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b></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济宁是梁祝故事的发源地,马坡是梁祝故里。梁祝爱情故事作为中国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中国特别是在民间有着广泛的流传性,其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被西方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并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坡梁祝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梁祝故事的传说,发生在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一直在演绎流传和传说中。</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近代,由于受文化旅游和打名人牌的影响,各地为了发展旅游,为提高本地的知名度,梁祝故事发源地和梁祝故里也被多地抢争,先后有浙江的宁波,江苏的宜兴,山东的济宁,河南的驻马店,安徽的六安等地的多家激烈之争。</p> <p class="ql-block">梁祝故里之争,不管是长期的激烈辩论,还是旷日持久的笔墨之争,所以都应该凭心而论的拿出真凭实据,公平公证的像济宁马坡2003年出土的梁祝墓碑上写的那样,“端本源以正人心”。对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和梁祝故里,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论证出所发生的年代,人物,村庄,河流,地名,师承,书院等等,找出切实可靠的论据来,必须有严谨的历史考证,而不是胡争乱说,瞎编乱造,夸大捏造,歪曲事实,互相攻击,这样做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你想想,一个为了旅游,为了政绩,一个无视历史事实,弄虚作假的梁祝故事发源地和梁祝故里,能够赢的人们尊敬和认可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梁祝故事里的人物,不是历史名人,而只是传说人物,是一个多年来演绎和传说的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对于梁祝的传说,多少年来全国各地梁祝之争,都没能拿出真实的资料和详实的记载,都是演绎和传说,对于梁祝故事里人物,大都生搬硬套,对于故事情节也是东拼西凑,对于梁祝故事里的人物当时的居住村庄以及地理环境等情况,我们都应当真实溯源,还原故事的真象。</p><p class="ql-block"> 梁祝故事中的一些情节,还有戏曲中的唱词以及民间传说,大都讲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峄山书院读书学习,拜仲尼(孔子)为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b></p><p class="ql-block">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一479年),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办学校之先河,他讲学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等,先后办有尼山书院(曲阜),滋阳书院(兖州),峄山书院(邹城)在全国办有多家书院,有弟子三千,兼贤人七十二,在戏曲唱段中曾有这样的唱词:鲁国至圣来出游,礼仪文章训万民,教养三千徒弟子,还有七十二贤人。</p><p class="ql-block"> 在南方的越剧中,曾有这样的唱词:闻听鲁国的仲尼来杭州,办学教书人羡慕,他的文章无人比,儿今要赴杭州拜师父,未知双亲是何意?这里说明了梁山伯想去杭州拜孔仲尼为师,争取父母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祝英台在唱词中也有这样的唱词,女儿生性好读书,但恨咱家无名师,听说来杭的孔仲尼,博文多才好才艺,而今一心去拜师,未知双亲啥主意?这里也说明了祝英台要去杭州拜孔仲尼为师。</p><p class="ql-block"> 在多地之争的梁祝爱情故事中,都讲到了梁山伯,祝英台二人拜孔仲尼为师,是孔子的学生,在尼山书院读书学习。</p><p class="ql-block"> 因孔子出生于济宁曲阜,是春秋时期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先后周游多地,办有多家书院,可能被外地学生所篡改地址或进行演绎。所以说山东省济宁才是正宗的梁祝故事发源地,微山县马坡是梁祝故里。