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昊陵古称云阳山,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城东4公里的高阜之上,是中国著名古陵之一。因其形如金字塔,故有“中国金字塔”之称。<br>传说少昊是黄帝之子,嫘祖所生,黄帝逝世后,被公推即位,迁来曲阜,帝于穷桑(即寿丘),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五帝之首。少昊继承黄帝之志,大力发展少昊文化,使曲阜成为少昊文化的中心,后世称曲阜为少昊之墟。史载少昊在位84年,寿百岁而终,葬云阳。云阳即云阳山,在鲁故城东门外。<br> 少昊陵始建年代不详,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曾进行大规模修整,雕石像、石栏。政和元年(1111年)又在陵墓周围砌石,俗称“万石山”。明清以来及至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重修扩建。目前陵园总面积125亩,内存古建筑17间,碑22通,古树391株。由南至北依次是少昊陵石坊、陵门、享殿、寿丘和陵墓。2019年10月,少昊陵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少昊陵坊</b><br>少昊陵坊位于陵院大门及古柏夹抱的神道之间。建于五级石阶上,四楹三间,石质结构。四根八棱石柱为石鼓夹抱,柱上分别雕以华表、宝瓶。坊额刻“少昊陵”3个大字,款署“乾隆元年十月初一日奉敕重建”。<br> <b>陵门</b><br>少昊陵陵门三间,三门,无斗拱,绿瓦悬山顶,两侧接陵园墙垣。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清乾隆年间重建,现存为清代建筑风格。 <br> <b>享殿</b><br>享殿是少昊陵前的主体建筑,为奉祀少昊的殿堂,始建于宋真宗年间,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共五大间,绿瓦覆顶,殿顶四脊上,鸱吻、神兽形态各异。格棂门窗及廊下明柱皆朱漆到顶,梁椽彩饰蓝地云龙花纹。殿内设木质神龛,内置"少昊金天氏之神位"牌位,龛上有木质横匾,上书“金德贻祥”,系乾隆皇帝手书。旁有乾隆御书对联:“乾统绍轩台遵纪凤鸟,崇封传鲁阜守有熊罴。”享殿前两侧建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式,顶覆灰瓦,均为乾隆三年(1738年)建成。<br> 东西配殿 <b>少昊陵万石山</b><br>享殿后即少昊陵万石山,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大修少昊陵墓,叠石固之,并雕刻了石像、石栏置于石台之上。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将陵园四周用2662块磨光石块修砌起来,为形容用石块之多,故称之为万石山。此陵墓底大上小,呈棱台形,陵墓阔28.5米,坡高15米,上顶方11米,其形状称之为“东方金字塔”。<br> 顶上面有小室一间,阔2.9米,进深2.6米,东、西、北三面为墙,南面设门,黄琉璃瓦硬山顶,清乾隆三年(1738年)改建为黄瓦庙堂,内供宋宣和年间刻汉白玉少昊坐像,高1.2米,头戴七梁宝冠,身着合敞,足登云勾鞋,右手扶膝,左手托玉带,中刻飘带下垂于地。 <b>少昊墓</b><br>少昊陵北为一封土大冢,俗称“云阳山”,传为少昊墓。<br> <b>寿丘</b><br>少昊陵所在区域传为黄帝诞生地寿丘,即少昊建都之地。<br>少昊陵陵园建筑规模不大,但陵墓建筑造型奇特,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这座“金字塔”形的陵墓,呈覆斗状。它的底边长28米,斜边长15.2米,上顶边长9.4米,完全符合黄金分割律:9.4:15.2≈0.618。少昊陵因此显得巍峨壮观,给人以美的感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