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月港位于九龙江口,原属漳州府龙溪县,隆庆元年(1567年)设立海澄,月港遂属海澄县。(解放后龙溪、海澄二县合并称龙海)它距厦门仅十余里,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月,故名。(详见《清·乾隆《海澄县志》卷一)且与汉唐时期的福州港、宋元时期的泉州港和清代的厦门港,并称为福建历史上的“四大贸易商港。是遐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出海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初,为巩固新生的统治政权,明太祖采取了屯田、移民、打击豪强地主、严惩贪污、奖励廉 吏等一系列适应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措施,使福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复苏。”凡福之细丝、漳之纱绢,泉之蕉,福廷之铁,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详见明·王世懋《闽部疏》)商业经济日趋活跃。但其时沿海地区倭寇的骚乱和方国珍、张士诚残部的活动,迫使明太祖制定了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私商泛海贸易,只许在指定的几个地方,允许几个国家按一定的期限,以“贡市”的形式进行贸易活动。擅自下海与番国买卖,处以极刑,并强迫鼓浪屿、湄州、南日、海坛、南澳、澎湖等岛屿的居民,一律内迁大陆、这样,就使对外贸易的官商港口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衰落。</p><p class="ql-block">海禁令持续近二百年之久,极大限制了福建自唐宋以来蓬勃兴起的海外贸易,造成成千上万以海为生的工商者流离失所,生活无着。为生计所迫,沿海百姓为养家糊口,不得不下海为盗,甚至聚众通倭,结果形成海禁愈严,倭乱愈烈的空前浩劫。</p><p class="ql-block">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明王朝被迫于隆庆元年正式取消“海禁”、“准贩东西洋”。(详见张燮《东西洋考》卷七)海上贸易又重新取得合法的地位。在秘密走私中自动形成的漳州月港转为政府承认的合法的公开的对外贸易商港。月港贸易由此进入其全盛时期,成为“闽南一大都会,并一度发展成为我国东南地区海外贸易中心。”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 艅艎,分布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 赖,其治天子之南库也。(详见 周起元《东西洋考》序文)由于每年的贸易额高达数十万两白银,给正苦于财政危机的明王朝一个开辟财源的机会,明王朝顺应时势在海澄设置了征收“舶税”的机构,对往来的商舶征收商税。万历年间又开放了洋市,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还允许那些“潜纵于外”、“触网不敢归”的“越贩商人”只要“输响”,准许“驾舟回澳”,并且免他们“私通及压冬情罪”。”在这种“抚绥”政策的推动下,中外经济交流更加频繁,海澄舶税收入也直线上升,初仅三千,至万历二十二年猛增到二万九千而。(详见张燮《东西洋考》卷七)起“经国阜、固 圉强边“(详见明·周起元《东西洋考》序文)的积极作用,成为支撑官府经费开支的重要支柱。也使得月港成为列隧百里的闻名巨镇,有“小苏杭”之称。</p> <p class="ql-block">当时,月港商船到过东西洋许多国家及地区进行贸易。西洋方向主要有交趾、占城、遣罗、瓜哇、柬埔寨、大泥、旧港、麻六甲、彭亨、柔佛诸国;东洋方向主要有吕宋、苏禄、猫里务、美洛居、日本诸国。其出货物有,漳绣、漳纱、漳绒、漳绢、漳瓷等;金属制品有铜炉、铜佛像、古钱币;工艺品有纱灯、雨伞、竹枕、金银首饰、牙箸、牙骨雕刻等。