</p><p class="ql-block"> 梁祝故事在全国流传甚广,特别是在民间有一定的基础,在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发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唱词和传说,构成了对梁祝故事的发源地以及梁祝故里的溯源,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人们记忆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元素。</p><p class="ql-block"> 梁祝故事中所记载的人物、地点、时间、村庄、河流、方言等等,都已形成了早期梁祝爱情故事源于济宁的真实认可。</p><p class="ql-block"> 由于年代久远,随着社会环境以及历史的沿革和变迁,再加上黄河决口以及洪水天灾和战争的侵扰,由于历史记忆载体的损坏和遗失,导致了梁祝故事从早期的历史传说中,就出现了误传,这些误传也给后人造成了误导,由于这些原因,所以才给后人探源梁祝的真正源头,造成了较大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有的地方道听途说,篡改历史,以假乱真,改变扭曲梁祝故事的真实性,使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和梁祝故里的真实性,让人们感到扑朔迷离。</p><p class="ql-block"> 由此不难看出,梁祝故事虽然经过多年的演绎和传说,但还是被广大的老百姓所认可,这是一种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是,要还原真实的梁祝故事发源地和梁祝故里,那还得要下大功夫,有待于慢慢的去考察和论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三 》</b></p><p class="ql-block"> 对于梁祝故里以及梁祝故事发源地的研究,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每一位研究梁祝文化的学者和专家以及梁祝文化的爱好者,都应当学好历史,学好社会学和人类自然学,研究好当地的风绤习惯,认真学习和撑握历朝各代年鉴,不然就会出现笑话。</p><p class="ql-block"> 梁祝故事所发生的年代,有的推为汉代,有的说成西晋或东晋,有的说成南北朝,最后竟有人把梁祝故事,从发生到现在说成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梁祝故事不管出自哪个朝代,但所讲述的都是发生在公元前的某某年,所以首先要把年代算准,不然就会出现笑话。</p><p class="ql-block"> 研究梁祝故里,还原梁祝爱情故事的真实发源地,首先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山川、地茂、河流、水系、人员迁徙、村庄的更迭和变迁,应当撑握本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如果连这些都不了解,不知道,那么所研究出来的成果也是虚而不实,没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可信度。那又怎样让广大的老百性所认可。</p><p class="ql-block"> 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他们对于梁祝故事,有着各自不同的记忆和了解,所以说研究梁祝,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只有实事求是的去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研究出来的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和梁祝故里才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根据以上的多地之争,结合其他地区的唱词唱段,以及故事里所讲的师承关系,大都认为梁祝二人是拜的孔仲尼为师,在尼山书院学习,在结合济宁有关梁祝的具体唱词唱段,民间的传说和传闻以及详实的物证,我认为梁祝爱情故事是发生在春秋时期,梁祝爱情故事源于山东省济宁,这是不争的事实,梁祝故里在马坡更是毋容置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梁祝故事在多地之争中,都承认了孔子和梁祝是师徒关系,所以这就认定了梁祝爱情故事,是发生在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 因为梁山伯、马文才同住邹县的西居村(马坡春秋时期的名称)当时由于人口较多村庄较大,因而有东庄和西庄之分,祝英台住邹县的九曲村(今马坡镇九曲村),所以说马坡是梁祝故里。