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6日下午三点我们从泰城出发,寻访济南长清双龙山三圣堂。在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里,一直在听齐老师与周老师商谈如何选取民国时期报纸关于泰山报道的问题,作为旁听者的我也收获不少。</p><p class="ql-block"> 在济南长清区大学城附近的双龙山公门口附近停下车,我们沿台阶拾级而上。这双龙山亦名饿狼山,不知何故?但这饿狼山的名字我是第二次听到,第一次是在2024年9月8日去寻访宁阳东庄皮匠山时,旁边的一座小山也名饿狼山。之所以称双龙山,是因为山顶有一山洞,洞内有两条长石象极了两条交颈缠绕的巨龙,呈二龙戏珠状,鳞爪毕现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此山海拔300米左右,感觉不高,初次登临却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台阶直上直下,坡度几近直角,让平日不锻炼的我气喘吁吁,柔弱的齐老师直接坐在了台阶上。在停下来喘息的时候,回头一看,但见山下高楼林立,夕阳下的玉符河蜿蜒而去,别是一番美景!爬到顶,以为到了,结果却只是一处小公园。问旁边的游人才知道要去的三圣堂,居然在对面山头上;顺着起伏蜿蜒的山路,只见对面山头上红墙遥遥相望,夕阳下让人不由得有些犹豫、踌躇。齐老师一看,直接放弃,原路返回车里去追剧了。</p><p class="ql-block"> 既然来了,我和周老师不甘心就这么回去;身边游人络绎不绝,一问才知道,这条山路是周边居民和大学生们经常散步的路线,夏日晚上行人会更多些。我们继续前行,沿山路走了不远,就看到一段残存的石块垒成的山寨门,从旁边木牌介绍知道,此处为“钟灵毓秀”,是这座山体公园的最高峰,山寨历史已无从追溯。进了山门,只见山顶中央是一整块的平坦巨石,仿佛一块天然的点将台!我站在中央,只有山风猎猎;遥想当年,定有人在此身披铠甲,检阅队伍,那场景应是“战鼓冬冬有若雷,遮天映日列旌旗”吧?山寨的围墙大约绕山顶平地一圈,但已残缺不全,前后山门倒还完整。</p> <p class="ql-block"> 出了山门,山路平坦,一直蜿蜒至红墙包裹的三圣堂建筑群前。首先映入眼帘的又是一段台阶,上面是一座四柱三间的牌楼,只见牌匾上写着“双龙山”三个大字,下面两侧柱上的楹联“天门一长吼,万里清风来”,大概是借用李白的游泰山诗,那应该是“天门一长啸”才对,也可能是与泰山主峰相比,此处山势较低的缘故吧。爬上台阶,见牌匾后面写着“南天门”三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在牌楼的右侧,则是著名的双龙洞,洞实为一罅隙,需趴在地上,方能看得见里面的两条石脉,两石脉似石龙,此山故名双龙山。</p> <p class="ql-block"> 穿过牌楼,迎面是一座孔子庙,起脊硬山式,屋顶有二龙戏珠及宝刹鸱吻,垂脊有走兽。其面阔三小间、进深两小间。孔子庙东面九级台阶上为第二道山门,坐东朝西。山门为“积善门”,门匾上写着“碧霞行宫”四个大字。门内有“哼哈二将”站立左右,威风凛凛。</p><p class="ql-block"> 进了院落后,路北侧有药王店。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圣堂,三圣堂顶部为叠涩式无梁穹顶,外部涂得黄色颜料,金光闪闪。对面是观音堂;东侧为玉皇庙,还有一亭名为“恩泽亭”。</p><p class="ql-block"> 院中有残碑数块,多已难识。其中一块民国十一年“重修碧霞元君神祠碑”被砌成碑墙,立于三圣堂和玉皇庙之间。现录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重修双龙山碧霞元君神祠碑记》</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盖谓岩壑之胜、润谷之奇,可以时观游远眺望而层峦叠嶂,壁立千寻云霄隐隐与泰山相对,时有仙姝往来其除非虚语也。邑东山茌区双龙山圣母神祠一座,不知创自何年?至今香火不绝,其向南有一洞,窄不能入,俯而窥之,有石龙二,盘踞其内,鳞爪如生,能兴云雾施雨泽。乡间遇有旱灾,祈祷於此,辄有灵验。而历年久远,庙貌摧残垣墉頽坏,见者之。近自民国以来频年亢旱,附近村庄乡民相继来登此山虔求雨泽,幸俱迭沛甘霖四方,赖以丰稔,由是乡民欣悦而思为重修举甫经会议一次而捐资者转输恐后助工者踊跃争先,不数月而院宇整齐殿辉煌,焕然一新,非有神力何以臻此事,既竣问记於予,予不揣固陋,聊弁数言以叙其事之,不冀为垂诸久远云尔,今将捐资姓名开列於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华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戍榴月上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邑庠生王若长撰</span></p><p class="ql-block">(以下列有各项人名若干 略)</p><p class="ql-block"> 此碑提到的“仙姝”大概是指“碧霞元君”吧,对双龙洞的描绘惟妙惟肖“其向南有一洞,窄不能入,俯而窥之,有石龙二,盘踞其内,鳞爪如生”,龙“能兴云雾施雨泽”,所以此处两通碑文均与求雨有关。