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雅随心的美篇

淡雅随心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间有信 为你而来</b></p> <p class="ql-block">  破晓的晨光,悄无声息的渗透每一个角落,早春的凉风,坠落进我的发丝,有一种魅力在大地上悄然绽放。寒冬,无情地剥去一切浮华与伪装,在冰霜与荒芜中,让生命直面最本真的脆弱与坚韧,接受严苛的试炼。在这漫长而肃杀的季节里,让万物蛰伏,每一丝生机都被紧紧包裹,像是被一只大手禁锢,陷入无尽的黑暗。种子深埋于冻土之下,与阴冷、黑暗、孤寂相伴,可它从未放弃对光明的渴望,那是生命在绝境中坚守的力量。经历寒冬、挫折、低谷、创伤、痛苦与迷茫,雕琢出生命的深度与韧性。</p><p class="ql-block">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的气息,让压抑许久的生命,纷纷挣脱束缚,绽放出惊人的力量。嫩绿的新芽顶开头顶的厚重泥土,怯生生却又无比坚定地迎向光。那是困境后的破茧重生,是努力后的柳暗花明,是在黑暗中坚守信念迎来的曙光。正是寒冬的磨砺,让春天的绽放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让生命在历经沧桑后,依然能以最美的姿态,拥抱这份希翼与期待。人间有信,冬去春来,季节轮回,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愿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  欢迎大家如约而至,参加265期舒心读书会。今天我们阅读余秋雨的《那一家》。</p><p class="ql-block"> 那一家“曹家",一提到曹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曹操,一想到曹操,我们眼前立刻浮现出他杀伐果断,开疆拓土的形象和他的那些诗句:东临竭石,以观沧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直抒胸臆的诗句,顿时让人意气奋发,精神豪迈。写天可以取其一角,但必先感受满天的气象,画地可以选其一隅,但必先四顾大地的苍茫,我们反过来看曹操,从他身上了解曹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么一个空前绝后的曹家,为什么只能形成于乱世而不是盛世呢? </span></p><p class="ql-block">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最多的人物,褒贬不一。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我们也无法以任何一个角度去评判曹操,那就让我们带着好奇心走进曹操的生活,从他一步步迈向的方向,从他的战马驰骋的土地上去体验他的天地人生。</p> <p class="ql-block">  曹操(155一220),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满,沛国谯(qiao)郡人。出生在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其父曹嵩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就因这个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异常活跃。</p><p class="ql-block"> 公元174年,曹操刚20岁,被举为孝廉,曹操之所以被举荐为孝廉,与他爷爷曹腾有直接的关系。不久之后,便受司马懿的父亲司马房推荐,担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副县级公安局长的职位),这是曹操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期间,曹操申明禁令,严肃法纪,制造了五色大棒并悬于衙门左右,宣布“有犯禁者“,皆棒杀之"。他严格执法,甚至棒杀了汉灵帝宠幸的宦官蹇(jian)硕的叔父蹇图。这一事件,使得京师无人敢犯禁,但也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最终被外调为顿丘县令,远离洛阳,公元178年,曹操23岁。