</p><p class="ql-block"> 为了证明梁祝故里源于马坡,我以上分别介绍了济宁马坡境内河流水系的来历,现将梁祝故里的村庄更迭、变迁、人员迁徙情况加以详实论述和说明,便于大家了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四》</b></p><p class="ql-block">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以及物证和传说,大都证明了春秋时期马坡一带就有村庄,马坡当时叫“西居庄”,慢慢地随着人口的增多,村庄逐渐扩大,后被称为“东庄”、“西庄”。</p><p class="ql-block"> 据传说,北宋忠臣杨宗保与穆桂英成亲后,正是辽军进犯中原的时候,当时,由于王朝政治腐败,朝内人心涣散,互相勾心斗角,忠臣良将蒙冤,奸臣当道,所以抗击辽兵已无大将。</p><p class="ql-block"> 而这个时候辽国大元帅韩昌又亲自布下天门阵,此阵设在郭里村的西北方向,该阵南至郭里镇头村,原名《阵头》,是布的阵的最南头,北至邹县太平镇的斜庄一带,东至郭里、旺山一带,西至西居庄(马坡),渊源泉(泉上),葛家村、邵家庄(址坊)一带,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宋朝的几员大将都被辽国大将战死。</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穆桂英虽有身孕,看着辽兵如此的嚣张,恨得咬牙切齿,于是她催马上阵与辽国大将乌里哈嘧斯杀起来,大战数个回合后,穆桂英毕竟身怀六甲,在战马上即将分娩,疼痛难忍,乌里哈嘧以为穆桂英体力不支,误认为受伤败阵,所以追马提枪便扎,穆桂英详装逃走,趁乌里哈嘧不备,一个回马抢,将乌里哈密从马上挑下,宋军趁机大破了天门阵,穆桂英立急勒马回到羊石山上产下婴儿,羊石山上至今有一片茅草鲜红的像血一样,据说是穆桂英分娩的地方,有一片野枣林,刺尖是向下长的,据说是穆桂英在上面晒婴儿的尿布,所以才出现枣刺尖朝下长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当时,大批的宋军都驻扎在羊石山以西的西居庄,(今马坡),葛家村、邵家庄(今址坊村),渊源泉一带。此村庄由于后来的黄河决口,再加上洪水和战争以及温疫,至使大批的人员死的死,逃的逃,土地荒废村庄全无。西居庄也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p><p class="ql-block"> 后来到了明朝,在西居庄的基础上,先有国姓迁来此地,在吴河的南面盖房安家,后有李姓迁入,在吴河的北面盖房居住,因此,故起村名国李庄,公元1413年由盛姓更名“马坡”。到了明朝初期,官府对马坡一直称西庄。此称呼一直延续到明朝的万历年间,才被官称“马坡”。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据传说春秋时期,当时的西居庄(今马坡),约有人口800多人,爱情故事中的“梁家”和“马家”都在此地居住,梁家住“东庄”马家住“西庄”(今马坡),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梁祝传说中的村庄和物证。</p><p class="ql-block"> 马家在西居庄的村北2公里处的马家店有老林一处,到宋朝未期.有坟墓几十座,马家店有一个道人庙,修建于唐未年代,当时修建的捐资碑上出现了马标、马凌坤等人的名字,咸丰年间重修时,在捐款功德碑上出现了马子登、马子科、马子绪等人的名字,梁家在西居庄的西南方向,吴桥迤东有梁家林,2003年梁祝重修碑就出土在梁家林里。</p><p class="ql-block"> 马坡镇址坊村,在春秋时期就有村庄,东南角叫葛家村,现在的后杨庄春秋时期叫邵家庄,元朝年间,洪水爆发,村庄淹没,百姓外逃,后来有人迁入此地居庄,先后有徐姓、肖姓、齐姓、孟姓、杨姓等多姓入居,此地距羊石山约3公里,羊石山位于山东省邹城郭里镇驻地西北的白马河东岸,羊石山南北走向,山洞较多,有很多的文物古迹,山南边有乌林答将軍的墓,墓前原有石羊、石人、石兽、石供桌等物,这些物件后被运往孟府内存放,石羊山由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石羊山有五条㔫脉直通葛家庄,邵家村中间地带,此地是羊石山脉的最未端,也是葛家村、邵家庄中间的最高处,先后有徐家、肖家、孟家、齐家等多姓,在龙脉的最高处建房安家,遂起.村名叫“房岭頭”,后改址坊頭,村中原葛家庄内建有一座关帝庙,所建年限不详。</p><p class="ql-block"> 马坡镇寨子村,春秋时期就有村庄,1976年邹西大会战,大搞基本农田建设,整平土地的时候,在村北一大坑里发现了唐朝王爷的坟墓,四周砌有墓墙,并发现了六扇画像石门,刻有地卜牛眠佳城永固的刻石。