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b> 顾炎武</b>,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出生于1613年,逝世于1682年,是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顾炎武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他的学术成就包括《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顾炎武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他在经学、音韵、史地、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考据派史学”的创始人,他在学术研究上尤重国计民生,强调学问要“经世济用”,切于实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写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b> 《廉耻》</b>是顾炎武的一篇散文,其写作背景是在国破家亡之际,顾炎武亲见读书人平日只知空谈心性,一旦大难来临,少数人虽能殉死以报君王,但对大局却毫无裨补;而大部分则变节投降,令人不齿。遂揭橥“耻”作为修身之大节,提出“行己有耻”的古训,强调个人、国家的祸败乱亡,皆由“无耻”导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朗读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学习总结:</b></p><p class="ql-block"> 学习《廉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理解顾炎武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视。他通过这篇文章强调了廉耻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基础。同时,顾炎武的学术精神和对学问的严谨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主张学问要“经世济用”,强调学问的实用性和对社会的贡献,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原则,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