之后,曹操因堂妹夫濦(yin)强侯宋奇犯罪(宋奇是宋皇后的亲族成员),被宦官诛杀,导致曹操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这一事件对曹操的政治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牵连曹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宦官集团与曹操政治立场不同,宦官集团为了打击外戚势力,对与外戚有关联的人进行打击和迫害,曹操作为外戚自然也受到牵连。曹操并没有消沉,而是选择回到家乡谯县闲居。</p> <p class="ql-block">  公元180年,光合三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任朝廷顾问散官(相当于政府参事)。此前在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大将军窦武(窦太后父亲)、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中常侍曹节和王甫,不料计划败露反为宦官所杀。曹操虽然出生宦官之家,但对宦官擅权一直心怀不满,所以这时候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汉灵帝没有采纳(窦太后为汉灵帝养母)。尔后,曹操多次上书进谏,虽偶有成效,但东汉朝政日益腐败,曹操知道无法匡政,便不再进言。</p> <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集团内部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导致政治黑暗,赋税和徭役负担加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农民生活困苦。张角利用这一社会背景,创立太平道并秘密组织信徒,最终在公元184年发动了黄巾起义,率领受压迫的农民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旗帜",对东汉政府造成沉重打击。</p><p class="ql-block"> 曹操被拜为骑都尉(中央军队的官职,大概相当于大校军衔),受命与左中郎黄甫嵩等人进攻颍川的黄巾军,斩其数万,因平乱有功调任济南国相。任内,曹操大力整饬,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之后曹操被朝廷还为东郡太守(今河南濮阳),拜议郎,(东汉朝廷的腐朽黑暗,一步步变得越来越严重,买官制度也出现,曹操对朝廷彻底失去信心,不愿再迎合权贵,他有更远大的抱负)曹操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隐居了。</p> <p class="ql-block">  公元188年,汉灵帝组织西园军,曹操被起用为典军校尉。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驾崩,太子刘辩登位为汉少帝,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何太后兄长)想趁宦官失势之机诛灭阉党,但何太后没有支持(因为何太后是依靠宦官张让、赵忠等人的帮助登位‌的)。何进、袁绍便召时任并州刺史的董卓进京,胁迫太后同意。何进被宦官所杀,同年九月,董卓逼走袁绍执掌朝政。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京城混乱,为稳定局面,董卓想拉拢曹操,上表奏请曹操为骁(xiao)骑校尉,曹操怕惹祸上身没接受,随后便更名改姓逃出洛阳。曹操逃到陈皋(hao)投奔故人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其儿子招待了曹操。曹操听见有磨刀之声,以为其要抓自己献给官府,于是杀了吕伯奢全家五个儿子及全部的宾客,事后发现自己是误杀,于是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来安慰自己。</p> <p class="ql-block">  董卓挟持天子让曹操看到时机,公元189年12月,曹操回到陈留郡,散尽家财,招募士兵准备起兵讨伐董卓。为什么曹操选择在陈留起兵,而不是他的家乡谯县呢?</p><p class="ql-block"> 因为随着黄巾起义,东汉王朝更加乱象丛生,曹嵩也因此下台,为了家族安稳便回故乡谯县,不能给予曹操支助。这时,年轻的曹操已积累了自己的实力,心怀匡扶汉室的志向,渴望以己之力改变时局。早在董卓进京之前,曹操已展现自己的才能与抱负,积累了一批盟友和支持者,其中重要的就是陈留太守张邈与曹操关系密切,而且当时张邈在东汉政坛中的声望极高,张邈是名士群“八厨"之一,就是八个能够以财救人的人。张邈家里有钱,其次是他愿意出钱帮助别人,还有曹操可以通过张邈得到朝廷的认可而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所以经过深思熟虑,曹操选择在陈留起兵讨伐董卓。