自己家吊挂面,我每年都回去买好多箱送亲戚明友,也大概了解了家庭手工挂面的制作过程:第一步是和面。和面一般是在早上6点多开始,选用上好筋道的面粉,与水和盐按一定比例和成面团并揉至光滑。这可是个力气活,一个家庭一般用200斤面粉吊一次挂面,和面都是手工活,难度可想而知。第二步是醒面。和好的面静置盆中等待醒发,大概需要3个小时左右,再用手捏、用眼看确定醒发到位了,便开始开条,开成的长条再经过3次醒发、3次揉捻,每次大概醒发近3小时。这样3次醒发3次揉捻后,时间便从早上到傍晚了,最后一次揉捻后还需继续醒发,这次醒发的时间较长一些,可以睡一觉休息一下。第三步是上筷。这个程序在次日清早4点钟左右进行,把醒发好的面条像绕毛线似的分组缠绕在两根面筷之间,然后放在偌大的醒面箱中再次醒发。当缠绕上筷、再次醒发结束时大概就到早上9点了,这时太阳也升高了,便可进行最后一道程序了。这最后一道程序是出面。出面就是上架、抻面、凉晒。师傅把每组面筷其中的一根插到面架上,另一根握在手里,娴熟地像玩游戏般反复抻拉,这面像变魔术似的瞬间就变得又细又长,面在他的手里好像很听话,如橡皮筋一样柔软筋道且有富弹性,就这样一组一组的抻拉,不一会儿,一杆杆整齐均匀的长面挂满面架,这可是师傅多年来练就的绝活,一招一式令人赞叹!看到这满院子长长的又白又细的挂面,真的太诱人了,看着叫人直流口水。至此,你是否在我粗浅的描述中大概了解了这香喷喷的挂面的来之不易。正是有这么复杂的工序,有匠心独具的银花人辛勤的劳动,才造就了银花挂面细若发丝、外直中空、光滑柔韧、口感细腻等特点,才获得更多人的赞美,特别是在银花长大的人,不管在何时,无论在何地,总好一口银花挂面。</p> <p class="ql-block"> 在银花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不光是有着勤劳的双手和高超的技艺,骨子里还透着浓浓的艺术气质。这里的人们,个个能唱会跳,还会弹凑多种乐器,村民自发成立了各种艺术队,经常在节假日免费为群众表演。每年春节,自发组织灯会耍灯,其中有耍狮子的、打花灯的、划旱船的、表演各种节目的,需要好多人参与,从年前就开始吆喝着,准备着,家家户户除了派人参加外,还要预制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圆形的、方形的、多棱的,有形似动物的,像兔子、小羊、金鱼等,还有莲花形的、柿子形的、葫芦形的等等,太多了,大概有一百多盏哩,我都叫不上名字了。银花的灯可谓历史悠久,颇有名气,现在已是市级非遗项目。每年从正月初开始耍到十五结束,而且有个讲究,说接灯就是在接财神接喜神,所以家家都争先恐后积极接灯。每家都早早准备很多鞭炮缠绕在长长的竹竿上,还要准备好多烟花,大家都在比,看谁准备的炮竿子多、烟花多。耍灯的队伍来到门前,立即燃放烟花爆竹,热情迎接,舞狮的人们一边舞动狮子一边高声喝彩,一句句祝福、一声声赞美、虔诚地祝愿主人一家来年红红火火、平安喜乐,同时还为主人披上大红围巾,祝愿主人万事遂心、好运连连。美好的祝愿使主人心花怒放,笑容满面,急切地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点心小吃,有时还有红包、烟酒等(这些都随主人意愿),犒赏耍灯的师傅们。喝彩结束,便是打着各种花灯的队伍表演着各式各样的民俗节目,期中划旱船、打花棍儿、鹭鸶戏海蚌等节目非常精彩。方圆几公里的人都撵来看灯,院子里、台阶上都挤满了人,挤得水泻不通。浑厚的锣鼓声、一家接一家的鞭炮声、高亢的喝彩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外。连绵不断的烟花似繁星点亮整个夜空,从傍晚一直耍到天亮。第二天又接茬开始,直到耍遍全村的每一家。这就是银花的灯,这就是热火朝天、红红火火的银花。</p> <p class="ql-block"> 银花的冬天是独特的、唯美的、丰富殷实的、多姿多彩的,从饕餮的满足到诗意的洒脱,都令人向往、令人难忘。冬日,尚且如此,春、夏、秋的美好与舒适就更不用言说。现在,银花镇已是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镇,未来发展可期。我庆幸老公是银花人!</p><p class="ql-block"> 武雪莉 2025年元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