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十四:由老照片引发的……

探路者

<p class="ql-block"> 由老照片引发的……</p><p class="ql-block"> 前几日,有发小发至群里的一幅旧照,泛起了我心中的波澜。那是一幢看来已是破旧不堪的建筑,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红楼时的年代,我们街邻的灰楼,完全不是这样,但想起来,距我们的红楼年代,它毕竟又经历了40多年的风雨了……</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样的小灰楼,长春市因日伪时期建设多年,其数量很多,我在八几年的时候曾经住过,其外表是一样的,但有很多的不同点,我住那套房子,文革前是我单位中层干部住的,两居室即可套间儿住,又可分别独立住,厨房面积很大,我家三口人可以把它作为餐厅,还带外走廊,我住着很舒服。长春市这类房子很多,如建设街一带就有不少,有属于铁路系统的,也有属于省政府的。外表看形式差不多一样,但内部的格局、面积相差很多,一般来说,内部各房间的面积都不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无论是上学,还是去粮店买粮,我们都要途经这条小路,就是北一胡同,它是与我们红楼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条路。它的北侧,都是小灰楼,在其中部一个小胡同为界,分为东西两段,灰楼的外貌,有些差异,其东段的灰楼,住有小学同班的张静音、张士明、朱丽芳、吴欣欣、张瑞娟、关丽丽和刘瑞娟等七名佳丽,但这几幢楼,离红楼较远,除了心中有佳丽,但对其它,并没有关注。但对西段的靠近红楼的灰楼,则其不然,可以说,靠近红楼的灰楼中居住的人是我们的街坊。当年,正是这些灰楼的的中年期,里面也孕育着我们的一些同龄人,紧靠红楼的这幢灰楼里,居住着李新家,李新在小学、中学均与我同班,不幸的是他中学毕业参军不久,便牺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他的父亲文革前是南关区房产处处长,后担任过市房地局副局长……他的妹妹李萍与我同届,曾是张宝华市局法医的同事。这几幢楼里还有同届其他班级的同学一一金丽、徐鹏程……</p><p class="ql-block"> 这几幢楼给我第一次很深的印象是:有一位二实验高年级安姓的女生,因父亲故去,她与母亲一起在红楼旁的十字路口,给她父亲烧纸,当时,让我既感到微恐,又对她们有同情之感。</p><p class="ql-block">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有同学等的关系,慢慢的对这几幢楼的人们相熟了起来,记得李新的姥爷长的相当富态,人也总是笑眯眯的,特别是在夏季,配上凉爽的衣着,让人看着象尊弥勒佛……在夏季的晚上,楼里的人们也总是爱坐在路边上乘凉、唠嗑……</p><p class="ql-block"> 老照片给我的震撼是:与红楼年令相仿的建筑,过了我们不在期间的40多年(1970~2005),这房子怎么老就成了这副模样?经原住者指证:靠近红楼的灰楼有院墙,还有其它一些被原住者指出的不同点,无论怎样,它是我心中那些小灰楼之一,静下心来,可以想象,即便是红楼有钢砖、钢瓦支撑,到了2005年,它又能怎样?</p><p class="ql-block"> 时光在我们不经意间流过,当我们看历史的某一瞬间,如2005年这张照片,我们会发出一言难尽的感慨?无论我们的心态怎样,时光在流逝,社会在发展,我最近几年也多次的从此地走过,红楼和这些幢灰色建筑,早已不见踪影。新的建筑,历史性的替代了它们,我只有在感慨之余,为社会的发展而高兴。</p><p class="ql-block"> 经过与老建筑的比较,我觉得我们老了,是该老了,新的建筑可以替代旧的建筑,但在没有人替代我们时,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让我们的心态如常,让我们的岁月在夕阳中发光,活出我们这些经历过老楼的老人们新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