</p> <p class="ql-block">  曹操在陈留募集五千义兵,这支队伍不仅由当地百姓和兵员组成,更有来自其家族,如夏侯淳、夏侯渊的忠诚支持者,能迅速集结五千人,还得益于当地一个叫卫兹的人,卫兹是一位高尚的士人,他对曹操的人格和才华深信不疑,主动将自己全部家产献给曹操,用于筹集军资,卫兹最后在与董卓的交锋中不幸战死。</p><p class="ql-block"> 曹操在陈留起兵过程,不仅体现了他的军事权谋,也展现了他在乱世中的智慧、勇气和耐心,一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最终在各方势力中脱颖而出,后来不断有家族成员和故乡人继续响应他的号召加入义军。这不仅因为他的个人魅力和雄才伟略,更因为那个动荡的时代需要一个能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的领袖。</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0年正月,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太守王匡,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西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等地方势力举兵反董,群雄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则是行使奋武将军之职。曹操跟随诸将驻扎酸枣,当时天下豪杰英雄都以袁绍马首是瞻,只有鲍信认为曹操是拔乱反正的雄才。在十八路诸候的征讨下董卓焚烧洛阳,使一座宫殿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宫寝成土,锦绣成灰。他挟持汉献帝与百官迁都长安,袁绍等各军将领都畏惧董卓势力而按兵不动,谁也不敢先发兵攻击,唯有曹操单独引兵西行,打算夺取成皋。在抵达荥(xing)阳汴水虎牢关时和董卓部徐荣相遇,曹操大败,士兵死伤众多,曹操被流矢射中,所骑战马也受伤倒下,幸而曹洪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曹操,曹操才趁乱逃走,曹洪被杀死。曹操士兵多死在荥阳之战中,他知道必须整顿兵力才能在动荡的时代中生存和发展,于是前往经济相对发达的扬州募兵。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固昕给予曹操四千余人,行军途中遭士兵的反叛,曹操杀出重围,没反的仅剩五百余人。曹操后来又集结残部共一千余人投奔袁绍,前来河内驻守。然后不久,酸枣大营粮草告尽,各军星拔营散,同时内斗又起,刘岱和桥瑁交恶,桥瑁被杀,袁绍和韩馥又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想拉拢曹操,曹操拒绝,联军无暇顾及董卓之事,于是反盟联盟解散。公元191年,袁绍迫使冀州牧韩馥让出了地盘。曹操听从鲍信的建议,避开袁绍新占的冀州,前往兖州发展。</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2年春,此时东郡太守是刚上任不久刘岱的亲信王肱,曹操驻军顿丘(顿丘位于东郡的西北边界,距离较近)。黑山贼于毒等趁机攻击东武阳,曹操率军直向于毒的本营西山,于毒得到消息,解除对东武阳的进攻。曹操乘胜北向进抵内黄,大破眭固及南匈奴单于於夫罗等(皆为于毒同党),东郡遂告安定,后由袁绍表奏为东郡太守。</p><p class="ql-block"> 公元192年4月,青州百万黄巾大军入侵兖州,兖州刺史刘岱没听鲍信建议(固壁清野的策略)被杀,举州惊恐。曹操意识到这是一个提升自己地位与声望的机会,于是部署谋士陈宫前往昌邑与刘岱的辅佐鲍信及地方势力陈留太守张邈商议迎曹操为兖州牧,鲍信对曹操的才能深有了解,心中亦有此想法,因为地方豪强也需要一个强的武装来保护当地,他们已看到了曹操的能力。于是曹操顺利成为兖州牧,掌握了该地区的军政大权。成为兖州牧后,曹操明白自己地位不稳,若不尽快驱逐黄巾军,自己统治岌岌可危,便开始筹划战斗。初次出征便遭挫折,他与鲍信带少量军队潜入敌营附近察看,被发现战斗失利,损失惨重,鲍信战死。面对士兵的恐慌,曹操亲自鼓舞士气,承诺只要努力作战,就能获得丰厚的报酬,曹操亲自昼夜巡逻观察敌情,士兵们逐渐恢复了士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曹操决定采取更为积极的战术,首先他亲自探查敌情,寻找黄巾军的薄弱环节,利用黄巾军骄傲轻敌的心理,亲自率领小股骑军挑衅引诱敌人追击,消耗敌军的体力。其次他让部队在东平国境内固守各县城池,避免与黄巾军正面交锋,黄巾军没有辎重补给,只能靠分散兵力在乡间掠夺粮食,这使得他们士气低落,也无衣物御寒,曹操每天观察黄巾军动向,在黄巾军坚持不下去撤退时,曹操在寿张城外设下埋伏,使其损失惨重,纷纷投降。