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之行:南极(二)‍挑战魔鬼海峡: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

红枫叶

<p class="ql-block">从圣地亚哥飞至波特威廉姆斯(Porte Williams)上船,中途要在蓬塔阿雷纳斯(Punta Arenas)转机,这趟银海风号的249名旅客都集中住在文华东方大酒店,1月5号一早大巴飞期分批把大家送至圣地亚哥国际机场,乘包机飞往“蓬塔”。由于波特威廉姆斯的机场较小,旅客在“蓬塔”又被分成三组,先后乘小飞机飞往波特威廉姆斯。</p> <p class="ql-block">圣地亚哥到“蓬塔”飞行了三个半小时,飞机几乎都在安第斯山脉头顶上过,正碰上晴天,云层不多,从中可俯瞰山顶,真是风景这边独好。</p><p class="ql-block">‍我正好坐在窗边,一直盯着窗外,只见机翼下是山峦起伏,绵延不断,大多山顶都有积雪,好像戴着一顶顶白冠,有的冰雪覆盖面积巨大,厚厚的冰原就像一床白被子盖着,山涧处躺着“ S”型的冰川,蓝幽幽的,冰川溶化又变成湖泊,翠绿翠绿的,美妙而神奇。</p><p class="ql-block">‍上次去落基山看冰川,只在平面上体验,视野受限,不够尽兴,认知大打折扣,而今鸟暇这种自然奇观,全方位的,一览无遗,大饱眼福,视角不同,感受也不尽相同。如今对冰原、冰川、冰湖的串联效应有了更好、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真是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经过三个半小时的飞行到达智利的南大门:蓬塔阿雷纳斯,没出机场,在此转机飞往波特威廉姆斯。</p><p class="ql-block">尽管没有亲眼目睹“蓬塔”真容,据说该城被誉为“红屋顶之城”,可见这座城市的多姿多彩,不过,我对“蓬塔”这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却更感兴趣:麦哲伦海峡(Strait of Magellan )</p><p class="ql-block">‍这个海峡是南美大陆与火地群岛之间的海峡。在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前,它是大型船只来往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唯一通道,全长570公里,最窄处宽2公里,处在其北岸的“蓬塔”港便成为这个航道上的主要加油站(加煤站),于1848年12月18日建立。</p><p class="ql-block">‍可见这个海峡在当时商贸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它是葡萄牙著名航海家费尔南·麦哲伦于1519年开始的环球航行时发现的。当时, 哥伦布已经于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而且意大利佛罗伦萨商人阿美利哥·维斯普西后来也去南美洲考察,发现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根本不是印度。这样激发了人们探索从南美洲去东方的航线,麦哲伦就是其中一位。</p><p class="ql-block">‍他的船队共265人,受西班牙皇室支持派遣,从西班牙出发,目的是找一条向西航行能到达香料群岛(即今天的马鲁古群岛,印度尼西亚境内)的新航线。</p><p class="ql-block">‍10月24日,船队驶进一个很长的海峡,这里航道迂回曲折,地形十分复杂,而且气候条件恶劣,多有旋涡逆流,但是经过38天的艰苦航行,他们终于走出海峡,进入一个全新的,浩翰无边的海洋,这里海面平静宽阔,他们以“太平洋”名字来命名它,从此这条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道被找到,从地图上看,它已经离南美洲的最南端很近了,麦哲伦功不可磨,为纪念他,人们将这条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p><p class="ql-block">‍当然,当时,世人还根本不知道南极大陆的存在,也不知道这个航道的更南端还有一个更宽,气候更加恶劣的海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德雷克海峡</p> <p class="ql-block">随后,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行驶3个多月,于1521年3月初抵达菲律宾群岛。不久与岛上土著发生争执,作为队长的麦哲伦被视为主要攻击对象,不幸被居民用乱刀砍死,享年40岁!</p><p class="ql-block">‍后来剩下的船员继续西行,他们横渡印度洋,绕道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北上,历经磨难,历时三年于1522年9月初,200多人的船队仅18人活着成功返回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的壮举!</p><p class="ql-block">‍说起大航海,我不禁要问:这些欧洲人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探险和发现?