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生活里讲茶的起源指的是饮茶方式的起源,茶文化史料中,众多古代文献都将饮茶方式的起点指向了中国的荆巴地区,即湖北与四川东部的交界地区,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最早的饮茶事件就出现在四川。 </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公元前316年,秦人败蜀军于葭萌关,古蜀国灭亡,不久巴国亦为秦军所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巴蜀地区的饮茶习俗方始得以向外传播。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总结道:“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 《凡将篇》为西汉司马相如所著,文中有对十几味中药的录入:“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其中的荈诧就是茶。 </p><p class="ql-block">郝懿行所讲的《僮约》是汉代一篇于茶文化史、民俗史都非常重要的文献,它是四川资阳人王褒在公元前 59 年也就是西汉宣帝神爵三年时写就的一篇契约体文字,契约内容是有关仆人在主家中的待遇及其所应承担的各种活计的阐述。从民俗角度来讲,《僮约》让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前西汉百姓的生活面貌,它是研究汉代四川社会情况的重要史料。契约中所列出的奴仆劳作活动细节涵盖了社会经济经济的多个方面,侧写了其时工、农、商业的面貌及发达程度,《僮约》俨然就是一幅汉代地主庄园经济中奴仆们从事各种劳作细节的风俗画卷。</p><p class="ql-block">从茶文化史角度来讲,《僮约》清晰记载了茶在其时四川的使用情况,茶在那时已经成为商品并有了专门的交易市场,史料价值极高。王褒,字子渊,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与辞赋大家扬雄(字子云)并称“渊云”,汉宣帝时授谏议大夫。王褒以赋扬名海内,他的《圣主得贤臣颂》受到汉宣帝赞赏,《洞箫赋》为咏物小赋的代表,后世评价亦高。明代状元杨慎曾作《王子渊祠》一诗,对王褒的文采大加赞赏:“伟晔灵芝发秀翘,子渊擒藻谈天朝。汉皇不赏贤臣颂,只教宫人咏洞萧。” </p><p class="ql-block">不同于史书之严正,《僮约》的写作风格为亦庄亦谐地戏谑文风,这种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是历代史书中所不见的。六百余字的文章表面上看是主、仆之间的契约规定,实则是一幅幽默诙谐的生活画卷,在王褒的戏谑言语中,我们亦读到了非常重要的茶文化资料: “蜀郡王子渊以事到湔,止寡妇杨惠舍。惠有夫时奴名便了,子渊倩奴行沽酒,便了拽大杖上夫冢巅曰:“大夫买便了时,但要守家,不要为他人男子沽酒。”子渊大怒,曰:“奴宁欲卖耶?”惠曰:“奴大忤人,人无欲者。”子渊即决买券云云。奴复曰:“欲使,皆上券;不上券,便了不能为也。”子渊曰:“诺。”</p><p class="ql-block">版权声明: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文字及图片,违者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