三十万黄巾军被曹操收降,曹操选出三万精锐部队为“青州兵”,其余则安排进行屯田,不仅解决生计问题,也为地方安定做出了贡献。更重要的一点是,曹操不以消灭敌人为目的,而是以宽容的态度赢得民心,稳固了自己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黄巾军的失败不仅是曹操崛起的开始,也是他征战四方,统一北方的重要一步。自此,他有了稳固的地盘、兵力和资源,曹操的崛起不仅是一个人的成功,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迎向那动荡时代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  公元189年,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他因残酷手段和暴力统治,虽权势滔天,但最终失去民心和内部矛盾,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设离间计,挑拨吕布杀死董卓,结束董卓的统治。李傕(jue)在吕布刺杀董卓后,成为西凉军的头号首领。李傕、郭汜、张济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联合行动,结盟攻进长安,控制东汉王朝的权力中心,在击败吕布、王允后,控制了司隶地区和凉州东部,挟持了汉献帝,把持朝政达四年。李傕和郭汜为争权夺利内斗不断,公元195年7月,汉献帝逃出长安进安邑,在经历波折后重返洛阳。</p><p class="ql-block"> 公元196年,曹操听从谋士荀彧(yu)、毛玠(jie)的建议,前往洛阳迎接汉献帝,因洛阳被董卓焚烧破败不堪,汉室于8月庚午日迁都颍川郡许昌县。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曹操被任命为司空行车骑将军,封武平侯,仍领兖州牧,录尚书,开始掌控汉朝廷军政大权。</p><p class="ql-block"> 曹操,又是怎样实现挟天子而令诸侯的?</p><p class="ql-block"> 在公元190年,董卓作乱十八路诸侯都在观望,不敢上前,只有曹操率自己军队作战,即使全军覆没,也没放弃。曹操把自己表现的心怀天下,为国为民,这让一批志同道合,有政治理想的谋士及朝中官员都与他站在了一起,这又吸引天下很多士族加入,名义上为国家效力,实际上让曹操在朝中有一批谋士可用,易于掌控朝廷。曹操把自己的心腹放在朝中为皇帝所用,处理政事,自己在外征战,通过文官与兵权挟制了天子,自己很少与皇帝见面,既减少与天子的矛盾,也避免了被刺杀的风险(董卓就是被刺杀的)。曹操名义上服从天子,尽管天下指责他,他仍旧把自己写成爱国忠士。曹操早年确实是这样的,但随着地位的提升,野心越来越大,他说自己想做周文王,意思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挟天子不一定能成功,但曹操有他独特的驾驭手段,曹操清楚必须是实力最强大的诸侯才能让其他势力服从,还要有高超的政治能力、灵活多变的政治技巧、正确的旗帜、要想改变现有政治秩序的行为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逆天下之行不可能成功。所以,曹操借天子的名义来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2年,曹操成立青州军后,一下增加三十万人,一方面需解决粮食物资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了再扩大自己的地盘,曹操决定攻打邻近的徐州,来壮大自己。那曹操为什么选择徐州呢?</p><p class="ql-block"> 曹操父亲曹嵩在从琅琊郡前往兖州的途中,经过徐州时被陶谦部将张闿杀害,财物被劫。曹操认为这是陶谦的责任,“杀父之仇”成为他攻打徐州最直接的借口。</p><p class="ql-block"> 徐州地处中原东部,地势平坦、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攻打徐州可以获取更多的人口、土地和资源,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为实现统一北方的目标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曹操与袁绍结盟,袁绍在冀州、青州等地的势力稳固,暂时没有对曹操构成威胁。而袁术在与曹操的对抗中受挫后势力有所削弱,曹操面临的外部压力相对较小,有机会和精力对徐州发动进攻。同时,陶谦曾与公孙瓒、袁术等结盟,与曹操所在的袁绍阵营相对立,曹操攻打徐州也有打击敌方联盟的战略意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陶谦治理下的徐州内部矛盾重重,凝聚力不足。