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0年退休后,几乎每年都要来英国儿子的家呆几个月到半年(因为英国政府规定,持旅游签证的外国人可以多次出入英国,但一年累计在英时间不得超过180天)。由于没有签证,始终没有去欧洲任何一个国家。</p><p class="ql-block"> 去年底来英国之前,儿子建议我们申请申根签证,这样可以畅游欧洲很多国家,包括我一直想去的北欧国家。</p><p class="ql-block"> 申根签证(Schengen Visa)指根据申根协议而签发的签证。这项协议由于在卢森堡的申根签署而得名,协议规定了成员国的单一签证政策。据此协议,任何一个申根成员国签发的签证,在所有其他成员国也被视作有效,而无需另外申请签证。而实施这项协议的国家便是通常所说的“申根国家”。目前申根国家有芬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拉脱维亚、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列支敦士登、西班牙、葡萄牙、希腊、马耳他、捷克、匈牙利、立陶宛、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29个国家。</p><p class="ql-block"> 申请申根签证也是有窍门的,比方想去北欧,如果你直接去北欧那几个国家去申请签证,一个是通过的机率比较小,给的期限也比较短。有些国家通过率高而且给的期限也比较长,比如西班牙或法国,我们就是向西班牙申请的签证。</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3日,在西安西班牙签证中心进行面签并递交了申请,两周后的12月初就收到了西班牙驻中国大使馆签发的七个月的申根签证。</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般的旅行者,申根签证不一定要从签发国入境,允许持有人在签证有效期内从任何一个申根国家入境,并在申根区域内自由旅行。这意味着,即使申根签证是在某个特定国家申请的,旅行者也可以选择从另一个申根国家入境,并自由前往其他申根国家。但是要准备好行程计划与之相应的机票、酒店订单以备海关询问或验证。<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果去北欧几个国家,他们要求进入他们国家必须先入境签注国,否则有被遣返的风险。</span>所以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最好还是按照行程单和申请签证的国家作为入境国。这样既能避免入境海关检查的问题,也能降低下次办理签证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没有拒绝入境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我们申根签证的签注国是西班牙,为了保险起见,就把西班牙作为我们的首站入境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2月8日 米拉之家与巴特罗之家</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我们没有单独出过境,儿子他们一家三口就陪我们前往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启畅游欧洲第一站。尽管他们及我老婆都在此之前来过巴塞罗那,对游览景点基本不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2月8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一,国内还沉浸在浓浓的过年气氛中,我们一家五口凌晨三点就奔赴机场,乘坐六点半的航班飞往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开启西班牙之旅。当地时间上午九点四十分抵达巴塞罗那机场(比北京晚7个小时,比伦敦早1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西班牙王国简称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地处欧洲与非洲的交界处,西邻葡萄牙,北濒比斯开湾,东北部与法国及安道尔接壤,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的摩洛哥相望。该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国土面积50.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7800公里,人口4859万人,首都马德里。以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数量世界第二,仅次于英语。 </p><p class="ql-block"> 巴塞罗那(Barcelona)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濒临地中海,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也是加泰罗尼亚自治区首府,以及巴塞罗那省(隶属于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省会。全市面积101.