除了个人荣誉和经济利益外,我想也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p><p class="ql-block">‍一本《马可·波罗游记》为欧洲人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向欧洲人展示了东方的富裕。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275年来到中国,受到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接待,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还当过元朝的官,回去后写了这本游记,书中大肆宣扬东方是如何富裕,金银财宝好像遍地都是,这着实让欧洲人大开眼界,好奇心爆棚,他们开始费尽心思想到东方去。</p><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15世纪后叶,欧洲遭遇香料断货的尴尬。古时候没有冰箱,腌制食物是最好的储存过冬方法,而腌制食物需要用香料,西人食物烹饪也喜欢用胡椒、丁香、桂皮、豆蔻等调料。而印度及东南亚诸国都是香料大国。当时欧洲通往东方有三条道:</p><p class="ql-block">‍一是从陆地,也就是众所周知丝绸之路,从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经小亚细亚、黑海、里黑南岸至中亚,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到中国;另外两条是海路:'一条从埃及经红海至亚丁湾,再换船从海上航线前往印度和中国:另一条从地中海东岸,经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到波斯湾进入印度洋到达东方。</p> <p class="ql-block">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兴起,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由于宗教不同,穆斯林和天主教可谓水火不容,打得难舍难分,奥斯曼帝国完全掌控了西方通往中国和印度的陆海三条通道,切断了西方与东方的商贸往来,香料比黄金还贵重,绝缝求生的西欧人,不得不避开地中海东岸,从大西洋上另辟蹊径到达东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5世纪中叶一个叫托斯堪内里(Toscanelli· Paglo 1397-1482)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医生兼地图绘制师,他坚信地球是圆的,而且错误地认为亚洲就在欧洲以西三千英里处,还固执地绘制了一幅地图,大西洋以东是欧洲,以西是亚洲,还把这张地图给当时热切想去印度的哥伦布看了,哥伦布一看视作珍宝,因为他也相信地球是圆的,就这样哥伦布带着地图,率领三只船队横跨大西洋一直往西去了,结果没到达印度却被拦在了美洲。</p> <p class="ql-block">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确实改写了整个世界,西欧在世界各地大肆殖民扩张,搞奴隶贸易,海外商贸得到了空前发展,财富极大膨胀,也终结了中世纪的黑暗,同时也给当地土著居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疾病、战争的双重打击,使得他们人口急剧下降,有的地方甚至遭到惨无人道的灭绝,恶迹令人发指。</p><p class="ql-block">‍不管怎样,在这个地理大发现时代,请我们永远记住这三位伟人:哥伦布、达·迦马和麦哲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出生的航海家、探险家哥伦布,1492 8月3日受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派遣,扬帆起航,首次不按常规出牌,不沿海岸探险,而是直奔汪洋大海,横渡大西洋,这事需要胆量和智慧的,因为海上存在无法补给的问题,所有都是未知数,不过,哥伦布有个执念:他坚信地球是圆的,心中装着托斯堪内里的世界地图就奋不顾生启锚了。两个多月后,10月12日他踏上了美洲的第一块陆地:当地印第安人所称的瓜纳哈尼岛,他以为到达了印度,称呼岛上的土著人为印第安人,却无意中发现了新大陆:美洲,为大航海时代打响了第一炮。</p><p class="ql-block">葡萄‍牙航海家、探险家达·迦马,在哥伦布以为到达印度,后来证明不是印度后,于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船队从里斯本出发,再次寻找到达印度的海上航线。他沿西非海岸南下,发现并绕过好望角,沿东非海岸北上,于1498年5月20日终于到达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成为史上第一位开拓从西欧、绕好望角至印度海上航行的人。</p><p class="ql-block">‍有了哥伦布到美洲,达·迦马到东方的航线,当时,还没有出现能环绕地球航行一圈的第一人。探险家们互相竞争,看谁有胆量,智慧和运气,永远在争当第一人,这次的第一人就是麦哲伦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从“蓬塔”飞往波特威廉姆斯仅需45分钟,从机场出来直接上大巴去码头上船。</p><p class="ql-block">‍站在码头,环顾四周,波特威廉姆斯确实不大,但风景秀丽迷人,小镇依山傍水,房屋以灰白为主,间杂红绿,次序井然沿山脚、水边展开,仅有两三个码头,一长桥伸向水面,我们的邮轮就在桥端静静地等待着。