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在察右中旗(四)

永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8.3.5日,我们完成了河西公司的警卫任务,又回到了察右中旗胜利村,继续执行未完成的施工任务,于十二月初完工结束,连队移防到布连河村。 布连河名不符实,这里没有河流,房子都建在山坡上,没有一砖一瓦。山下是低谷,像一条河床,都是砂子和鹅卵石,看来历史上这里曾经是条河。我们在这里休整学习,每天出操开会。十二月底,我们接到上级命令,部队要支"农"。我们连支"农"的地区是头号公社。</p><p class="ql-block"> 在进驻头号公社的前几天,我和副连长,还有一个排副去头号公社打前战,和公社领导进行了联系。第二天,我和副连长骑着公社的两辆自行车去几个大队了解情况,所到之处,大队领导都热情接待,按排我们在贫下中农家里吃饭,我们按标准付款。</p><p class="ql-block">  1969年元旦,我们进驻头号公社。连部驻公社大院,一排驻头号村,其余几个排到下面的几个大队。当天晚上,头号公社革委会举行了欢迎晚会,我代表军队发言,指挥战士们唱《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等歌曲,头号小学的老师也唱了几首歌,表达对解放军的欢迎和热爱,晚会虽然简单,但气氛热烈,军民情深意浓。 当时内蒙在文革中开展清理阶级队伍,深挖“内人党”的运动,这是一场被极左思潮和“四人帮”利用的极其严重错误的冤假错案运动。我们支农只是形式上的参与,宣传“要文斗,不要武斗,严禁逼供信” 等政策。维护和稳定社会治安,在头号公社革命委员会的门口,每天24 小时有战士站岗,在公社的所在地还组织了武装巡逻,三个人一组。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深受群众拥护。 在头号支农期间,我熟悉了头号小学的一些老师,他们都是公社小分队人员。其中有三名是68届集宁师范毕业生,还有一位姓王的本地老师,跟我相处较多。当时上级规定,外出调查必须一军一民。我代表军队和王老师出差了好几次。出差都是骑马,王老师骑的是公社的一匹马,很高大。我骑的是旗里寄放在头号的一匹马,相对要矮小一些。每次出差都要好几天。有时候吃住在沿途的部队,一次天黑了,来不及赶路,来到一个小山村,村里按排我们住在贫下中农家里。 记得一次去黄羊城,途经布连河我们连队留守处吃午饭。饭后,战士们看我们骑马,我想展示一下骑马的乐趣,上马就扬鞭,马儿飞奔,在不到三百米的一个交叉口,两匹马碰头了。我骑的马前腿站立起来,发出嘶叫声,我被摔了下来,大头鞋被套住脱不了,我心里清楚,嘴里说着这下完了。好在下面是沙土,拖了八,九米后鞋子就脱下来了。那匹马训练有素,稍走几步便停下来,站在那里等候。看着我穿的绿军装,眷顾解放军。我很庆幸,没有任何伤害。我很感动,轻轻抚摸着马的脖子,马儿啊,谢谢你!   在头号待了一个多月,便是春节。除夕的晚上,我同小分队的人员在公社办公室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在清晨广播的赞歌声中迎来了1969年新春第一天。(这一天是1969.2.17日)节后部队回布连河驻地,我因公去了一趟中旗。这时我已知道自己即将复员退伍了。晚上去中旗人民大会堂看了乌兰牧骑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一场演出。记忆中,大会堂的凳子是一条条长木板,条件很差。中旗的晚上没有路灯,只有月亮和白雪映出微弱的光芒。在回旅馆的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很静。只有我的大头鞋发出嚓嚓的脚步声。 在我的记忆中,中旗除了旗政府机关,供销社少数单位外,大多数都是土房子,参差不齐,没有见到一间楼房。所有道路都是泥砂土路。这座塞外的小城给人一种萧条、冷落、贫穷和落后的感觉。 回到连队后,部队组织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获息珍宝島事件,即将退伍的老兵们义愤填膺,纷份表决心,要求留队,要求上前线,情绪激动,慷慨激昂,至今难忘。 1969.3.10日,我们乘坐欢送退伍兵的卡车去旗下营火车站,途经中旗,车辆慢行,接受中旗人民的热烈欢送,看着一个个勤劳纯扑,饱含深情的中旗人,看着这块曾经相处二年的土地。心里很激动。挥手致敬!再见了,察哈尔右翼中旗!我永远不会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