且陶谦年老体弱,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进取心有所减退,曹操认为此时是攻打徐州的有利时机,有较大的胜算。</span></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4年,曹操举兵攻打徐州陶谦,张邈和陈宫,趁机迎吕布入兖州,兖州各地势力也纷纷反了曹。忠于曹操的城邑只剩鄄(juan)城、范县,东阿县三座。曹操听说后又返回与吕布战于濮阳,两军相持百余日,“因蝗虫起,百姓大饿”,两方都没粮食了,山穷水尽,这时看谁先弄到粮食,谁就是此战得胜者。曹操向袁绍求粮,袁绍要求以曹操的家人作为人质,曹操虽然答应了,却没有行动。此时,颍川阳翟的枣祗(zhi),是曹操在陈留征兵时跟了曹,曹操让他当了东阿令,此人擅长种田,发明屯田制,积谷屯粮,因此枣祗将手中余粮给了曹操,只够三天的粮食,混些其它东西给军队吃。而吕布那时因当地大族也怕吕布是另一个曹操,不是全力支援,所以在此对峙中,吕布败。吕布落败后带张邈、陈宫投奔徐州的刘备。乱世之中,得失无常,前番得兖州是因为刘岱攻打黄巾军战死兖州无主,陈宫联合鲍信迎曹操接任,此番也是留守东郡的陈宫,趁曹操二伐徐州,鼓动兖州全境皆反曹操。</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陈宫、张邈要这么做呢?</p><p class="ql-block"> 是陈宫的“自疑”,他怀疑的是前番迎曹操入兖州是个错误。产生这个疑虑的原因是为什么呢?要从东汉统治的政治伦理去理解。当时统治秩序的基础是朝廷任命的州牧刺史与地方太守国相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共治的局面,而曹操依赖宗族亲信有一套自己的官僚系统,并且更多的是靠军事化体系立身,对地方的豪族、士人依赖程度比较低。自曹操上位后,重用颍川名士荀彧,而立下迎立大功的陈宫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也就是在兖州曹操破坏了传统的多方共治的秩序基础。不仅如此,曹操还穷兵黩武,频繁的对外征战,无法保境安民,反而过重的征用钱粮兵丁,搞得怨声载道,诛杀兖州名士张让,以及第一次讨伐徐州的残暴屠戮,性格刚烈的陈宫,更是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所以才会反叛曹操。他的这种背叛,并不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是忠于自己的理想,维护传统的多方共治秩序,才背叛曹操的。</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说张邈,曾有这样一件事,曹操第一次讨伐徐州时,担心自己兵败对家人说:“我若回不来,就去投靠张孟卓”。后来,曹操凯旋后,两人甚至对面而泣,可见张邈与曹操有着托妻献子的交情,那他怎么也背叛了呢?原因在袁绍,曹操此时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势力,而是依附于袁绍,更接近于主从关系。袁绍在冀州被公孙赞托住,不得不用曹操经营兖州,作为自己抵御袁术势力的屏障,否则不可能任其做大。张邈对袁绍的骄狂以及妄图另立天子的行为,一向看不惯,甚至当面斥责袁绍,袁绍因此怀恨在心,几次想让曹操杀了张邈,而被曹操拒绝了。这次陈宫带着吕布游说张邈,最终因为袁曹的这种主从关系,担忧最终被曹操杀害,所以陈宫的背叛,则出于对朝廷的忠诚。 </p> <p class="ql-block">  在曹操打败吕布夺回兖州的战役中,曹操以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冷静的分析局势,制定战略。曹操深知吕布虽勇猛,但缺乏谋略和长远的规划,在与吕布的多次战斗中,曹军展现了顽强的战斗力和出色的战术配合,曹操的善于利用地形和情报巧妙布置兵力,多次挫败吕布的进攻,狭路相逢勇者胜,他以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及军事智慧最终成功抢回兖州,为后续发展和争霸天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曹操的军事生涯波澜壮阔</span> ,庞大而丰富,我们暂且先看其一隅。曹操一度几乎要统一天下秩序,重建山河规范,他战胜所有的对手,取得一次次的成功,却没有战胜自己的寿数和天命,在取得最后胜利前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 曹操一生征战在硝烟与呐喊中,每一场战役都是他智慧与勇气的试炼,他理性现实、有担当、干脆而不瞻前顾后、冷静、狡狭、快意恩仇,这些都成为了他身上的光环,他的谋略与胆识让天下侧目。在那个乱世,他不仅用武力征服天下,更以笔墨书写情怀。