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161万,若连同外围地区为400万,仅次于首都马德里,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 巴塞罗那是享誉世界的地中海风光旅游目的地和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班牙最重要的贸易、工业和金融基地。巴塞罗那港是地中海沿岸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最大的集装箱集散码头。巴塞罗那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古迹遍布,素有“伊比利亚半岛的明珠”之称,是西班牙最著名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我是第二次来到这座美丽的城市。2006年11月,我参加了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组织的考察团到法国、英国考察,顺道从法国南部的尼斯坐到达巴塞罗那,停留了一天一晚。时隔二十年再次来到这座著名的城市,翻看以前的老照片,搜寻逝去的记忆,除了对圣家族大教堂这座已经建了近150年且还在建设的教堂、巴罗特花园临街墙体有印象外,就没有任何概念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是轻装出行,没有大件行李,都是随身携带的日用品,就没有先去酒店登记,而是从机场直接乘坐地铁去圣家族大教堂。在巴塞罗那购买地铁票有多种方式,分1次票、10次票;日票(24小时)、两日票(48小时)及月票等等,次票就是坐一次买一次,票价2.55欧,我们要在巴塞罗那呆两天,所以买了两天票17.5欧,且是从激活使用起48小时内有效,不限次数,可乘座地铁和公交车。</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塞罗那公交卡</div><div><br> 由于事先没有在网上预约上参观教堂的门票,只好到教堂的售票处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当天下午的门票,被告知今天的门票已经售磬,只能在官网上预约明天的票。我们绕着这座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教堂转了一圈拍照留念后,在附近一家网红西班牙餐馆吃午饭。我们点了西班牙火腿和西班牙海鲜饭。<br> 西班牙火腿是西班牙的一种美食特产。整根连蹄带骨的生火腿是西班牙最美味的美食特产,更是这个大男人主义风行的国家最强烈的象征图腾。西班牙人嗜吃生火腿,品级当然也相差很多,所谓的“火腿Jamón”指的是后腿,“前腿Paletta”的肉少,肉质较硬。一般常见的是“山火腿Jamón Serrano”,用一般的白猪腿腌过后风干制成,比较高级的山火腿经一年多的风干陈年,味道丰富相当好吃,西班牙的生火腿几乎全部只用粗盐调味,而且只是自然风干,少见熏火腿,非常简单自然。因连蹄带骨腌制,吃的时候必需用手工切下薄片,虽然这些火腿都经过很久的陈年,但一切下来很快就会变干走味,所以一定是随叫随切。<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班牙生火腿片</h3><div><br></div><div> 西班牙海鲜饭(Paella,音译为巴埃加),西餐三大名菜之一,与法国蜗牛、意大利面齐名。西班牙海鲜饭源于西班牙鱼米之都——瓦伦西亚,是以西班牙产艮米为原料的一种饭类食品。<br> 西班牙海鲜饭卖相绝佳,黄澄澄的饭粒出自名贵的香料藏红花,饭中点缀着无数虾子、螃蟹、黑蚬、蛤、牡蛎、鱿鱼……热气腾腾,令人垂涎。<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班牙海鲜饭</div><div><br></div><div> 儿子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个中国女孩半价转让一张2月9日16点游览圣家堂的门票。</div><div> 午餐后,儿子陪我去参观游览米拉之家和巴特罗之家,儿媳妇陪着婆孙俩去酒店登记入住,<br></div><div> 我们从圣家堂坐地铁来到米拉之家。</div><div> 米拉之家(Casa Milà),又称La Pedrera,建于1906年至1912年间,是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由贝雷·米拉和露丝·塞吉蒙委托建筑师安东尼·高迪建造的,也是高迪的最后一个私人住宅项目。该建筑之所以叫做“米拉之家”,正是因为它是米拉家族的新居所。米拉夫妇住在主楼层,并将剩下楼层出租了出去。它位于巴塞罗那的格拉西亚大道(Passeig de Gràcia),占地1,323平方米,共有6层,包括一个阁楼和一个地下停车场。建筑外观独特,呈现出波浪形的石墙和扭曲的铁栏,内部设计同样充满艺术感和功能性。这座建筑不仅是高迪的杰作,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典范之一。1984年,米拉之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div><div> 米拉之家的设计充满了高迪独特的风格,其拱顶呈现抛物线或悬链线的形状。建筑物的重量完全由柱子承担,内外墙不承受建筑本身的重量,这使得内部空间可以灵活隔间改建而不影响结构稳定性。米拉之家的外观像一座被海浪侵蚀的巨大岩体,内部则像是一个奇幻的世界,充满了不规则的天花板和墙面设计,空间利用十分巧妙。<br></div><div> 米拉之家每天9:00至21:00开放,建议游玩时长为2小时。游客可以登上屋顶露台,享受360度巴塞罗那城市风光。