</p><p class="ql-block">‍远处锯齿样,黑色花岗岩,高高耸立的山峰覆盖着晶莹的白雪,在蓝天白云的衬映下,美得让人心醉,如此宁静又富有魅力的地方,我拍了无数张照片,感觉只有这几张才稍微把它的秀美与灵气捕捉到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波特”是智利于1953年在此设立的海军基地,由于气候寒冷,平常都是军人及其家属在这里居住,近年来由于南极科考和旅游业的发展,这里变成了去南极的出发点,开始热闹起来,人口数量也逐年增加,夏季人口能达到2500人。</p> <p class="ql-block">邮轮停泊的这个水道也是大名鼎鼎,那就是著名的比格尔海峡(Beagle Channel),这个海峡也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道,全长320公里,最宽处约1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1公里。</p> <p class="ql-block">比格尔海峡是以英国皇家军舰小猎犬号(HMS Beagle)命名的。这艘军舰曾两次来南美进行科学考察,它第二次来时随船带来了一位博物学者:查尔斯·达尔文。对,就是那位后来写了一本《物种起源》,从此彻底摧毁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的巨人。</p><p class="ql-block">‍1831年刚刚大学毕业,年仅22岁的达尔文登上了比格尔军舰,在大自然中游学,一游就是五年。他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智利(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比格尔海峡周围地区)等地,后又到南美洲的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包括著名的Galapagos(我们今年年底的旅游目地的),然后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后于1836年10月2日返回英国,完成史诗般的科学考察旅行!</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旅行中,达尔文把每天的观察、发现和思考,都记录下来,还亲手绘制大量化石、植物、动物、人物和有趣事件的图像,写成一本巨作《比格尔号航海日记》,为他几十年后创立的“进化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我‍一直很崇拜那些不为世俗所动,敢想敢为,具有冒险精神的人。达尔文原本是学医的,学到一半突然发现自己不适合作医生,又改学神学,滑稽的是,他骨子里根本就不信神,反而对自然科学和地质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毕业就执意离家出走,而且是漂洋过海去远游,一走就是五年。</p><p class="ql-block">‍我在琢磨达尔文父母当时是怎么想的?不担心吗?阻拦过吗?就不怕儿子死在外面?想想,也是,伟人定有伟人的格局,伟人的魄力和智慧!中国也曾出现过这样的人:徐霞客!哦,对了,还有当代的梁文锋、饺子!</p> <p class="ql-block">银海风号邮轮不大,载了249位游客,工作人239名,我们的房间在第七层的714。房间蛮大的,有洗漱间、衣帽间、卧室、小客厅和凉台。</p><p class="ql-block">‍一进门,我们的行李已经送到,床上放着邮轮免费赠送的冲锋衣和防水背包,一瓶冰镇香槟摆在咔啡桌上。两名服务员非常热情友好来自我介绍,一个叫“ khan”从缅甸来的小姑娘,她负责衣食;另一位来自印度的小伙,名字太长没记全,只叫他“ Shaw”,他负责整理房间。</p> <p class="ql-block">上船第一件事必须观看“安全常识”影片,了解如何应对比如火灾,着礁弃船等突发事件的发生。</p><p class="ql-block">‍然后就去船上闲逛了一阵,发现船共9层,餐厅分别在四层和七层。船上除了一间供早、中、晚餐的大餐厅外,还有三间需预订的餐厅:意大利菜餐厅,法国菜餐厅和烧烤餐厅。所有就餐都是点餐制,午餐、晚餐都是四道菜:面包、前菜、主菜、甜点。酒水饮料统统免费。早餐自助也可点餐。</p> <p class="ql-block">船的最高层第九层,大多是露天甲板供游客散步观光,船头还有室内图书室,拥有180度落地玻璃窗,方便游客观察窗外的风景和动物。</p><p class="ql-block">‍第8层有游泳池,按摩浴池,烧烤餐厅也在这里,还有按摩,健康中心。</p><p class="ql-block">‍第七层大多是客房,还有一家意大利风味餐厅,早、午餐这里提供自助餐,我们早、午餐都在这里用,非常方便。</p><p class="ql-block">‍第六层也是客房,还有一间影视厅,大舞台,坐椅呈阶梯排列,主要的集会、每天的回顾、总结和第二天活动安排都在这里举行。许多知识讲座也安排在这里,是船上的主要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第三、四、五层大多是客房,上下船的出口在第三层。</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比格尔海峡风景优美,水面平静,是企鹅、海狮、海狗和各种鸟类的天堂。我们看到了一种有白色竖条纹的企鹅在水里窜游,游得很快,看不真切,人们都叫它们麦哲伦企鹅,当年麦哲伦来南美时记录过这种稀奇的似鸟又不能飞的动物,为了纪念他为这种企鹅冠名麦哲伦企鹅。