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春寒尚未散尽,中国南疆边境线上,一场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的战斗悄然拉开帷幕。 不到二十岁的我,和无数热血青年一样,响应共和国的召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片充满硝烟与未知的战场。那是一段承载着沉甸甸历史重量与生命记忆的岁月,每一个片段都刻骨铭心,成为我生命中永不褪色的印记。 新兵训练仅仅月余,我们便奔赴前线。那时的我们,青涩稚嫩,还带着对世界懵懂的认知,却要直面残酷的战争。在战场上,攻守之间,生死一瞬,青春与死亡展开了最直接的对话。初上战场,恐惧如影随形,炮弹的轰鸣、子弹的呼啸,时刻冲击着我们的神经。但身边战友们坚定的眼神、无畏的行动,又让我迅速成长,明白了身为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这片炽热的南疆红土地上,我目睹了太多生死离别。那些和我一同奔赴战场的战友,许多永远地留在了这里。他们有的在冲锋时被敌人的炮火击中,有的在坚守阵地时流尽最后一滴血。每一次回忆起来,都让我心痛不已。这些战友的牺牲,早已超越了战争胜负的范畴,成为了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铭刻点,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从国家层面来看,这场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是一次捍卫领土主权的正义军事行动。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坚决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向世界展示了维护和平、抵御侵略的坚定决心。它不仅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也为国家的发展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从个体命运维度而言,这是成千上万青年军人在特定历史时刻被赋予的沉重使命。我们告别了家乡的亲人、熟悉的生活,投身到血与火的战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 记忆中的战友情,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在战场上,战友之间的情谊超越了生死。我们一起在战壕中躲避炮火,一起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一起分享着生命中最艰难也最珍贵的时刻。这种情谊,既是个人生命史的关键节点,也是冷战格局下地缘政治博弈的微观投射。<br>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的战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 四十五年时光匆匆流转,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曾经的伤痕正在被国家发展的辉煌轨迹所覆盖。如今,中国大地一片繁荣昌盛,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这个时候讲述这段经历,我们是在试图寻找集体叙事与个体记忆之间的平衡点。这既是对逝去战友的庄严追思,也是对和平价值的深刻诠释。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每个亲历者的记忆都是不可替代的史鉴。我们这些从战场上走下来的人,有责任将这段历史铭记,并传承给后人。让他们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希望这种血与火淬炼出的生命体验,能转化为警示后人的精神遗产,让战争的阴霾永远止息于历史的书页之中。<br> 然而,我们也时刻保持着警醒。虽然和平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当祖国利益受到外来入侵时,我们这些老兵依然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因为我们深知,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不容侵犯,保卫祖国是我们一生的使命。 我们相信,新一代的中国军人,也必将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精神,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捍卫国家的和平与安宁。 战斗结束之后,中央慰问团分别在广西南宁与云南昆明召开庆功大会,并深入各个参战部队慰问参战指战员。 <p class="ql-block"> 以姬鹏飞为团长的第一慰问团在4月日2上午来到我们单位,深入病房慰问伤员,并于广大医护人员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