此外,米拉之家内设有展览,展示高迪的设计图纸和建筑模型,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建筑大师的创作过程和理念<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米拉之家</div><div><br></div><div> 米拉之家的门票是成人29欧,我们持事先预订并打印好的纸质门票在入口处排队等待验票,由于是淡季,参观的人不是太多,十多分钟就检了票。在入口处拿了自助语音讲解器,调整好中文讲解就按规定路线参观游览这座世纪豪宅。</div><div>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天井部分。高迪巧妙地设计了两个天井,使得住家的平面图呈现出甜甜圈的形状。这样一来,每一户都能享受到双面采光,家中各个空间也能互相串连。如今看来,这种设计依然非常前卫和科学。</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蝴蝶翅膀花纹大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个天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个天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个天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个天井</h3><div><br></div><div> </div><div> 米拉之家的整体设计理念是将自然元素与建筑完美融合,外观上波浪般起伏的墙面仿佛被大自然雕琢而成,内部空间布局灵活,房间形状多为圆形,几乎没有直角,体现了高迪对自然美学的追求 </div><div>米拉之家,不仅仅是安东尼·高迪设计的最后一个私人住宅,还拥有巴塞罗那最特别的屋顶露台。虽然只开放了6楼、阁楼拱顶层和屋顶露台,但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值得你细细品味。正如高迪所说的那样:“为了使装饰变得有趣,它应该代表那些让我们联想起构成装饰图案的充满诗意的想法。这些图案是历史的,传奇的,象征性的,寓言的,是关于人类及其生活的,是关于行动和激情的。” </div><div> 穿过两个天井,经过回廊沿着楼梯拾级而上,在这里你可以从儿童房到厨房,再经过卧室和餐厅,跟着讲解器感受20世纪初的家具陈列和空间设计。几乎每一件家具,每一个空间,甚至公寓内部的天花板都印证了高迪那句“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div><div> 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开放区域有限而觉得不值得一游,但别让这些言论影响了你对这座建筑的欣赏。米拉之家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它诉说着建筑可以柔软浪漫,建筑师可以理性又感性。</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儿童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餐厅</h3><div><br></div><div> 特别推荐的是阁楼拱顶层的展览,这里不仅有高迪作品的灵感来源和建筑历史的介绍,还有几乎还原的建筑模型和高迪设计的椅子和拉手介绍影片。这一层仔细看至少需要半小时,绝对不容错过!<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阁楼拱顶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拱顶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拱顶层展示的米拉之家模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迪自己设计的椅子</h3><div><br></div><div> 米拉之家楼顶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奇特的烟囱和通风口造型,这些设计不仅具有功能性,还兼具艺术性。乘电梯可直达顶楼,我是沿着参观路线一路走到顶楼的。</div><div> 米拉之家的屋顶设计充满了高迪的超前创造力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屋顶上的奇特造型在阴晴变幻的云彩衬托下,仿佛穿越时空,呈现出奇幻的未来世界。这些设计不仅美化了建筑,还提供了一个可以游憩的地方,使得米拉之家成为巴塞罗那的象征之一。</div><div> 米拉之家楼顶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奇特的烟囱和通风口造型,这些设计不仅具有功能性,还兼具艺术性。屋顶上有30个奇特的烟囱,2个通风口,以及6个楼梯口,其中塔状的楼梯口形状最大,螺旋梯里面暗藏水塔。这些烟囱和通风口的造型各异,有的像披上全副盔甲的军士,有的像神话中的怪兽,有的像教堂的大钟,极富动感和奇幻感。</div><div> 站在楼顶天台,还可以眺望巴塞罗那市区和远处的圣家堂。</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米拉之家楼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造型新颖的楼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眺望巴塞罗那市区和圣家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站在楼顶俯看米拉之家院内</h3><div><br></div><div> 从米拉之家出来,来到了一步之遥的位于市中心的格拉西亚大道上的巴特罗之家(Casa Batlló)。