</p><p class="ql-block">‍船周围常有各种水鸟掠过水面,有一种叫黑眉信天翁的鸟,体格中等,长约80厘米,翼展达一至两米,头部、腹部及翼下都呈白色,一道黑色线眉尤为明显,喙呈黄橙色,非常漂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下午1:30上船,完成安全演练后船约9点左右就启锚了,沿比格尔海峡向东南方向行驶,两三个小时后进入德雷克海峡。</p> <p class="ql-block">南极可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到达,但最接近的路线是从南美的阿根廷和智利走。南极洲从地图上看,好像一个“逗号”,南极半岛正如逗号伸出的一撇,差点就与南美洲的火地群岛相连,中间隔着的就是徳雷克海峡。</p> <p class="ql-block">德雷克海峡在史上名声不佳,被称为“杀人海峡”、“死亡走廊”、“魔鬼海峡”等。由于受极地旋风影响,这里终年气候十分恶劣,风力常在8级以上,狂风掀起的巨浪可达10米之高,若再遇上南极滑落的冰山,铁达尼号的悲剧时常发生,许多船只在此葬身海底,所以一直以来是航海家的忌地,他们都避而远之。</p><p class="ql-block">‍这个海峡也是世界上最宽(970公里),最深(3400米)的海峡,位于智利合恩角(Cape Horn)和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之间。</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尽管冠名德雷克海峡,但德雷克本人并没有亲自从这个海峡航行过。德雷克全名“弗朗西斯·德雷克,英国人,原本是一个黑奴贩卖者,16世纪初,西班牙占领了南美大陆,他们封锁航路,切断其他西方国家与亚洲和美洲的贸易,不让其他国家的船只通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德雷克的贩奴船也受到西班牙的攻击,为了报复,他后来成为专门抢刧西班牙商船的海盗。</p><p class="ql-block">‍1577年,德雷克在躲避西班牙军舰追捕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一海峡。这一发现为英国找到了一条不需要经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的新航道,从此所有英语国家都将这个海峡称为“德雷克海峡”</p> <p class="ql-block">其实,德雷克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这个海峡的人,早在1525年西班牙籍航海家荷赛西(Francisco de Hoces)已发现这条航道,并亲自驾船经过这个海峡,西语系的国家都不叫德雷克海峡,而称之为“ Mar de Hoces”。</p><p class="ql-block">‍1919年巴拿马运河开通后,德雷克海峡运输作用日渐衰落,然而人们开始对南极大陆的兴趣和探索却与日俱增,这条海峡成了众多国家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必经之路,世界的目光又投向了这里。</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居然来南极观光旅游,也不得不穿越这条横亘于两大陆地之间的鸿沟,到底是怎样的感受,我将急切期待。</p> <p class="ql-block">一旦进入德雷克海峡,我坚强地告诫自己,准备什么晕药都不用,体验一把,看我能不能抗过去!</p><p class="ql-block">‍11点左右上床睡下,不久就明显感觉船晃了起来,躺在床上身体随床左右摇摆,房间吱吱嗝嗝地响,服务员早就交待过,桌上游离的东西都要放在地上,包括照相机,水杯等。窗子隔音已是非常好了,但是海浪撞击船体的扑扑声在静夜里显得更清晰,一晚上都没睡好,幸庆我的胃还好,没有恶心之感,就是头似乎有点晕,好像迷迷瞪瞪打了个盹就醒来,等醒来,天已大亮,这里太阳凌晨3点左右就升起来了,晚上10:40才落下。</p> <p class="ql-block">洗漱间的墙上,尤其淋浴间各个方向都按有扶手,我是一手扶着,一手刷牙,洗睑,穿戴好去吃早餐,走廊里两侧墙上都有扶手,摇摇晃晃来到餐厅,入座后不久,饭刚开始吃,我的胃此时就按赖不住了,翻江倒海起来,我对服务员报歉地说:浪费了一些粮食,吃不下了,我得开紧回房间。我一人回来,老公似乎没事继续吃,回来我就冲进了洗手间,呕了一下,没吐岀来,可嘴里直冒口水,好难受,看来不行,我得赶紧吃一粒Gravol,吃后就躺下,一会儿就睡过去了,午饭都没吃,醒来明显好多了,恶心症状不见了,还去餐厅吃了晚饭,晚上学乖了,睡觉之前再吃了一片药,一晚上睡得很深,第二天上午,尽管我们还在徳雷克海峡上,船还在摇,但是我没有任何晕船的迹象,也没吃药。我得出结论,晚上吃一粒可管24小时不晕船,两晚一天在风口浪尖上我只吃了两片药,第一晚上没吃,试图让自己体验一下;第二天早上一片,晚上一片,第二天早上,由于风小,船跑得快,我们提前10多个小时来到南设得兰群岛区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这次模渡德雷克海峡,比较幸运,风浪在2-3米之间,据来回穿梭此峡不止60回的资深船员说,如果把最高浪比为10级的话,我们遇上的风浪最多不过3级,非常感谢上苍的眷佑。</p><p class="ql-block">‍在海峡上的整个航行中,老公他们医生组大部分时间在开会学习。我一人除了散步,观看海浪,听讲座外就是酣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