“近自民国以来频年亢旱”此碑立于“民国十一年”,即公元1922年,大约此处自民国建立(公元1912年)至1922年十年间经常大旱,此处记载也让我们知道这段时间此地的气候情况。</p> <p class="ql-block"> 另一通龟趺碑,比较高大,碑断为三段,被人浇筑一体,碑下龟趺被人涂画,碑文尚能辨认部分,《长清碑刻》(上)录有此碑,现录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以更仆数而奇峰突兀上耸云霄者惟此山为最秀近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远眺则泰岱名俨开屏障其他淡冶苍翠春如笑而夏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焉盖天钟秀于故其景独绝而其灵亦至昭昭也公羊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肤寸而合不崇而遍雨于天下兹山之脉正与泰山相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复与泰山无异此庙宇之建所由昉乎山之巅旧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旱居民祷雨其连获沾濡余法所谓能出云为风雨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以山门钟楼茶棚墙垣俱就颓败肆筵设席约南山之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工庀材不数月而告竣是固尊崇山 灵不忘 神赐之</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下列有各项人名若干 略)</p><p class="ql-block"> 此碑题刻年代不详,也是与求雨有关。</p> <p class="ql-block"> 院落一角,观音堂旁立有一残碑,碑文为“以此为界,禁止放羊、樵夫打柴,公议故犯者罚钱十□”。据自1993年就看守此处的老人说,此碑是从下面的山沟里弄上来的。</p> <p class="ql-block"> 院内墙上贴着一符纸横批是“双龙山 碧霞元君”,竖写着“壇场庄严 邪祟莫入”“平安吉庆 人宅康宁”,盖着“碧霞元君印”红章,初以为是“天仙照鉴”四个字呢?仔细对比又好像不是。</p> <p class="ql-block"> 因时间已晚,不敢久留,大体看了一圈后,我们赶紧往回走,出了山门发现石阶旁居然停着一辆车,大为惊奇!因为没有公路通上来,而且有些路段比较陡,实在想不出这车是怎么开上山来的?我们便走便猜测,走了一段后,看到路边泥土里车辙印,猜测这司机大概是位赛车手。和路人边聊边走,忽然见那车从山上冲下来,我们赶紧避让,结果车并没有开过来,而是在身后一路口处停了下来,司机下车冲着我们招手喊“周老师、周老师”,我一愣,忙问周老师:“你朋友吗?”然后是一阵窃喜,哈哈,没想到此处也有周老师的朋友,那我们不就可以坐车下去了吗?正高兴着,结果周老师摇摇头,说不认识。正有些失落呢,只见一个小男孩也从车上下来,冲我们跑过来,让我们上车;我们疑惑着走了过去,发现车里坐着一位老人,就是刚才遇到的看守三圣堂的老人,以为他们是祖孙三代,来接老人回家呢,想当然地认为是老人邀请我们上车的,忙说谢谢。</p><p class="ql-block"> 上了车,司机走了另一条路,车在山里绕来绕去,最后从山师院里绕了出来。中途那位老人下了车,骑上他早上停在路边的电动车回家了,才知道原来他们并不是一家人,原来老人和我们一样也是搭乘。这时才知道邀请我们上车的居然是司机的儿子,也就是那位小男孩,今年刚上四年级;是他看见我们从三圣堂出来后,非让他爸爸开车送周老师下山的,我们上了车他反倒一言不发了。司机是附近居民,孩子经常和他来此处游玩;因为对此处极为熟悉,所以很快轻车熟路地把我们送到自己的车前,齐老师正在车里追剧。这比我们自己走下来,足足节省了近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回到泰城时大约七点左右,时间正好。</p><p class="ql-block"> 事后,越想越觉得有意思,这小男孩实在是意外之喜!因为当时在三圣堂闲逛时,并未注意到有这个小孩,只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为何与周老师这么有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