2006年11月我第一次到巴塞罗那就想参观巴特罗之家,由于没有预约上门票,在门口拍照留念后带着遗憾离开了。这次再来巴塞罗那,就提前预约了门票,弥补了20年来的缺憾。</div><div> 巴特罗之家由富商巴特罗于1904年聘请高迪设计,也是安东尼·高迪的代表作之一,其外观独特,外墙上有四根骨形支柱,装饰有植物的图案,因此被称为“骨头之家”;阳台的设计仿若张开的大嘴,因此也被称为“呵欠之家”;墙上覆盖着陶瓷的环形图案,上面饰以不同颜色及大小的玻璃碎片,整体设计理念体现了设计师安东尼·高迪梦境中的魔幻海底世界。</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特罗之家模型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特罗外观图摄于2006年11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特罗之家摄于2006年11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特罗之家临街外观图</h3><div><br></div><div> 巴特罗之家的内部设计秉承高迪一贯的风格,没有棱角,全是柔和的波浪形状。运用了大量的蓝色瓷砖和水纹玻璃,仿佛一个海底世界。室内的楼梯宛如海底史前巨兽的脊柱骨,主厅的彩色玻璃上的圆形图案仿佛海里的一颗颗气泡,顶部天花板上以圆形大吊灯为中心,形成一个大漩涡。整体设计充满了现代主义风格和自然主义的元素。体现了高迪“艺术必须出自于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已为人们创造出最独特美丽的造型。”的理念,他认为大自然界是没有直线存在的,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才属于上帝。</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壁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独特的内部设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旋转的屋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井的采光犹如蓝色的海洋</h3> <h1></h1><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窗外的街景</div> </h3><h3> 巴特罗之家与米拉之家一样也有造型别致的楼顶花园,但不象米拉之家那样可以直接去楼顶,而是要再买票才能登顶,我们买的门票不含登顶,所以就放弃了登顶。<br><br><br></h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月9日 哥特区、奎尔公园</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与圣加堂大教堂</b></div></b></h1><div><br></div><div><br></div><h3> 上午我们来到了哥特区。哥特区是巴塞罗那的旧城区,许多建筑建于中世纪,有一些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老城区的大教堂和皇家宫殿至今依然在使用,保存完好。老城区里那些小巷子,每一个转弯,每一次回头,都有不同的风景。隐藏在民居中的古旧建筑,可以去探索旧城区里的点点滴滴,建筑很有特色,还有很多手工小铺,那些充满着中世纪特色窗棂和墙砖,默默的向大家诉说着这里的故事。</h3><h3> 不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还是这里每天都是这样游人如织、摩肿擦肩,热闹非凡。广场上有歌剧演出,吸引了游人驻足观看。我听不懂说些什么也不知道唱着什么,自然也没了兴趣去凑热闹。漫步在大街小巷,欣赏着古老的建筑,不经意间就来到了巴塞罗那圣若梅广场旁的那座著名的叹息桥,这个地方应该是每个游客不可能会错过的,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念。</h3><div> 叹息桥,可能西班牙人都不知道这个名字,其实就是主教桥,也叫哥德式天桥。该桥是1928年由高迪的助手卢毕欧建造的,年代跟叹息无关;该桥用来连接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和政府首长官邸,用途跟叹息无关;而关於这道桥的传说不少,但是也跟叹息无关。也就是说,这个桥的名字、建造年代、用途、所有的传说都跟叹息一点关系都没有。</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哥特式天桥(叹息桥)</div><div><br></div><div> 这座桥不但取了一个非常浪漫的别名,桥下还隐藏着一个诅咒,过桥时抬头可以看到一个皇冠和一个被匕首刺穿的骷髅头。这又引起了两个好玩的说法。一个说法是经过天桥时,绝不可以抬头看桥底正中央的骷髅头,看到会招来厄运;而另一个说法,如果能倒退走到天桥下方,就会添好运哦。<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桥底结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皇冠与骷髅头</h3><div><br></div><div> 两张桥底的局部照片以及下面提到的圣尤拉利娅节(La Festa de Santa Eulàlia)都是写这篇游记时在网络上查询而知,看来提前做好功课是必须的。