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宫博物馆

李红帆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故宫看过,台北故宫也去过,香港故宫才听说过,于是,这次首选它了。故宫始建于六百年前,是明清两代共二十四位皇帝的居所,北京故宫保存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木造结构宫殿建筑群,台北故宫收藏了中华璀璨的艺术精品,那么,香港故宫呢?香港故宫于2022年夏季才正式开放,展厅有九个,1-7为常设展厅,8和9为特别展厅,在看展之前不知是不是因为激动看花了眼,购票时把7&amp;9看成了789,被8厅拒之门外,幸好一部手机解万难。当跨进一号展厅时,就被眼花缭乱得找不着北了,直到此刻走进相册,才有了些许清醒。这里不仅有故宫的宝贝,还有新石器时代华夏的文明,更有着与故宫同时期的西方文化。</span></h1>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宫既然是明清皇帝的宫殿,那咱就先上二件黄袍镇宅。第一件皇袍是清康熙年的明黃色雲龍紋男单朝袍,妆花纱织造。妆花纱是云锦中织造工艺最复杂的品种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件为清雍正年的明黃色男龍袍,由缎、丝线、金线织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比黄袍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后妃的服饰,比如这双绣花鞋,不知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哪个位分较高的后妃所穿,触目的是高木底,穿上这鞋,大长腿,细柳腰,再拈个手帕,要有多婀娜就有多婀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款也是同时代的某后妃鞋,看工艺,感觉鞋主人的身份比上一双主人要低,虽然身份低一些,但鞋跟依然高啊,直接拉满十公分以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章是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这款《臥龍紐崇禎帝印押》,是明代皇帝留下的唯一一枚花押印。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朱由检是明朝的末代皇帝,是个好皇帝,但对接手的烂摊子回天乏术,最后,在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后,自缢景山。崇祯帝自缢前留下的遗言令人感叹:“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枚玉石雕刻的交龙印“制诰之宝”,是清朝崇德年的,崇德是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的第二个年号,使用了八年。崇德之意即崇尚德化。清朝是在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后,抓住时机,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建立起的新王朝。</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康熙大帝的印章,印文是“育德勤民”。对这张拍摄角度很满意,拍出了瑞兽的气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康熙的次子爱新觉罗·胤礽满周岁时,被立为了太子(</span> <span style="font-size:20px;">嫡长子早夭),</span> <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清朝唯一明立的皇太子,可惜胤礽不争气,两立两废,51岁病逝幽宫。初立时赐了这枚“皇太子宝”的蟠螭印,蟠螭是龙属蛇状的神怪,是一种无角的早期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乾隆玉册是清朝乾隆皇帝时期制作的玉质册书,乾隆御笔亲书,是清朝皇权的象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分为祭祀类、佛家类、诗文类、纪功类玉册。这本玉册是彰显乾隆帝的武功之胜,见证他整顿边疆的军事胜利,称“十全武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乾隆年的这座宝塔,浑身都是宝,金身上镶满半宝石和珍珠。乾隆是历代帝王中钻研藏传佛教最深的人,他将父皇雍正的雍王府改建成全国最具规模的藏传佛教中心,并将此类金塔供奉在佛堂之中,潜心修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左为磬,右为钟。磬和钟都是儒家的一种雅乐,清朝为巩固统治,推崇儒学,其中一项措施就是铸造特磬和镈钟,使得它们成为清代宫廷中和韶乐中的重要乐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这把清乾隆年的匕首入了眼,温润冰泽的玉柄,闪耀镀金的匕套,有种金玉良缘的美满,让人忽略了利刃的寒光冷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男佩利剑,女戴珠宝,这些饰品是满汉女性的时尚配饰,图案上的吉祥寓意,是每一个人的心中所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每个展厅的精品太多,为了便于自己收藏欣赏,索性把9个展厅的文物重新洗牌,把金、银、玉、瓷、漆、玻璃、珐琅、青铜等分捡成组,直观震撼。这第一组出场的一定是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金象征财富,银器与纯洁划等号,而白银还有辟邪化毒的说法哦。华夏不同民族的银器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内涵,如苗族银器,造型图案往往承载着动人的故事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陌上人如玉,君子世无双,如果此生逢此君,夫复又何求!虽然人不逢石,爱玉却是最真实,每每在博物馆遇见入眼的玉石,就会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石头。这次亦如此,遇见了熟悉和陌生的古玉、青玉、白玉、玛瑙、翡翠。她们风度翩翩在文房里风雅,在腰带上生姿,在山水里言品,在屏风里秀色…,令我“贼”心不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单瓷器独立介绍,因为她色红,很适合乙巳年的我。这是一盏清乾隆时期的灯笼尊,景德镇御窑厂的杰作,名为“胭脂红釉瓷”,因为这种红料最初从欧洲传入,所以</span> <span style="font-size:20px;">又称西洋红。完全能看出她点亮之后的光泽与色泽,我只能用“啧啧啧”来赞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珐琅彩也是从欧洲传入中国的,明代用的是铜胎掐丝琺瑯工艺,康熙時期珐琅工艺日渐成熟,称之为画珐琅,到了乾隆年,画珐琅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技艺,越是艳丽,越体现了乾隆老爷子的审美观,还别说,色彩虽然俗,却有治愈抑郁的效果。