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谁还不是来人间走个过场,不管你背着什么行囊,都要经历一样的寒来暑往,酸甜苦辣也都要品尝……”。</p><p class="ql-block"> 哼着王超然的《来人间走个过场》,漫步在扬州店铺林林总总的东关街,的确有一种怡然自得的享受,眼前晃动的是琳琅满目的特产、小吃,耳边飘动的是软软的细腻中又带有亲切的扬州普通话。现代的、旧时的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街道的两旁,时不时地会令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尽管时节已入隆冬,但街市的繁华丝毫没有降温。我不清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三月的扬州,与人挤人的喧嚣热闹相比,我个人觉得隆冬的扬州可能显得更为肃然、清晰、真切。</p> <p class="ql-block"> 个园的情形就是一个最佳的佐证,门口人不多,醒目的照壁老远就闯入了人的视线。与常见的孤孤单单四方四正的样式不同,个园门口的照壁呈八字雁翘式,它端坐在醒目的汉白玉底座上,正中有个大大的“福”字,“福”字四边由回字纹框着,正面的四角还雕有蝙蝠和灵芝祥云,檐头雕有寿桃和蝙蝠口衔铜钱的图案,给人一种“福”拥人家、“寿”落宅邸、“禄”临门庭的态势,华贵里透露着典雅,肃然中饱含着期许,主人心里的那点秘密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清嘉道年间盐商黄至筠的家。</p> <p class="ql-block"> 黄家不是当地的望族,但却是一方的首富。据说曾经的扬州人瞧不起经商的,起初黄至筠在扬州并不怎么受人关注。也正为此,我猜想聚焦扬州人的目光、令周围人瞩目自己或许曾经是黄至筠的一个心结。解铃是需要系铃人努力付出的,要想令周围的人对自己刮目相看,唯有捧出能够吸人眼球的东西。以那个年代人的审美世界观看,建造出别样的园林宅邸就是首选,黄至筠自然也不列外。</p><p class="ql-block"> 我的这一猜想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现实版呈现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黄宅房屋很多,两百多间横平竖直按井字型分布在“福、禄、寿、喜、财”五个区域里,每个区域分前后三进,区域与区域之间由南宽北窄的火巷隔开。五个区域的功用各自不同,平时启用中间“福”门,收发盐课则开“财”门,家有寿事开“寿”门,遇有喜事开“喜”门,加官进爵宴请官绅则开“禄”门。受战乱灾害冲击,目前保留完整的只有“福”、“禄”、“寿”三个区域的院落,“福”路居中,“寿”路在西,“禄”路坐东。这样的布局,既体现出了“仕”的优先地位,同时又透露出了主人对“福”、“寿”的追求,满满的超人一等的雍容华贵生活理念。</p> <p class="ql-block"> 除了别具一格的院落布局外,院内房屋的建造设计和屋内桌椅的制作也很显个性。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叫“清美堂”,堂外天井的设计很巧妙,四周的屋檐向内披下来,引导雨水全部流入天井里,若雨天步入,定会欣赏到一幅“四水归堂”水墨画。堂内建筑呈抬梁式构架,明堂后歩架置屏门,两边次间以木雕落地花罩间隔,梁的两端下口带园势,桁端垫木雕有云纹如意图案。堂内两根柱子上有两副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好似在告知前来的客人,其家风或其成功的秘诀全来自于“耕读”和“勤俭”。“汉学堂”是主人举行重要礼仪的场所,屋外天井檐上的瓦头、滴水和前厅的门窗格扇,雕有倒挂的蝙蝠图案,寓意“福到”。屋内通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构架,也称“柏木厅”。厅内依照传统模式布置,桌、椅、案、几所有家具的纹饰均呈现的是竹叶。厅内抱柱上也有一幅楹联:“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彰显出了主人的汉学造诣。“清颂堂”是主人家议事祭祀的场所,庭院三面置回廊,廊壁上开龟背锦水磨砖大漏窗,透过漏窗能看到东面套房前小天井里的几杆疏竹和西面套房前小天井中的几枝腊梅。堂内建筑所用木料全是极为考究的杉木,檐桁粗实,一根横三间,大气而又壮观;家具八仙纹饰古朴精致,抱柱上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有读书。房屋檐头的瓦当、滴水雕的是寿桃,门窗格扇上雕的是仙鹤,主人家追求“长寿”的那点小心思一览无遗。“清颂堂”是个庭院里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能在此读书、行善、长寿,成为扬州城内的唯一,也充分展露了主人“不让他人出其左”的心理。“楠木厅”是黄家的餐厅,从房梁、柱子到围板、桌椅、条案,全由清一色的楠木制作而成,即使饭桌下面的脚踏之处,也雕饰着起伏的云朵。飘香的楠木配上起伏的云朵,再加上美味佳肴的点缀,说其是神仙般的生活一点也不过分,估摸这样的奢华古往今来在扬州也是独一份了。