</div><div> 哥特桥边上就是巴塞罗那主教座堂,只是在附近拍了一张教堂的钟楼,没有到教堂广场,更别说进入教堂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塞罗那主教座堂钟楼<br></div><div><br></div><div> 穿过哥特桥,继续游荡在哥特区的小巷子里。不远处听到了欢快的音乐声伴随着人声鼎沸的吵杂声,循着声音走去,原来是巡游队伍。后来查询得知是圣尤拉利娅节。</div><div> 2025年巴塞罗那的冬日传统庆典——圣尤拉利娅节于2月7日至2月12日举办,今年是城市之鹰成立650周年,为了庆祝这一重要纪念日,每天都有丰富多彩的节目活动和游行围绕这个主题开展。这也佐证了刚才哥特区广场上歌剧演出的由来了。不管是巴塞罗那市民还是游客,都沉浸在巴塞罗那最具传统魅力的节日,感受冬日的温暖与激情!<br></div><div> 资料显示,今年的圣尤拉利娅节有以下几个亮点:<br> 火龙巡游(Correfoc) —— 夜幕降临,喷火龙与恶魔舞者穿梭在巴塞罗那街头,火花四溅,热闹非凡!<br> 哥特区盛大游行 —— 巴塞罗那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游行之一,巨人(Gegants)、大头娃娃(Capgrossos)、传统舞蹈队齐聚街头,展现加泰罗尼亚的文化魅力!<br> 人塔表演(Castellers) —— 见证惊心动魄的“人塔”表演,勇敢的团队叠起数层高塔,展现加泰罗尼亚的独特传统!下面就挑选几段视频来展现欢快的场面。<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 离开哥特区热闹的街区,我们来到了奎尔公园。</div><div> 奎尔公园(park Güell)又被译为桂尔公园、古埃尔公园,位于巴塞罗那市区市北,占地20公顷,原是巴塞罗那富商艾乌塞比奎尔伯爵计划建立并由高迪设计的一个社区旧址。建于1900—1914年,1922年市政府将其收购,开辟为社区公园对外开放,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div><div> 奎尔公园的入口处是两座包覆著亮丽釉彩,如同童话里的糖果屋,看到这两座建筑的可爱模样,就已止不住好奇,一个公园这样开端,其他部份该是如何展现,让我们细细去品味。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入口处的两座糖果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糖果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糖果屋</h3><div><br></div><div> 公园中共有三座造型独特的喷泉,第一个是环形和圆规的组合;第二个是蛇和加泰罗尼亚徽章上红黄条纹的组合;第三个是高迪的龙,其造型为巨型蜥蜴。表面均采用马赛克瓷片拼成,色泽艳丽而造型生动。除作为公园的主题象征和镇园之宝外,它们还兼有重要的排水功能。每当大雨滂沱时,蜥蜴和变色龙的嘴中就会喷涌出从百柱厅下泻的水流,显得尤其生动可爱。</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加泰罗尼亚蛇形喷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蜥蜴喷泉</h3><div><br></div><div> 这座公园里的著名景观不只是这两座糖果屋,还有世界最长的椅子。说它是长椅并不恰当,其实它打破了对公园长椅的印象,这个全世界最长的座椅,其实是百柱厅的屋顶边缘,高迪结合围墙与座椅,做出了如同蕾丝磙边的曲折座位,并以彩色瓷砖拚贴,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感受,也带动了活泼的气氛,在此或坐或躺,弯角处可以是单人座、情人座,霸占整个圆弧,就成为了5、6个朋友聊天的空间;看起来坚硬的座位,其实是经过人体功学考量,让坐的人都能舒适,从这里可以俯瞰巴塞罗那城区,眺望巴塞罗那港和地中海。这个观景天台,被称为希腊式剧场(Teatro Griego)或大自然广场(Plaza de la Naturaleza)。<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站在长椅子是拍张照</h3><div><br></div><div> 在奎尔公园中,有很多路段都会出现如同自然洞穴似的斜柱高架廊。有的分为上下两层,均可走人。其廊柱多为斜立,看似随时将会倾覆却已坚固屹立了近一个世纪,像是有意向人们展示着斜柱和直柱的力学实验对比。<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斜柱高架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斜柱高架廊</h3><div><br></div><div> 奎尔公园历史悠久,艺术性强,要看要玩的项目很多。但儿子在小红书转让的圣家族大教堂门票是下午四点半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在三点半离开这里,赶赴圣家堂。<br> 圣家族大教堂(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又译作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是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设计。