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数少数之相对与绝对</span></p> <p class="ql-block">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要区分多数与少数、辨别相对多数少数与绝对多数少数。区分多数少数是个现实问题,辨别绝对与相对则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是指导现实工作生活的方法而不是庙堂之上的空洞理论; 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体现了哲学原理也应遵循哲学规则。日常多数情况下多数与少数是相对的,绝对的多数与少数只有少数情况下才会出现。噢! 这样说有点饶囗。</p><p class="ql-block"> 人们区分多数与少数、辨别绝对相对实质上是在鉴别对与错、好与坏,为其行为寻找依据和支撑,为其施政谋局造势助威,为其获利掌权强基固本。多数与少数本来是个简单问题,被人为的搞复杂化了,现实中美国的总统大选和韩国的总统弹核中双方各执一词所谓支持者的多数与少数之乱象就是最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说起多数与少数来,中国人是最有资格的。现今世界人口总数70亿,中国人口总数14亿多,约占五分之一,14亿人与70亿比是少数,但如按国家人口数中国是绝对多数(印度人口数己达14亿还未超越中国人口数)。1亿人在中国是少数但比大多数国家总人口数还多,是绝对的多数。论一个国家的民族数量,中国56个民族也是绝对的多民族数量的国家,论国家历史中国也是绝对的历史最悠久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最有资格说多数少数的中国人在历史上却很少以简单的多数少数议事定论。封建王权时代帝王们虽然重视人心民意、知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规律,但贵为天子一言九鼎的皇帝们只要能够纳言听谏就很开明了。在他们的思维意识中作为上天之子替天行道,天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除了为防止被覆舟丢王权而仁慈爱民外,那有按多数少数论理之事。在王权朝代更替过程中则多以武力论英雄,成者王候败者贼,更不存在民选民意问题。所以说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王权专制社会,多数与少数是个模糊概念,不在议事定论决策的视线范围之内。</p><p class="ql-block"> 清王朝被推翻,几千年的封建王权专制统治结束了,而西方以多数少数议事定论的民主制度也未能实现。先驱孙中山先生也只能遣憾地告诫同仁: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和军阀混战乱局中无耐离世,最终蒋介石又重走了专权统治老路。蒋家王朝灭亡,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遵守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多数与少数的关糸在社会组织运行中才得到充分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以世界民主灯塔自居的美国所倡导的“海选”就能体现多数人的意志、真的民主吗?美西方国家利用控制的舆论话语权宣传自己的民主普世价值观,宣称自己才是以多数选票定乾坤的真民主,其他制度国都是独裁专制或伪民主。盲目崇拜美西方的“民主斗士”也大加美化喧染鼓吹,信息不对称时可以蒙蔽一些不明真象的人们,而在信息化时代却难以掩盖事实真象甚至无以遮丑。</p><p class="ql-block"> 美西方的“海选”和以选票多少论乾坤实质上未必是以多数人的意愿为最终决策。美国民众的参选投票率为60%,也就是说各州的选民中只有60%的人有参与投票的意愿,表面上是多数。首先美西方选举以统计票多少论胜负,所以常出现以微弱多数险胜现象。举例假如某州有选民10000人,参加投票选举的是6000多人,获3001票(50%以上)则算在本州获胜,3001人与6999人比是多数吗?其次以胜选州票数多少定胜负,50个州中26个州(各州计入统计票数不等)以上胜选为最终胜选。从罗列数据看: 选民中的60%、选票中的50℅以上票数、50个州中26个以上州胜选。最终胜选者在3亿多人口总数中是获多数支持吗? 再次美西方的竞选候选人是由党派推选的,是有政党的背景和实力支持; 竞选者要筹集政选积金,背后有大的财团拥护和现金支持的; 竞选可以深入选地演讲拉选票的,是有人为运作甚至贿选之空间。这样的以“多数”选票获胜可信吗?能够体现多数选民的真实意志吗? 恐怕连鬼都不信,但灯塔还以此为骄傲、“民主斗士”们还大加鼓吹。连鬼都骗不了他们自己信吗? 所以,败选者认赌不服输,称胜选者贿选作蔽,不承认选举结果、抗议游行甚至抢占国会、揭秘对方丑闻犯罪证据等闹剧常有发。</p><p class="ql-block"> 多言陈述不是对美西方的选举感兴趣,只是为了说明多数与少数的关系、认识利用和操控多数少数者们的“戏法”,启发作为绝对少数个体的我们增加认知多数少数辨证关糸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中西方意识形态在多数与少数、选票与民主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个体认知也是有差异的。