</p> <p class="ql-block"> 连接厅堂和花园的通道,黄家称之为火巷,主要是供人们通行,同时还有着防火防盗的作用。巷子长约50米,南宽北窄,呈梯形状,有人说它像船,寓意一帆风顺;有人说它像棺材,意喻升官发财;还有人说从南往北走,越走越窄有聚财之意;也有人说从北往南走越走越宽是发财的象征。一个形状,多角度看,意喻自然有多种多样,主人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估计不会是世人想的那样直白。不过,站在巷子的南端北望,渐行渐窄的空间,的确可以给人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朦胧意境。</p> <p class="ql-block"> 穿过火巷,就是黄家的后花园。花园集楼、亭、阁、山、水、树、竹和各种各样的叫不上名字的花卉为一体,高低错落有致,疏密点缀有方。抱山楼是园内最高大的建筑,位于园子的中心,楼前一字形长廊环绕夏山和秋山,形如臂膀拥抱两山于胸前,典雅之中又彰显着雄浑。宜雨轩四面有窗,四面有环廊,置身其中,还真有点“人在亭中坐,景从四面来”之感。住秋阁坐东朝西,南、北、西都有窗户,室内宽敞明亮,站在窗前,院内美景尽收眼底。清漪亭是个六角小亭,亭前有水池,池中有许多奇形怪异的小假山,四周种植着花卉树木,环境十分优雅。站在亭中俯视下方的水池,姑且不说有一种高纬度视天下苍生社稷之情形,单说那种审视人间百态,思量人生所求的感触就已是满满的了。</p> <p class="ql-block"> 说园子的主人在不断地思量人生,应该说是有据可查的,旁边的四季假山就是最有力的佐证。春山的边上种植着石绿斑竹笋,透露着“雨后春笋”的韵味;夏山以太湖石叠磊而成,它充分利用了太湖石的凸凹不平和透、漏、皱特性,给园子增添了许多风情万种的情愫;秋山由黄山石堆砌而成,山势较高,夕阳斜照下一片金黄。山上植有枫树,夏绿秋红,生机勃勃;冬山由白色的石英石垒砌而成,给人以积雪未化之感。倘若主人每天都能来到园子中漫步,在任意一处驻足,我想他都会产生无限感慨的,其所见所想会有哪些呢?他的瞳孔会长时间停留在哪些景致上呢?长此以往,他会有视觉疲劳吗?</p><p class="ql-block"> 视觉疲劳肯定会有的,这本就是一种生活常态,姑且不说生活中人长处一种态势时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常态化瞬间走过“春夏秋冬”又怎能没有恍惚的疲劳呢?</p><p class="ql-block"> 园子中种植最多的植物就是竹子,粗的、细的、高的、矮的,品种繁多,随处可见。主人为什么要选种如此多的竹子呢?是为了缓解园中度步时的视觉疲劳?还是个人的钟爱?或许还有着什么样的心理期许吧,站在园子的北门口,我百思不得其解。</p> <p class="ql-block"> 在个园里观瞻了几个小时,肚子着实有点闹情绪了。见路旁有一推车卖桂花糕的小贩,忙过去问价。花八元买了一块吃过后,感觉味道不错,就又买了一块。就在我边吃边夸赞小贩做桂花糕的手艺好,应该卖十元钱一块时,小贩谦恭地应承道:“小本生意,不敢贪多,足够了!足够了!。</p><p class="ql-block"> 听到小贩的话音,我一下子把“足”和“竹”联想到了一起。“足”的谐音不就是“竹”吗?一个人能在扬州城建造多个“之最”的大宅院,做到了春夏秋冬肆意过,福禄寿喜财全拥有,还有啥不知足呢?杭州灵隐寺中有副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副楹联的意境,黄至筠自然是了然于胸的。“竹”字去半为“个”,个园的名字也即呼之欲出了。想到此,我仿佛看见了黄至筠站在抱山楼上,手捋胡须,自慰自叹曰:“足矣!足矣!”。</p><p class="ql-block"> 弄明白了“足”与“竹”的关系,也就想通了火巷长长的南宽北窄形状的寓意和抱山楼为何抱的是春山和夏山的缘由了。人世间的灵魂最缺失的大多是安全感,深藏与人心底的安全理念就是把获得的财物放在自己的脚旁边才最为放心,“福、禄、寿、喜、财”紧挨着火巷,火巷又呈一个上窄下宽之形,谁又能说火巷不是一个“足”字呢?春山五行属木,夏山五行属火,木生火,意为旺。拥抱着旺宅、旺人、旺官、旺寿、旺福的期许,把自己一生的所获放在脚边,垂暮之年,谁又能不懂得知足呢?</p><p class="ql-block"> 心满意足者,自然是不会将“足”挂于嘴边示人的。当然,这也难不倒饱读儒家经典的黄至筠。他将各种竹子种于自家的园子中,以“竹”代“足”,用竹叶之影为园子命名,既雅致又不露心迹,的确也称得上是绝妙了。</p><p class="ql-block"> 繁华过后一缕烟,岂如池边一尾竹。或许黄至筠在其有生之年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不然,他又怎么会欣然挥笔将园名定为成“个园”呢?</p><p class="ql-block"> 个园,的确是一个值得人们游览并回味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举杯敬那些过往,谁还不是来人间走个过场,不管你背着什么行囊,都要经历一样的寒来暑往……”</p><p class="ql-block"> 我也为自己另辟新径解开了个园的名称之谜而甚感知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