<br> 圣家堂以独特的形象成为了巴塞罗那的地标性建筑,教堂是栋平面呈矩形,立面为不规则多柱形,不对称的哥特式教堂,主体结构由5座殿堂和3座侧翼殿堂组成,长度95m,宽度60m,尖塔18座,塔高170米,可容纳9000人,1984年,圣家堂的一部分与高迪在巴塞罗那的其它六个建筑作品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遗产。</div><div> 圣家堂总共将有18座高塔,中央170米最高的那座象征耶稣基督,北面140米的后塔象征圣母玛利亚;另外每个立面都伴有4座钟塔,一共12座,代表了耶稣的十二门徒;建筑主体中央还立有4座塔,指代着4位福音传道者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当全部完工后,从12座门徒塔上放射的强光将交汇于耶稣塔上,同时照亮整个巴塞罗那的夜空,以象征耶稣所说“我即是光明”。<br></div><div> 教堂始建于1882年,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融入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哥特式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进行了建设。高迪将他的晚年投入了教堂的建设,直至74岁(1926年)去世时,教堂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20世纪50年代间的建造时断时续。2010年,建设的进程过半,然而整个建筑过程中最大的一些挑战依旧未被解决。2021年11月29日,圣家堂圣母楼封顶,点灯仪式在同年12月8日举行。高塔和教堂的大部分结构预计将于2026年,高迪逝世的100周年纪念之时完工;装饰工作预计将于2030年或2032年完。</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米拉之家顶楼眺望圣家族大教堂</h3><div><br></div><div> 圣家族大教堂共有三个立面:面向东方的“诞生立面”、面向西方的“受难立面”和面向南方还未完工的“荣耀立面”。诞生立面早在1935年教堂施工中断前就已完工,受高迪风格的感染最为直接。受难立面则是按照高迪1917年的设计构想建造的,于1954年在简要的规划基础上动工,后于1976年完工。受难立面的整体特征简朴而饱经风霜,塔顶的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像形象憔悴,这些饱受争议的设计来自雕塑家约瑟·苏维拉齐斯。荣耀立面的建造始于2002年,将会是三个立面里最大、最有纪念意义的一个,主要象征的是耶稣升天。立面同样也会描绘诸如地狱、炼狱等场景,还会包括七宗罪和七美德等元素。<br></div><div> 诞生立面,于1894至1930年间建造的诞生立面是首个完成的立面。面向东方的“诞生”立面,是在高迪主持下完工的三大立面之一。它着重展现了耶稣降生的主题和许多与生命有关的要素。比如诞生立面的三条门廊由两根立柱分开,立柱底端是一只海龟和一只陆龟的雕塑。它们象征海洋和陆地,也象征着时间的永恒;与之相对的是诞生立面两侧刻有变色龙,意味着变化和流动。立面上的四座高塔分别对应一个门徒(马提亚、巴拿巴、犹达和西门)。传奇的圣家族大教堂承载的不仅是人类虔诚的宗教信仰,更掺杂了对自然的信服和敬畏,试图向世人展现“神”“人”“自然”三者的关系。<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诞生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诞生立面(拍摄于2006年11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诞生立面(拍摄于2006年11月)</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诞生立面<br></div><div><br></div> 立面朝向东北太阳升起的方向——象征耶稣的诞生。立面分为三个门廊,从左至右依次为希望之门、仁慈之门和信心之门,各自代表一个神学三德(有信、有望、有爱),有爱门廊上雕有生命之树。每当清晨圣家族大教堂诞生立面被曙光照亮,寓意耶稣降生人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望之门</h3><div><br></div><div> 希望之门上面描绘了圣约瑟夫和玛丽亚结婚的过程,中间是圣约瑟夫教导耶稣的场面,下面是犹太王希律下令屠杀与耶稣同时出生的婴幼儿,以及耶稣一家逃往埃及的场景(左下侧圣母玛丽亚怀抱耶稣骑在毛驴上)。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仁慈之门</h3><div><br></div><div> 仁慈之门由上至下讲述了玛丽亚接受加冕、大天使加百列向玛丽亚报喜(圣灵感孕)、耶稣诞生以及牧羊人和三王前来拜见的故事。</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耶稣诞生(圣家堂正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耶稣诞生</h3><div><br></div><div> 信心之门展现了耶稣年少时显露神性,开始讲道,以及玛利亚怀着耶稣探访表姐伊丽莎白的故事。(视频右下角看到一只白色的手在打凿子,那是耶稣在他爸的作坊做工)<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信心之门</h3><div><br></div><div> 受难立面由大量光秃秃的石头组成,上刻有醒目的直线,与骨架上的骨骼相仿。