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大名天主教堂

岱下村夫

<p class="ql-block"> 大名教堂赋</p><p class="ql-block"> 巍巍大名,钟楼擎天,其基乃庚子之殇。昔年国弱,列强环伺,赔款四亿五千万,血泪凝成辛丑约章。法籍教士督造,银资源于此款,砖石无言,却铭刻民族之痛、时代之殇。斯堂既立,非唯敬神,亦为史鉴,诉说着“宠爱之母”庇佑下的屈辱与抗争。 </p><p class="ql-block"> 仰观其制,哥特风骨,尖券飞升,穹顶若剑指苍穹。礼拜堂内,彩窗斑斓,光影交织如圣灵垂顾;石柱林立,券顶纵横若天网恢张。砖石磨砌,百年风雨不蚀;木雕彩绘,千般精工未荒。此乃华北之冠,堪称近代建筑之奇观。 </p><p class="ql-block"> 虽承西式形制,却纳东方意蕴。月台代广场,青石砌阶,中式仪礼暗藏;匾联缀门楣,汉字镌刻,儒道文脉昭彰。正门供龛,圣母抱子,玉石温润;两侧楹联,对仗工整,文采斐然:“欲识其宠请看怀中所抱,要知厥能试观掌上所持”,横批“宠爱之母保障大名”。此联以中文释教义,融信仰于本土,实为文化交融之典范。 </p><p class="ql-block">  堂内匾联,非止装饰,乃中西精神之桥。西方圣像庄严,东方笔墨灵动;哥特尖顶诉神性,汉字楹联载人情。观其联语,既颂神恩浩荡,亦寄家国祈愿。 </p><p class="ql-block">  嗟乎!大名教堂,非独建筑之奇,更乃文明之镜。庚子赔款铸其形,哥特风骨立其神,中西合璧融其魂,匾联文字传其韵。百年屹立,见证沧桑巨变;一堂包容,启迪文化共生。今人观之,当思历史之痛,亦悟融合之美,方不负此天地杰构、岁月遗珍。</p>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天主教堂,又称“宠爱之母大教堂”,位于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民国十年(1921年)12月竣工,它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大名天主堂是用“庚子赔款”修建的,由法国籍传教士监督施工、启用命名。解放前夕大名天主堂一直作为大名教区的中心和主教府所在地。 <p class="ql-block">  庚子赔款是,这场事件起源于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终清政府被迫在1901年与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赔偿各国军费及损失费用共计4亿5千万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亿8千2百23万8千1百50两。当时中国人口大约4亿5千万人,意味着每个中国人都被摊派了一两银子。清政府为了筹集这笔钱,搜刮了海关、田税、地税、盐税等,导致民不聊生。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让人心酸又愤慨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庚子赔款影响深远且广泛,它不仅给晚清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退还庚子赔款是想通过教育来影响中国青年,以获得更大的精神和商业利益。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苏联等也纷纷退还或放弃部分庚子赔款,用于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交流,支持在华教会,期望借助宗教扩大影响力,实现在华文化渗透。大名教堂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p> <p class="ql-block">  大名天主堂是钟楼和礼拜堂一体的哥特式建筑,平面呈十字形。</p> <p class="ql-block">  哥特风骨,尖券飞升,穹顶若剑指苍穹。</p> <p class="ql-block">  堂内高大宽敞,穹隆拱顶,由14根6米多高的圆石柱支撑。周围墙上有各式多格窗户百余个,均镶嵌五彩玻璃,对花拼接,花形图案各异。</p> <p class="ql-block">  教堂钟楼上嵌直径1.42米的四面大钟表。教堂的建造使用了大量的法国建筑风格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例证。。</p> <p class="ql-block">  彩窗斑斓,光影交织如圣灵垂顾;石柱林立,券顶纵横若天网恢张。</p> <p class="ql-block">  大名县天主教堂依然以其雄伟壮丽的外观和内部装饰,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