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初印象

静待花开 笑傲江湖

中山国一瞥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河北,被称为燕赵大地,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耳熟能详的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燕昭王励精图治、求贤若渴,还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刺秦,廉颇蔺相如将相之和的美谈……</p><p class="ql-block">而我今天想说的是位于燕赵之间的另外一个传奇之国,即号称战国第八雄的千乘之国~古中山国。古中山国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的鲜虞部落建立,鼎盛时期疆域涵盖保定南部,石家庄大部,邢台北部及衡水西部,包括灵寿平山,定州,曲阳,石邑等30余座城邑,因国中有山,故名中山。</p><p class="ql-block">说起来,我与中山国邂逅的缘分很神奇,我最初得到关于中山国的信息,是在史记货值列传中,有中山多美物的记载。也听说过中山狼的故事,知道我的家乡行唐县,约莫属于战国时期中山国范畴,因此,心里就埋下了探究他的种子。</p><p class="ql-block">去年秋天,我回家接母亲来太原居住,因行唐南高速路口封闭,我跟着导航辗转经过灵寿,路上注意到有古中山国遗址的标志,那个种子就悄悄发了芽儿。</p><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因照顾母亲不能出远门,我在大年初一和婆婆一起去了河北博物院,有幸听河北博物院导游解说,误打误撞的,古中山国的画卷就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了。河博里大部分展品都来自于古中山国遗址和保定满城汉墓,满城汉墓是中山王刘胜和其王后窦绾的墓葬,刘胜之所以叫中山王,也因为其封地属于古中山国,此处暂不提。</p><p class="ql-block">河博里展出的古中山国出土文物,有银首人佣铜灯,中山王厝的中山三器,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十五连展铜灯……以我一个外行的眼光来看,每一件器物都造型别致,巧夺天工。足以当得起中山多美器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有了河博里的惊鸿一瞥,古中山国的种子在我心底开始生根疯长,于是大年初三,我和大姑姐,相约去了古中山国遗址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平山县三汲乡,离行唐县城不过30公里路程,开车四十分钟即可到达。去往博物馆的道路上,摆设着山字型器,中山国人极其崇拜山,山字形器是中山国独有,象征着王权。</p><p class="ql-block">在广阔的河北平原上,在两座苍茫的山包前,兀自矗立着古中山国遗址博物馆。或许是地址太过偏僻,甚至有部分区域被树木杂草覆盖,博物馆观者不多,更显萧瑟荒凉。而我在参观过程中,对着两千多年前的每一件器物肃然起敬,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大量精美器物里,有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建筑平面图兆域图,有中山千日醉美酒,有铜鼎,铜釜,甚至有小米饭和烤肉的痕迹。还有各种铜编钟,玉器,陶制品等,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在一件普通的陶制三通前,我驻足良久,时间在这一刻停滞,两千多年前的先人们,已经精确的掌握了各种几何知识,其能工巧匠的制作工艺和手法,怕是今天的好多人都难以企及。</p><p class="ql-block">站在博物馆大殿,仿佛看到两千多年前的先人们,或击罄鼓瑟,觥筹交错,或兴起舞剑,慷慨悲歌……在王厝墓遗址,看到考古发掘现场深深的墓道和夯土,还有旁边尚未发掘的哀后墓高高的封土,已经被杂草树木覆盖,形成一座高高的山丘,不由的想起刘禹锡的诗句:</p><p class="ql-block">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p><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过去了,古中山国早已随着赵武灵王的铁骑,堙灭在荒草丘土之中。而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也随着他的传奇经历烟消云散……</p><p class="ql-block">相较于博物馆内的清冷,出口却比较嘈杂,布满了各种小吃车,我在一个卖鸡蛋灌饼的摊前,要了两个饼子,顺便和大姐打听灵寿古中山都城的消息,大姐说,灵寿中山古城已经拆除。我满腹遗憾,啃着卷饼返回停车场。此时已是黄昏,回望古中山国遗址,在落日的余晖里静静矗立,远山巍峨,河水静谧,林木森森……恍惚间,我也成为这天地山川之中的一棵树,穿越过千年的时空,经历几世的轮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