为展现耶稣的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折磨,立面旨在描绘人的罪过。立面的建造基于高迪留给后人的设计图纸和指导,开始自1954年,立面的高塔在1976年完工,1987年,在约瑟·苏维拉齐斯的带领下一队雕塑家开始对其上的诸多场景和细节展开雕刻。高迪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立面将恐惧感带给参观者,通过“破坏”弧线、“切断”立柱,凭借明暗配合,进一步展现耶稣受难的深重与残忍。<br> 受难立面朝向日落的方向——象征、暗示耶稣的死亡,受难立面由六根倾斜的红杉树般的巨大立柱支撑,上端则是由八根骨头型支柱组成的金字塔状的三角楣饰,最顶端是十字架和荆棘编成的冠冕。四座高塔分别代表一个门徒(雅各、多马、腓力和巴多罗买)。与诞生立面相仿,受难立面有三个门廊,各自代表三德中的一个。<br> 立面上雕刻的场景可分为三个阶段,呈“S”型排列,展现的是耶稣的“苦路”。最低的一层来自于耶稣受难前夜,中间层描述的是耶稣受难当天,第三层描述的则是耶稣的埋葬和复活。连接代表多马和巴多罗买的两座高塔的,是象征耶稣升天的铜像。</div><div> 受难立面雕塑群中的士兵面无表情地对耶稣的死下着赌注、修女们惊恐地看着耶稣被带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瘦骨嶙峋,棱角分明的线条,大刀阔斧般的造型,冷峻气氛更切中受难的主题。圣家堂的象征与隐喻无处不在,遍布教堂的各个细节。侧面墙上有很多符号名字,应该包涵了很多宗教典故,只有耶稣(Jesus)的名字用金色涂示,从一片灰黑沉重中浮现出来。大门上方还刻有9格的正方形数独,数字无论是横着加,竖着加,或是斜着相加,其和都是33,代表了耶稣死亡时的年龄。 <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受难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设中的受难立面(右侧,拍摄于2006年11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受难立面</h3><div><br></div><div> 荣耀立面位于圣家堂的南侧,从2002年开始建造,到目前还未完全完工,不管是外观还是内部都不能靠近,只能根据相关资料给予介绍。</div><div> 荣耀立面象征着耶稣的荣耀和天国的光辉,展示了丰富的宗教和艺术内涵,将是三个立面中最大和最具纪念意义的。它将代表耶稣基督的升天,描绘一系列场景,如地狱、炼狱等,包括七宗罪和七美德等元素,是圣家堂的另一大亮点!<br> 荣耀立面的设计充满了象征意义,它包括七扇天堂之门,每扇门上都雕刻了象征不同美德的图案,象征着进入天国的道路;中部还有描绘末日审判的雕像,展示了天使吹号角、善人升天和恶人被投入地狱的场景;在立面的最高点,有一尊荣耀的基督雕像,耶稣基督在荣耀中升起,象征着他战胜死亡、复活并升天的荣耀时刻;立面上还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圣徒和天使雕像,展示天国的荣光和神圣的大家庭。<br> 荣耀立面的设计不仅展示了高迪对宗教故事的深刻理解,还通过精美的雕塑和装饰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和神圣的敬仰。每个部分都经过精心雕刻,充满了自然的美感和宗教的智慧。<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荣耀立面(诞生立面一侧)</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荣耀立面(受难立面一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圣家堂的各个立面上,特别是诞生立面,雕刻有各种植物和动物,如藤蔓、花朵、鸟类、爬行动物等。每个雕像栩栩如生,充满自然的美感。这些雕刻象征着生命的丰富和自然界的和谐,展示了神的创造和大自然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各个立面上还雕刻了大量的几何图案和宗教符号,如五角星、花环、十字架等。这些图案排列有序,雕刻精美,象征宇宙的秩序、神圣的智慧和永恒的真理。通过这些雕塑,高迪不仅在讲述耶稣基督的故事,也在表达对生命、自然和神圣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些雕塑,高迪让人们在观赏中感受信仰的力量和美丽。这些雕塑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宗教信仰和人类精神的象征,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p><p class="ql-block"> 上面介绍了圣家堂的外部情况,下面继续介绍这座教堂的内部盛景。</p><p class="ql-block"> 圣家堂门票,官网定价成人26欧,淡季提前三天预订,旺季和节假日一般提前一周预约。我们没有提前在官网上预约门票,现场也没有买到,原以为进入教堂无望。好在儿子在小红书上刷到了半价出售当天下午的门票,真是幸运至极了。想想2006年11月我们来圣家堂,就是因为接待方没有提前预约门票,我们遗憾地在外面拍拍照就离开了。原以为今生再也没有机会来巴塞罗那,二十年后我又来到了巴塞罗那,来到了圣家堂,有机会进入这个心中念念不忘的世纪教堂,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p><p class="ql-block"> 经过安检、验票,来到了教堂的台阶上,虽然还在施工,但有些地方还是可以涉足的。