从沙场上的纵横捭阖,到诗文中的慷慨激昂,曹操的文学成就同样震撼人心 。在金戈铁马的间隙,那些激昂的战歌与深沉的思索,化作了流传千古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曹操以一首《观苍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他用充分的文学自觉表达了自己从容大气的生命格局,传达出一个深陷乱世权谋而心在浩阔时空的强大生命,强大到没有一个不够强大的生命能够模仿,他以大海的雄伟和吞吐日月表达出胸怀天下的豪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p><p class="ql-block">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以亲身的体验揭示出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充满智慧的哲理之光,自信简单的铿锵有力。</p><p class="ql-block"> 对酒当歌对,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曹操“忧”时光易逝,贤才难求,心怀天下,渴望统一天下,建立宏图伟业的豪情壮志,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伟大抱负和海纳百川的气象。</p><p class="ql-block"> 曹操一心想成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若,却不太辛苦的成为了文化巨人。他以乱世中的成功与失败,光辉与阴影交辉成一幅生动的文学画卷,承载着他的天地生命、万丈豪气,他的生命观、价值观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思考,在纷繁复杂世界中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还有曹操的两个优秀的儿子,曹丕和曹植。</p><p class="ql-block"> 曹丕,这位万人追捧的魏太子,内心也是清醒而悲凉的。他深切地感悟到,人世险峻,人生无常。他说:“想想自己,素质仅如犬羊,外表却如虎豹,四周没有星星,却被蒙上虚假的日月之光,一举一动都成了万人观瞻对象”。他用一种自嘲与反思表达出自己身处乱世的无奈与忧虑。曹丕的诗词《燕歌行》借女子思念远方的丈夫,在秋夜中感怀时光流逝,烘托出生命在等待与思念中消逝的无奈,传递出对生命有限的喟叹。他在作品《典论》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将文学创作视为生命不朽的重要途径,反映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也是他文学生命价值的实践。</p><p class="ql-block"> 曹植早年跟父亲曹操南征北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性格任性而行,不善政治,官场失意,但在文学上取得卓越的成效,尤其在诗词歌赋领域。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他的诗前期透露出贵公子的豪迈,高雅而空泛,后期笔下出现对纯美的幻觉,对人生的怀疑和绝望,构筑了一个美丽的精神别苑,使诗境大有推进。</p><p class="ql-block"> 曹操父子创建了“建安文学”,不同于汉朝前期奢靡铺陈的空洞渲染,它慷慨悲凉、雄建深沉、质朴刚健,直抒胸臆,占去了当时华夏的一大半文化,真可谓“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曹家”。</p><p class="ql-block"> 曹家所处的乱世,正如唐代和汉代两座高爽之地间的丛林地带,从林中有大量丘壑、沼泽、烟瘴、虎啸、狼嚎,让人心生畏怯。然而,对于勇敢的行路者来说,这反而是最想深入的地方。不仅仅是为了穿越它而抵达另一个高爽之地,它本身就蕴藏着无限美丽。文化在乱世中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它不再纯净,而总是以黑暗为背景,以邪恶为邻居,以不安为表情。大多正邪相生、黑白相间,甚至像波德莱尔所说的是“恶之花"。</p> <p class="ql-block">  寒冬已过,必有温暖。万物随春到,美好皆可期。敞开我们的心扉,去迎接一场花开的幸福,拥抱一场春风的温暖,奔赴值得奔赴的人和事,用一场岁月来接受人间的温柔。希望每一朵花开,为你而开,希望每一场繁华,为你朝阳。万物向阳,人生向暖,愿每个平凡的日子里都有细微的小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