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家院子的变迁

清风翠竹

<p class="ql-block"> 大哥家的院子,宛如一部承载着岁月变迁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故事,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往昔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大哥家的院子,给我记忆最深的便是源自农业社时期的老井。它静静伫立在院子的中间,仿若一位沉默的时光见证者,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第六生产队热火朝天灌溉农田的景象。井壁上那一道道岁月摩挲出的深痕,宛如古老的象形文字,记录着风霜雨雪,也铭刻着邻里乡亲齐心协力、共盼丰收的画面。大哥大嫂新批地界盖房子的时候,老井有幸被圈入院中,自此,它的使命从润泽一方土地,悄然转变为滋养一家人的生活日常。 </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井水更便捷地服务家人,大哥大嫂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先是在井下安置了一个小水泵,那蜿蜒而出的水管,如同一条灵动的水龙,将清凉甘冽的井水径直输送至家中的水箱。解决了储水的问题后,又亲手调制水泥,精心制作出七八个空心圆柱桶,沿着井壁,从幽深得见不到底的井底,一节节稳稳套至院面。井口之上,还安装了一个需用手操作的压水泵,这精巧的装置,解决了院里菜地的用水问题。 最后,井口用水泥与院面完美抹平,整个硬化出来,院子一下子宽敞了许多。 </p><p class="ql-block"> 环顾院子四周,东边那间夏日常用的小厨房,承载着无数烟火记忆。每至盛夏,酷热难耐,小厨房却独守一方清凉,袅袅炊烟升腾而起,饭菜的香气弥漫开来,那是家的味道,是辛劳一天后最温暖的慰藉。紧邻着的简易农具房,虽不华丽,却整齐摆放着各类农具,锄头、镰刀、簸箕……它们静静等待着农忙时节,随时准备着农家主人的召唤。</p><p class="ql-block"> 西边那垛厚实的墙下,深挖的地窖宛如一个神秘宝库。一入秋,地窖便被土豆、萝卜和蔓菁填得满满当当,这朴实无华的根茎作物,是冬日餐桌的常客,也是应对荒年的底气。靠着地窖,墙边还种着几株南瓜,藤蔓肆意攀爬,硕大的南瓜或高悬枝头,或隐匿叶间,给平实的院子添了几分野趣。</p><p class="ql-block"> 院子南边的简易小平房,是玉米的“避风港”。金秋时节,黄澄澄的玉米棒子堆满屋子,避免了雨淋。南房东边是一块长方形菜地,春日里,嫩绿的豆角苗破土而出,蜿蜒攀爬;夏日西红柿红透脸颊,娇艳欲滴;秋末白菜抱团生长,郁郁葱葱。这一方小小的菜地,不仅喂饱了家人的肚子,更滋养了全家对土地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西南角的厕所,虽不起眼,却也是院子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笔。东南角的大门,每日迎着晨曦,送家人外出劳作,又在暮色中,迎游子归巢。</p><p class="ql-block"> 大哥家的三个姑娘,在岁月的流转中,陆续披上嫁衣,告别熟悉的院子,开启了全新的人生。大儿子李文兰成家后住进西边那套平房,虽然如今在离石又置办了新家,可老家屋内依然布置温馨,墙上挂着的全家福,定格着幸福时刻。二儿子李佩峰凭借自身拼搏,在太原的繁华都市扎根,购置了属于自己的楼房,成为家族的骄傲,虽远在异乡,却心系故乡,常通过电话分享都市见闻与奋斗的甘苦。</p><p class="ql-block"> 如今,孩子们像展翅高飞的鸟儿,散落各地追逐梦想,唯有大哥大嫂,坚守着这一方装满回忆的大院。平日里,院子略显安静,阳光洒在地面,映出斑驳光影。每逢年节,孩子们拖家带口,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与思念,如倦鸟归巢般回到老家。一家人围坐院子,摆上丰盛菜肴,其中少不了大哥大嫂亲手栽种的农家菜,那新鲜滋味,超市蔬菜难以企及。孩子们嬉笑玩耍,大人们唠着家常,烟火气驱散平日冷清,院子恢复了往昔热闹和温馨。</p><p class="ql-block"> 这片院子,不只是建筑,更是情感纽带,串联起四散的家人;是心灵归处,无论在外遭遇什么风雨,回到此处,便能寻得慰藉安宁。这便是大哥家院子的魅力所在,于变迁中坚守,于平凡中孕育伟大,它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根永远在这里,家,从未远去。</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6日.正月十九🏘太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