</p><p class="ql-block"> 并发现村的四周留有唐朝时期的部分残存f白灰掺土夯实的围子墙,高约4米,宽3米,后有吕家、金家、吴家迁来此地居住,仍沿用原村名,通过对以上村庄的梳理,使人们不难发现,马坡一带的村庄,由于战争的侵扰和洪水的淹没,百姓逃的逃,迁的迁,致使大部分村庄消失,多年后有的重返故地,有的几经迁徙又迁回到了原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b></p><p class="ql-block"> 由于年代久远,人们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历史的真实知之甚少,在无历史资料和详实文字记录的情况下,对各村的历史沿革和真实情况的认知以及姓氏的迁徙,往往都是道听途说和口头相传,所以慢慢地就失真了,往往都是随大溜,把村庄大都说成了是明朝以后建村的,大部分姓氏也都说成了是由山西迁民而来。</p><p class="ql-block"> 这些说法很显然于事实不符,有勃于人之常情,更有勃于历史,村庄的建立和姓氏的迁徙都出现了颇为雷同的现象,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足为奇,因为这些于马坡的频繁历史归属和管辖以及档案的缺失有关,</p><p class="ql-block"> 马坡曾先后归属于邹县、邹西,凫山,济宁等地管辖,1958年才划归微山县,通过研究考证和分析,从而证明了马坡一带的村庄大都早于明朝以前,春秋时期就应该有村庄了,所以说梁祝爱情故事应该是发生在春秋时期,其发源地是山东省济宁的马坡。</p><p class="ql-block"> 梁祝爱情故事在中国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两千五百多年来,梁祝爱情故事发生在济宁源于马坡,但为什么在济宁一带没有真实和权威性地记载呢?为什么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呢?我认为这要从当时的孔孟之乡来认真分析和研究。</p><p class="ql-block"> 因为济宁是孔孟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梁祝爱情故事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制约而影响了宣传,梁祝爱情故事被儒家思想认为是大逆不道,严重地违背了封建礼教,与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化背道向行,所以没有被当时的官方资料所记载,由于当时的当地政府对梁祝爱情故事重视程度不够,关注度不高,宣传不够到位以及马氏家族的反对抵制和打压,再加上错失良机,1950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部主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为了提倡宣传新婚姻法,派员到济宁研究考察梁祝墓碑,以便更好的宣传梁祝文化,由于工作人员对梁祝不够了解,结果被误导到嘉祥的马集村,马集村、马坡村一字之差错失良机,这才给南方创造了条件,一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唱响了整个中国,因此,才出现了全国各地的梁祝故里之争。</p><p class="ql-block"> 梁祝爱情故事在孔孟之乡的济宁一带,流传迄今二千五百多载,历经沧桑更迭,关于梁祝故里之争的人证、物证,济宁真实有力,济宁有理有据,所以说济宁才是名符其实的梁祝爱情故事的发源地,马坡才是真正的梁祝故里。</p><p class="ql-block"> 纵观其他各地的梁祝之争,其事实依据就显的苍白无力了,他们对梁祝的渊源乃是道听途说,事实不清,证据不明,对梁祝故事研究的不深,分析的不透,因而编造出来的梁祝爱情故事经不起推敲,所以就显得空洞泛力</p><p class="ql-block"> 而济宁马坡的梁祝溯源,真凭</p><p class="ql-block">据,实物、实景,从而填补了梁祝故里之争史上的空白,并还原了真实梁祝故事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七》</b></p><p class="ql-block"> 梁祝爱情故事,为什么会被全国各地多家之争呢?为什么被外地抢先宣传和开发呢?梁祝爱情故事的情节,外地又是怎样知道地1</p><p class="ql-block"> 这些问题首先要从梁祝墓碑的开始说起,因为梁祝爱情故事源于山东省济宁马坡,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由于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当时官府是不准许宣传的,再加上马家娶亲,有喜事变成了丧事,按现在来说,还把马公子写成了第三者,所以使整个马氏家族蒙受奇耻大辱,而舞台上又对马家公子进行了严重的丑化,所以马氏家族非常的气愤。