除这些本地区的产品外,由于当时泉州港己日趋衰落,泉州地区传统外销产品丝绸、瓷器、铜铁器、食品等,在明代也都各有所发展,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外销商品如条石、方砖等;此外其它地区的一些商品,如德化窑烧造的象牙白、同安江溪空生产的“珠光青瓷”,还有安溪茶叶,甚至连湖州的丝、景德镇的瓷也有由民间商人贩运到月港出口外销。而输入货物则有:犀角、象牙、药物、颜料、奇楠香、松香、苏木、珊瑚、翠羽、胡椒、玳瑁、珍珠、锡等,到十六世纪末还增加了新的品种,即大量的白银流入。这是在与吕宋的中介贸易地由西班牙海商支付的货款,作为货币流入的。十六世纪时的西班牙是西欧一个强国,它在南美洲殖民地界西哥、秘鲁发现大量的银矿后,就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开采并就地打制银币,一部分用来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三《福建·漳州府志·洋税考》说:“东洋中有吕宋,其地无他产,番人率用银钱易货。”明·傅元初在《请开洋禁疏》也说:“中国人若往贩大西洋,则以其产物相抵,(即所谓”以我之绮纨磁饵,易彼之象玳香椒”)若贩吕宋,则单得其银钱”。于是十六世纪末大量的西班牙白银流入中国。张燮在《东西洋考》卷五吕宋物产条还详细地记录了西班牙流入银币四种:银钱大者七钱五分,夷名黄币峙;次三钱六分,夷名突唇;又次一钱八分,名罗料厘;小者九分,名黄料厘,俱自佛郎机携来。”张燮是漳州府石码人,明末举人,在当代所做的记录,资讯应当可靠。这种西班牙银币的名称叫“里亚尔”(REAI),由“佛郎机携来”,输入中国后作“块银”称量使用,闽南漳码一带,按其形状,形象地称之为“斧头楔子银”,“锄头楔子银”或“切割银”。</p> <p class="ql-block">该币系手工打制,币面凹凸不平,边缘剪切而成。其形状的确象木匠固定斧头或农民固定锄头在手柄上的楔子。这种银币的图案,一面是皇冠和王徽,象征权力至高无上。另一面是两根柱子成十字架形,这是西班牙国教的标赤。十字形柱子划为四个小图案,左上方的城堡与右下方的城堡相对,右上方的云狮与左下方的立狮对称。城堡为双层,狮子昂首奔跑,分别代表为西班牙独立做出 突出贡献的亚拉冈王国和卡斯提王国。这种银币除在西班牙本土铸造外,还在西属各殖民地均有铸造,另一面则铸双柱和海水波纹。</p> <p class="ql-block">据笔者收集,共有8里亚尔、4里亚尔、2里亚尔、1里亚尔、二分之一里亚尔、四分之一里亚尔等几种面额,一里亚尔的重量为3.38克,成色含银90~9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p><p class="ql-block">书所引“万历十四年顷,每年从菲岛流入中国的白银有三十万比索,(一比索等于八里亚尔) ,特别是,在这一年中达五十万比索之多。”其中流入月港至少在26万两以上,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当时,有人称月港为“天子之库”,“所贸金银,岁无虑数十万”,“上关国计盈虚,下切商民休戚”。中国商人为了取得大量的通货白银,西班牙商人为了取得名贵的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供国内上层贵族过穷奢极侈的生活,都汇集到马尼拉来。马尼拉当时获得了“东方威尼斯”之称,而依靠西班牙人大帆船贸易而繁荣起来的月港,也积累了大量西班牙白银,使闽南一带在万历年间以后,一度不用铜钱而完全用银。在使用过程中,人们认为它的大小、轻重、厚薄都比较适中:合用,而且便于 偏僻地区无零可找,也可以剪 切分割解决僵局,所以它很通用,深受民众欢迎,一时竟成闽南市场的标准货币,商业记帐用它为单位,外国人向中国购买货物,也用它作为标准结算。它不仅对铸造地影响极大,以后对流通过的国家也产生极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墨西哥独立后,自铸的鹰洋也是继承它的重量、参照它的成色。后来我国的大清银币、民国袁大头、小头、船洋也沿用它重量、成色,归根结底一脉相承。由此可见,西班牙切割银元对世界银元铸造影响非常深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