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闻着兰花的芳香我们来到了绩溪上庄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背靠大山的村落,常溪河曲直蜿蜒而过,石板如同绸带在小巷纵横,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其间,檐角飞翘的马头墙层层叠叠。仿佛是在展开一幅带有渍黄古朴的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上庄村就不得不提起胡适先生。走过徽州三大水口之一的杨林水口,沿着常溪河远远望去,胡适先生塑像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胡适先生的故里,村中幽静小巷深处的一座典型晚清徽派建筑“兰蕙书屋”便是胡适先生的故居,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这里度过的。这座小巷深处的门庭内敛外八,一点也看不出其父当年为官时的张扬。青砖门楼上,砖雕镶嵌的“兰蕙书屋”如诗,墨赭相间的色调晕染出淡雅的意境,鹅卵石铺就的院落沉淀着往日的时光,胡适先生坐像静坐其间,两进三间的砖木小楼内,隔扇窗棂上的雕刻兰草仿佛随风欲动。仿佛胡适笔下“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在此洋溢着芳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里你仿佛看到胡适先生伏案苦读和其母的泪光与教诲,听到胡适先生那朗朗的读书声。九年的私塾启蒙,让徽州“重文重教”的传统渗入骨髓,为日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打下了深厚的基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庄不仅是胡适的故里,亦是徽墨之乡。胡开文的墨以“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的徽墨技艺闻名遐迩。它承载着两百多年的历史传承,蕴含着千锤百炼的厚重,为墨中之瑰宝。胡开文故居和红门楼在村口与胡适长衫飘逸的铜像相邻而立于村口,仿佛诉说着徽州“贾而好儒”的双重基因。</span></p> 上庄村背靠大山,规模似乎不小 村口的杨林水口,号称徽州三大水口之一 顺着常溪河过了水口就来到了上庄古村入口 胡适先生塑像就树立在古村入口处 石板路如同绸带在小巷纵横,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其间,檐角飞翘的马头墙层层叠叠 墙上挂满的红灯笼引领我们走向胡适先生的故居 胡适故居就在今天的适之路28号 典型晚清徽派建筑“兰蕙书屋”便是胡适先生的故居,门庭内敛外八,极不张扬 门口管理人员都手捧书籍,似乎被熏陶的有点文化 胡适先生曾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运动 鹅卵石铺就的院落沉淀着往日的时光,胡适先生坐像静坐其间 故居内陈列着胡适先生的生平和新文化运动 胡适故居的前大厅古朴典雅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早开......”,一首清新的小诗脍炙人口 胡适父母亲的简介 其父曾在东北、海南、江苏、台湾等地为官 <p class="ql-block">胡适先生曾经用过的童椅和摇篮</p> 胡适在上庄家乡完成了九年的私塾启蒙,13 岁到上海进入梅溪书院学习,后转到澄衷学堂 胡适出国留学回国后在北大任教,为遵从母命,回乡与大他一岁的大家闺秀江冬秀完婚 胡适在北大任教期间,曾担任二十年之久的绩溪同乡会会长 胡适一身曾获得36个博士头衔,其中法学博士学位有 20 多个,文学博士有 9 个,还有人文学博士等其他学科的博士学位。这是在国内乃自国外都是极少见的。 胡适先生在各个时期的照片留影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离开胡适先生的故居路时,突然想起他的那句“知识分子的责任是"说真话'和"说人话,说真话即不为权势曲笔;说人话即不用玄虚术语欺瞒大众”。在我心头久久萦绕</p> 胡开文故居就在村口 胡开文故居的大堂 到处都是精美的字画,散发出淡淡的墨香 胡开文的“地球墨”曾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橱柜里珍藏着形状各异的彩绘墨宝 小巷对面有一处非常特别的建筑“红门楼”。据说是胡天柱八房五世胡祥钧的旧居,由于仿西洋建筑风格,门楼为红色,古称为“红门楼” 室外西洋风格浓郁,可室内依然古风依旧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早开......”,歌声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兰花的芳香传遍大江南北,台海两岸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绩溪上庄,是徽州山水与人文的浓缩史诗。胡适从这里携着兰草的清香与徽骆驼的坚毅,将一个小村的私塾启蒙,化作新文化的星辰之光。而这座古村,依然以马头墙的沉默、墨香的馥郁,守望着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成为徽州文化不灭的灯塔。</span></p> <p class="ql-block">摄影:文华</p><p class="ql-block">文字:文华</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1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