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宁千户营看空中舞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张有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网络、张有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社火舞蹈戏中独树一帜的节目要算高台。据青海省市民俗专家和民间社火老艺人,高台非遗传承人介绍,高台,又称“抬搁”、“高会”,是一种民间社火艺术,因其峻高、玄妙、含蓄、优雅、惊险,表演形式独特、题材广泛,民间素有“空中戏剧”“空中舞蹈”、“空中杂技”等美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于2025年农历正月十三日有幸观看了千户营的高台。高台是一件完美的艺术精品,述说和表演着历史,传奇,现代,寓意深远,祝福着祖国强大,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人民幸福安康,吉祥如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远近闻名的千户营高台可追朔到明代洪武年间。当时,来千户营村的先辈们,从南京移民到青海时,随迁移队伍顺便带来了一台不能遗弃的名叫“魁星”</b>(<b style="font-size:20px;">魁星通常用来象征文运之星与考试第一。在传统文化中,魁星被视为掌管天下文运的大吉星,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圣意义。其形象常被描绘为一个赤发蓝面、立于大龟头上的鬼神,一手捧斗,一手执笔,被称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这象征着考试中的第一名荣耀。具体来说,魁星右手执朱笔,象征着被其点中者将金榜题名;左手持墨斗,寓意才高八斗,共同构成了“魁星点斗”的意象,代表着文运亨通和学子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美好愿景)</b><b style="font-size:22px;">的高台所有道具和制作高台的手艺,而且是那种内地至今仍能见到的直接绑在人身上的高台。祖辈们定居在千户营这块肥沃的人杰地灵地方后,在耕作劳动,耕读传家和丰富文化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在逢年过节,元宵节等节日就将高台技术重新整理利用了起来,逐年不断改进和完善,大胆开始在村里表演高台。后来,在大胆尝试成功的基础上就演变成了由4至8人抬一组整体高台的形式,高台艺术表演人物也开始逐年增加,表演台数也逐渐增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介绍,最初高台基本上都是用木头绑扎起来,底座是一个比较结实的方形木案,中间钻一圆孔,圆孔内竖一立柱,立柱上再绑好造型各异的分枝,分枝叉上分别绑好选定的演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不但要绑结实牢固,关键还要掌握好平衡。整个绑扎过程由专业的木匠师傅来指导亲自操作,不然会由于绑不结实牢固而出现意外,会严重影响表演节目小演员的安全。对所有绑定演员过程检查无误后,再给小演员们穿上各自扮演角色的服装、用彩绸花等装饰好高台的支杆、台案,并采用一系列的道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台令人叫绝的高台就制做完毕,就形成了一件富涵丰富文化色彩的艺术品,叫某某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传说很久以前,每逢祭神之日,民间艺人们便分别扮演成各种神灵,在音乐的伴奏下,从庙里出发,然后走街串巷,游走四方,以此祈福禳邪,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万民安康。热闹的场景吸引了四里八乡的男女老少跟随观看,由于新奇观看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挤,以致行走在人群中的各种“神灵”显示不出应有的威严和显要,围观的群众挤来挤去也看不清楚,于是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将各种“神灵”供奉在木板上,然后将木板高高抬起上街巡游,这样既有了“神灵”的威严,观众也可一目了然,这就是高台的雏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几百年来,千户营高台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魅力闻名河湟一带,家喻户晓。民国时期,千户营高台被青海省政府主席马步芳调到西宁公演。在西宁街头一经亮相,就技压群芳,引起轰动,其它地方调来的高台只好在晚上演出。以后,千户营高台常常得到四里八乡的邀请表演,高台艺人也常去传授高台制作和表演技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时期,有两年未能出演。后将演出体裁改编成《草原英雄小姐妹》、《智取威虎山》、《红灯记》、《英雄儿女》、《沙家浜》等题材,千户营高台不但未受到扼杀,反而得到了肯定。当时村里的高台艺人有贾宝玉、马世元、范明有、张丙恒、丁玉明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千户营高台已由最初的2台变成了 20台,每台上面的人物也由原来的2至3人,发展到最多可达5人,一些现代艺术形式也被应用到高台中,受到省市县镇村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扶持,得到了省市县相关民俗和文化专家的关注和肯定,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文化艺术,积极向上级县市省国家申报,后来被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全村2400多人中有高台手艺的村民达300多人,并在服装制作、演员化妆、高台装饰、表演造型等方面的艺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6年,千户营高台代表青海省参加了全国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比赛活动,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和“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搁)艺术展演入围奖”,得到了国家文化部有关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并接见了全体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5年市县文化主管部门批准,聘任村里能人范明辉、范元德、王国玉、张丙云、范明山、马忠、马义、马海仓、范长江、范长泰、范永明等同志为高台制作大师称号。千户营高台每年展演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后因市、县政府的调演和群众要求,决定在本村每年正月十三日、十六日两天演出,其他时间根据省市县主管部门调演安排演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千户营高台的制作流程如下:主要由台板和主杆两部分组成,制作时要掌握好力学的应用,以保证高台的平衡性。过去由于铁管等金属比较稀缺,艺人们就用柔韧度较好的榆木当主杆,将榆树从小按要求形状盘好,等长到符合要求时再伐来作主杆。近期的主杆一般用钢管或钢筋,根据需要分叉,每叉的顶部有坐椅、踏板、护胸围扣等,将演员固定在上面。底部固定在方形台板或拖拉机车厢上,饰以假山、马、麒麟、祥云等造型,主杆以花、龙、凤、鹤等进行装饰,将支架巧妙隐藏起来,做到天衣无缝,达到杆隐人显的效果。比如:《许仙借伞》高台,一童饰许仙手举彩伞,伞上端居然立着姿态各异的八仙,铁拐李手持铁杖,铁杖顶端又是牛郎织女。观众看到的是人物被悬悬地挑在彩伞和铁杖顶端,令观众赞不绝口,这就是悬和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千户营高台的演员以六七岁左右的小孩为主扮演,角色有传统戏剧中的英雄人物,如杨宗保、穆桂英、许仙、白蛇、岳飞等,也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神灵,如孙悟空、哪吒、姜太公、西王母等,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的手举长剑,剑尖上立着一个人。有的手托花瓶,一个“仙女”踩着鲜艳的花瓶翩翩起舞。有的两脚悬空,离地四米多,摇摇欲坠……高台表演的舞蹈动作虽幅度不大,但能把观众的心揪起来,随着高台的晃动,让人手心里捏一把汗。2025年新增了航天系列火箭,宇航员及飞船等时代楷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台除了高、险、悬、奇外装饰、服饰、道具制作也非常重要。剪贴在底座上的各种纸花、动物图案,异彩纷呈,巧夺天工,是集绘画、剪纸、刺绣、木雕等于一身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结合体,让观众大饱眼福和艺术享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