我分别在诞生立面的希望之门、仁慈之门和信心之门前拍了照,然后从仁慈之门进入教堂。</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入圣家堂</h3><div><br></div><div><br> 圣家堂的设计为拉丁十字架式,内有五条走廊。中殿的拱顶高达45米,侧殿拱顶高30米。十字型翼部有三条走廊。立柱间隔7.5米。半圆形后殿的立柱,由于基于比利亚尔的设计间隔稍有不同,部分立柱的设计在回廊中进行了过渡调整,使得平面图上立柱的分布呈马蹄铁形。十字架构的汇聚处是四根斑岩立柱,支撑起了巨大的双曲面结构,周围则还有十二个围成环形的双曲面(仍在建设)。圣家堂中央的弧顶高达60米,半圆形后殿上另有一个高至75米的双曲面穹顶。高迪的设计意图是让站在主入口的参观者能够直接看到中殿、十字和后殿的拱顶;所以拱顶的高度依次升高。<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家堂平面图</h3><div><br></div><div> 内部的立柱是高迪独特的设计作品。除了分叉以进一步支撑重量,它们千变万化的表面纹理是多种几何图形拼合的结果。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基底方形的立柱随着高度的升高变成了八边形,接着又成了六边形,最后变化成了圆形,这是螺旋状立柱三维拼合的产物。共有56根柱子,这些柱子不仅支撑着教堂的结构,还富含深意。它们分别代表着4位福音书作者、12位使徒、4个加泰隆尼亚主教区、15个有大主教区的西班牙城市和5大洲等。柱子的设计独特,随着高度的上升,其形状从方形逐渐演变为八边形、十六边形,最后变成圆形,给人一种向上运动的感觉,象征着圣徒将上升至天堂。</div><div> 教堂内部各种构造的面都不是平面,内部装饰全面而丰富,多数的抽象形状由平滑的曲线和锯齿状的节点组合而成。即便是细节层面的设计,例如楼梯的铁栏杆也经过了富有曲线美的加工。<br></div><div> 高迪巧妙地利用了光效增强了圣家族大教堂的感染力与庄严感。色彩是圣家堂表现出的独有特质。高塔和屋顶的许多画龙点睛的细小元素等等,是由威尼斯琉璃做成的马赛克,并涂以异彩纷呈的釉饰。内部的光影效果,除去各种各样的石料等建筑材料的辉映外,还因有不少象征性的装饰,例如彩色玻璃等。<br></div><div> 进入教堂,向受难立面望去,就是圣母玛丽亚丽雕像,象征无私的慈爱和信仰的引领。</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母玛丽亚雕像</h3><div><br></div><div> 回头向诞生立面看去,有一座圣约瑟夫雕像。作为耶稣的养父,他的雕像提醒信徒重视家庭、劳动与责任,传递忠诚与信仰的价值。</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约瑟夫雕像</h3><div><br></div><div> 中间祭坛上方是受难的耶稣雕像。耶稣上方罩着一顶巨大的华盖,华盖装饰着麦穗和葡萄,是圣体面包和葡萄酒的象征。将华盖照亮的50盏灯,象征着纪念圣灵降临至使徒们的50天(五旬节)。</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华盖下的耶稣受难</h3><div><br></div><div> 教堂的柱子很像大树,上方则像树枝一般打开,直抵房顶。这些“树枝”还起到承重的作用,所以不需要其他教堂的外部加强结构,也可以保持美观性和实用性。</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树</h3><div><br></div><div> 四根红色的柱子,它们是教堂中最高最粗的柱子,用一种极为坚固的石头斑岩制成。四根柱子上部节点代表四位福音使者。狮子代表马可,天使代表马太,公牛代表路加,老鹰则代表约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位福音使者</h3><div><br></div><div> 教堂两侧的彩色玻璃窗是最具震撼力的元素,朝东一侧的色调为蓝色和绿色,象征黎明、生命的起始与希望。</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侧玻璃</h3><div><br></div><div> 朝西的一侧为红色和橙色,代表救赎与牺牲,象征着耶稣的受难与荣耀。</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侧玻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断断续续写了一个多月,今天可以完稿了。其实就在巴塞罗那呆了不到48小时,去的景点也就那么几个,可是拿出来写又长篇大论地啰里啰嗦写了这么多,是不是有些浪费时间。自我觉得其实不然。出去游玩,做足功课固然很好,但有时候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之前不管看多少攻略,到了现场照样蒙逼。回头写游记,就要对每一个处景点、每一个细节叙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得去查资料,我觉得这个过程比在现场更有实际意义。比如圣家堂,虽然几次对它的外观驻足观赏、拍照留念,但对于上面每一处雕塑所涵盖的故事却一无所知,通过查阅资料应对清楚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O二五年四月十四日于英国温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