</p><p class="ql-block"> 梁祝爱情故事,从发生到现在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由于历史久远但大部分故事,都被后人演绎和虚构,真实的故事情节是,梁祝二人峄山读书,同窗三载,情同手足,但梁山伯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流之辈,在送英台下山回家的路上,祝英台多次借景、借物、借典故向梁山伯来暗示爱情,可梁山伯始终不解其义,临别时,祝英台对梁山伯说,自己有一个妹妹,愿作媒说给梁山伯为妻,其妹妹和自己长的一模一样,梁山伯回家后没敢对家人说明此事,因此,担误了去祝家求婚的时机,等家人知道此事后,催梁山伯去马家求婚时,梁山伯这时候才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儿之身,但为时已晚。</p><p class="ql-block"> 这时祝家已将英台许配给“西居庄”(今马坡)的大户人家的马家公子,梁山伯回家后一病不起,终郁成疾,最后命染黄泉,英台知道后哭地死去活来,于是在马家娶亲时提出了一个要求,等娶亲路过梁家林时,必须允许自己下轿去祭拜梁山伯。</p><p class="ql-block"> 马家娶亲经过梁家林时,祝英台下轿祭拜梁山伯,快步来到梁山伯墓前,仆倒在地上哭地死去活来,肝肠寸断,在众人的劝说下,她才勉强起身,于是她趁人不备,一头撞向梁山伯墓前的石桌上,当场被撞的气绝身亡。这时众人一片华然不知所措,娶亲人急忙派人回报马家,而此时的马家娶亲有喜事变成了丧事,极为愤怒,遂命人将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墓旁,挖坑埋葬共筑一坟。这就是事情的经过。</p><p class="ql-block"> 后经人演绎为祝英台的义举,感动了上天,顿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一时间坟墓裂开,狂风把祝英台旋入墓穴,同穴化蝶,双方飞出坟墓,在空中飞舞,而这时,风停雨住彩虹飞天,一时间坟头旋成了大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八》</b></p><p class="ql-block"> 据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多年以后,有任城的任不齐先生来西居庄(今马坡),发动一些乡村绅士和富裕大户等人,捐资募款修建了梁祝墓祠、围墙等建筑物。(因任不.齐、梁山伯、祝英台同属孔子的弟子)</p><p class="ql-block"> 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1,到马坡一带视察水利时,发现了多年失修的梁祝墓祠,残垣断壁,破败不堪。</p><p class="ql-block"> 因此,他实地走访梁祝的真实情况,通过调查和走访,他认为马坡的梁祝故事年代久远,梁、祝、马三家的居住地真实,是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因此,他上报朝廷,申请拨款,并动员地方的乡村绅士捐款,重修了梁祝墓祠,碑亭、围墙等建筑物,并竖立重修碑。</p><p class="ql-block"> 此碑从明正德年间,一直在马坡村的西南方向的梁家林里竖立着,由于年代久远失修,祠墙倒塌,墓祠.、残垣已被淤埋地下,由于后来开挖东泗河,梁祝重修碑被淤埋半截,但此碑屹然竖立在梁家林里,为看碑的全文,后人在碑的四周挖出淤土,以供人们观看。</p><p class="ql-block">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开挖东泗河上土,使梁祝墓碑土层增高,致使墓碑被土埋,因为梁家林西边是一条马坡通往南北唯一进出的一条斜路,所以南来北往的人们,都在此通过,观看碑文,他们有的抄记在本子上,有的南方客商搞了拓片,所以梁祝故事被外地抄袭,这也不足为奇了。一直到1976年邹西基本农田会战时,才将此碑推倒埋入地下被土尘封。</p><p class="ql-block"> 梁祝爱情故事传播到全国各地,一个更要的因素,那就是京杭大运河以及老泗河对梁祝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是国家的经济动脉,济宁、鲁桥、仲浅、师庄、南阳等地,在京杭大运河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加强对京杭大运河的管理,官府在济宁、鲁桥、南阳等地都设立了管理机构,增建基础设识,设立桥闸,因此,这些地方都成为了码头的所在地,南来北往的大船通过济宁,鲁桥等地。</p><p class="ql-block"> 因此,济宁、鲁桥一带成为南北交通的唯一要道,一时间商贾云集,成为了人脉和物流的集散地,吸引了一大批江南和山西的客商,前来鲁桥、马坡一带经商,当时运河上船帆如林,一大批文人墨客也在此云集。</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把一些儒家文化和地方民俗以及民间故事等等,大都传播到大江南北全国各地,梁祝爱情故事就是其中一例,因此,才造成了梁祝故里在全国各地的多家</p><p class="ql-block">之争,所以,也给梁祝溯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