</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视频配用的是马未都先生的语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瓷器是中国的代名词,英文China就是瓷器的译名。元代的青花瓷代表着瓷器的高峰,而宋代的五大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是最高级的审美。在整理这些中国瓷的时候,浮躁的心得到暂时的安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个竹笔架无需多言了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猜猜看这是啥?这是乾隆款的缠枝莲纹冰箱。冰箱在明清以前就在广泛应用,这款冰箱与众不同的是除了冷藏食物,箱里的冷气还会从古钱形的镂孔里散发出来给环境降温,像不像空调?它曾被末代皇帝傅义运往天津,后来辗转流落民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因有心人的捐献,重回紫禁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冰箱底座,红木的,上有掐丝珐琅与画珐琅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见过不少屏风,唯独对这款乾隆期的云龙纹座屏青睐有加。材质为楠木剔红漆,框架是紫檀木的,整体给人端庄厚重、大气简约的高级美感。特别是那红漆红得如此低调奢华,与框架相得益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漆在中国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中,就发现了朱漆木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利用天然漆的国家。漆艺在战国时期进步很大,到了汉代达到鼎盛,唐代的工艺更加高超,明清技法多样,相当成熟,到了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辉煌。这一组清雍正乾隆年间的漆器,惊艳到我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一波玻璃器物,包括最后两个哦!这两个我是对号对号又对号才确认无误分享出来。一个是乾隆款绿色瓶,像玉,一个是乾隆年凫式水盂,像漆。眼界又开了一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钟表,无论在法国还是中国,钟表都是宫廷珍藏,视频里的钟表制作来自法国和英国,分别收藏在故宫和凡尔赛宫。</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紫禁城遇见凡尔赛宫,这是第九展厅的特展主题。在十七、十八世纪时期,故宫的主人是康熙、雍正和乾隆;凡尔赛宫的主人为路易十四、十五和十六。中法两座宫廷文化在此时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把铜镀金的钥匙,就是曾经打开凡尔赛皇家礼拜堂厚重大门的钥匙,距今1710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座宫廷相距遥远,一个东一个西,却彼此充满好奇,也从来没有断过相望,虽然宫廷里的王者并未见面,但通过穿梭其间的法国传教士们,衔接着两国的来往及友好的文化交流,也让地球人看到了不同国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美好神交。</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凡尔赛宫里的藏品中,有很多画像,国王王后及公主、传教士、伏尔泰等等,当然还有精美绝伦的器物,其中有一幅乾隆帝瓷板像,这幅像是根据清宫意大利耶稣会士潘廷章所绘的乾隆画像,带到法国供皇家工匠参考制成,被路易十六收纳并挂在凡尔赛宫的书房里。当时,法国王室和精英阶层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在法国形成一股中国风,视频中有一套餐具,就是路易十五委托在中国景德镇烧制的,成为凡尔赛宫使用的第一套中国制作的瓷餐具,也是中国制作的第一套带有法国王室徽章的餐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故宫藏品里,也有一堆仿制西方的科学仪器,比如中间那一款,是盘式手摇计算器。在路易十四的推动下,法国跃升为当时欧洲的科学强国,并渴望探索远方的世界,而同一时代的康熙,对欧洲科学知识及仪器也怀有极大的热忱,积极向传教士学习,重用他们参与观象、测绘等国家事务,除了仿制欧洲科学仪器,还编印科学书籍,并吸纳其为国家治理及礼仪制度的组成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八特展厅成为我本次观展的结尾,无论观展结尾还是记录尾声,皆因有三。首先因它的主题《中华文明溯源》所致;其二作为热爱历史博馆的我来说,看过不少老祖宗们留下的文物,对此抱有的期望值不大;第三,已经在博物馆泡了一天,体力有些吃紧,便展开了走马观花模式。不过,俺老祖宗的东西无论放在哪里都值得为此停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八展厅给我最特别的感受是抚摸复制品的体验台,摸玉时那种温润冰泽感让身心愉悦,意外的是摸夹砂黑陶时,以为它会粗糙,但它的表面竟如玉般光滑,叹!叹!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结束语:每个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当读到这些故事,文物便有了活灵活现的生命,这是我喜欢博物馆的原因之一。但这次香港故宫博物馆的藏品分布广泛,故事也多,数不过来,加之精力与时间有限,就偷了懒,制作成短视频存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补充此段:因现场拍照到主打手机没电,便启动了备用手机,但后期整理时,又忘了它们,直到近期才看见,望着备用手机里那一堆黄金饰品,不忍心就此埋没,于是,补写。关于对黄金的喜恶,我给自己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恶,青年时期认为金子是最俗不可耐的东西,年轻是被人追求,那人手上脖子上带着金链子,我便嗤之以鼻避恐不及;第二阶段是喜,中老年的现在,突然对黄金产生兴趣,且呈逐渐上升趋势,如今看到黄金就两眼放光,心生欢喜。说不清为什么会突然改变嗜好,难道是因为有了岁月的沉淀么?有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深度理解?金子是代表性的贵金属,来源稀少,它不会氧化,延展性极高,即使埋在土里几千年,该她出场时依然熠熠生辉,比如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刚出土时,皱巴巴的像一团废纸,经过延展修复后,惊艳了整个世界,也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2025.4.2</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