本人在此问题上就曾有过“偏激的谬论”: </p><p class="ql-block"> “美西方没理由不民主!” 自从发现美州新大陆后,先后拥来了许多不同肤色族种的开拓者,先来者抢占地盘、后来者掠夺地盘,一群群先来后到者靠实力为自己开拓地。土著人被灭了,开拓者们弱肉强食打的不可开交,优胜劣态却难分胜负,几股势力相持谁也消灭不了对方。打累了打不动子坐下来谈吧,不同肤色种族的人既无亲情又无友情,各不相让陷入疆局无解。无耐你让半步我让半步、你让一步我让一步,达成协议立字为据,签字画押各执一份共同遵守。你怕我违约我也怕你失信,得建立一套监督机制,确定制度修订完善规则。以人性恶为前题、按票数定论的民主监督陌生人群制度就形成了。为了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舍此再无他法。</p><p class="ql-block"> “西欧宪政是特色”。欧州最早的工业革命崔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与欧州王窒的妥协性形成了王室与资产阶级新政权并存的宪政制。这种形式上保留的封建王权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权之间的互相妥协与监督是殴州特色,他们既没有凭借武力彻底革命、也没有依据选票了断纠纷,而是在保留尊颜前题下的不失绅士风度的互相妥协商议的君子协定。</p><p class="ql-block"> “东方大国为什么要实行西方那一套民主!”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注定了具有革命的不彻底性,而清王朝皇室和深受封建帝王思想影响的实权重臣却没有丝毫的妥协性,恢复帝制闹复辟不断。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蒋家王朝的灭亡,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才彻底结束,而西方资产阶级的工业革命和民主制度已经有三百多年了。中国为何“留恋”封建社会制度而不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呢? </p><p class="ql-block"> 中国周朝的分封诸候制度及后期诸候国、百家争鸣可以说是早期重民意讲“民主”摸索践行。秦始皇结束了群雄战乱,自此先民们祟尚统一、反对战乱; 关键要害在中国历史上每遇战乱,结果是要么闹掰分治要么强雄降众又归统一,没有出现相恃协商和合的机会; 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先仙圣人留下了智慧宏篇,后人有不断充实完善的教科书,有教训弟子之好而无“师夷”之习; 地理位置环境所致,西南高山环侥、东南面海,在航海交通不发达条件下就是天然的保护屏障,除了北方有战事,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王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自成体系,万方来朝的泱泱大国那有师夷习洋之理。正因为此,才有了到清朝末期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才有了弱贫弱积被动来打的百年屈辱史。</p><p class="ql-block"> 洋务派、“革命党”们也曾引进照搬学习西方之洋务与民主皆以失败收局。新中国建立后,伟人“理论联糸实际、实事求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更无生搬硬套他人主义之理。</p> <p class="ql-block">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站在大多数人的一边绝对正确,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方可长久。这里说的“大多数"是一个出发点问题立场问题、屁股坐在那边的问题,我们称之为人民群众性问题。而美西方选票制的多数与少数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深层次的则是利益集团之间的角触竞争决斗,为了获得“多数”选票千奇百怪的招都敢用、丑态百出的行都敢现、吹牛骂街的话都敢说,绝大多数底层选众则是被裹挟利用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认知上的差别。美西方认为他们的选票民主是唯一的真正的民主形式,并以此目光审视否定其他制度模式,这种霸道本身就是不民主,是以少数甚至“一票”否决多数。可能有人认为所说的这些是形而上、庙堂之上的东西,普通百姓凡夫俗子在意的是形而下的器、面对的庙堂之外的柴米油盐世俗之事,费心伤脑想什么多数和少数之绝对与相对有什么用呢?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细细思量: 一个人什么时候能鸲离开多与少的困惑呢 ? 每个人终生不都在为各种各样的多与少思考抗争努力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