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 一一参加内江铁二局子弟校60周年校庆随笔之四《无悔芳华》

九林

<p class="ql-block">  回首过去的时代,有一部小说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激励了几代人。</p> <p class="ql-block">  其中的一段名言让我们耳熟能详,一直在给我们以激励:”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同回望那些年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向那些曾经风华正茂、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甘愿做培育祖国人才辛勤园丁的老师们、向那些出了校门、走向社会安家立业,在不同领域为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发光发热、辛劳奉献的校友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因为,从那个年代走出来,每一个人都不容易。只要知天命,尽人事,就是无悔芳华,就是了不起。</p> 教书育人  辛劳园丁 <p class="ql-block">  回眸铁二局马鞍山子弟校从创办以来的历程,多少教职员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相继从四面八方汇集学校,投身于党的教育事业。从现在母校从事人事工作的校友钟华主任那里看到学校退休教师员工名册里熟悉的名字,我能深知他们为党的教育事业在这里奉献了青春年华。</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从当时的国家经济状况和办教育的条件来看,子弟校和历史悠久的地方学校是有其区别的。从铁路子弟校的师资力量看,他们有的来自师范学校或从地方学校转来,有的是从铁路工地上从事技术改行从教,还有的是从代课老师做起的。不同的生活来路,却汇同共有的初心,都是为着党的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  图为铁二局内江子弟学校教职工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我从1965年9月起的小学到1976年7月高中毕业一直在铁二局内江子弟校度过。十一年的学生时代,受益于老师的教诲,见证了老师的辛劳不易。在当年的历史办学条件下,尤其是克服十年文革对教育战线的干扰和影响,老师们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选择了站在三尺讲台上,用知识的种子播撒希望,用青春的奉献书写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从青发到白发,他们孜孜不倦,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付出与贡献,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一张张毕业合影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仅记录了学生们青春的脸庞和灿烂的笑容,更见证了母校老师教书育人的辛勤付出的辉煌成果。这些毕业照已</span>定格成永恒,成为我们心中最长情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在学生时代,都会受到老师的熏陶和影响。他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为我们指引方向,照亮前行的道路。他们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田,为学生“三观”的塑造和走向社会前途抉择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图为2017年9月举行的同学聚会上,学生们与母校的元老邓维玉老师(前排左三)合影。邓老师家与我家当年在马鞍山家属基地居住在同一栋楼,在学校受邓老师的教诲,在住地与邓老师是邻居,邓老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校内外都在影响着学生我的成长。有一天很晚了,邓老师路过我家窗户,见我还在用功学习,第二天给黎老师说了,黎老师还在课堂表扬了我。老师或许只是随口一提和表扬一句,却如一剂强心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动力,并以此成为一种影响长远的激励。师言如灯,照亮前行。</p><p class="ql-block"> 在他们当中:</p> <p class="ql-block">  ——王世华。铁二局内江子弟校筹建创立的首任校长,学校从无到有,从幼儿园到办小学、办初中,直至办高中,规模不断扩大,王校长从中付出了创办的智慧和辛劳,也经历了时代和社会的历练。文革冲击教育战线,王世华成为“走资派”受到过造反派的批斗。尽管遭受了屈辱,学校陷入了瘫痪,在后来的“复课闹革命”形势下,王主任竭力为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而呕心沥血。</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一度时间学校一些调皮捣蛋学生与社会上“混混”沆瀣一气,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王世华在学校师生中一方面组织学习国家《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强化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意识,一方面与附近的沱江动力厂的民兵小分队搞治安联防联建,民兵小分队在学校持枪巡逻,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p> <p class="ql-block">  在当年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社会影响下,王世华作为校主要领导,力排内外干扰,维护正常的学校秩序,也是煞费苦心。老校长一生奉献党的教育事业,可谓殚精竭力,鞠躬尽瘁。</p> <p class="ql-block">  ——黎世亮。据与同学共同回忆:从小学三年级起至初中毕业,黎老师一直教我们二班语文课,并担任班主任。我对语文偏好,都是受了黎老师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记得在小学三、四年时候,黎老师组织办国庆墙报,其中我的一篇歌颂党和祖国的小作文,在学校主办喜迎国庆的专栏墙报上,黎老师用毛笔字抄写在墙报上。还有一次黎老师在班上评讲我的作文《甜城内江》,给我一番溢美之词的评价鼓励。</p> <p class="ql-block">  图为黎老师当年为我写的命题作文《甜城内江》用红笔修改和评语的笔迹,时间是1972年10月14日。带着这篇有老师评语鼓励的作文,我毕业走向社会上山下乡、参加工作转战南北,保存至今半个世纪,可见老师对我的人生激励和影响好大,令我铭记感恩。</p><p class="ql-block"> 现在看这些作文,其实都很稚嫩,即使其中“亮点”也多半是老师的润色,但老师对语文的讲课、对写作的指点,尤其对我作文的热心修改润色确实激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以至影响了我整个人生的走向。</p><p class="ql-block"> 回顾在央企单位工作四十年的职业生涯,我从一名普工到从事如企业报记者、编辑、公司党政办秘书、主任、董秘等工作经历大多与文字有关。即使我退休后参与社区、小区的党务、宣传等活动,也得以于有写作的基础。可以说,黎老师在语文和写作上引导鼓励让我受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  图为黎世亮老师(前排左一)、吴禄惠老师(前排左二)和沈仁义老师(前排右一)于1975年12月5日在内江与初中毕业即将分别的学生合影留念。黎老师怀中抱着的是其大女儿黎明。还记得黎老师是在1970年4月24日举行的婚礼,因为这一天恰好是中国发射第一颗“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日子。黎老师的婚礼与“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在历史巧合中共同构成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图为1981年春节期间,从四面八方回到内江马鞍山家属基地探亲,参加聚会的同学们邀请黎老师一起的合影留念。当时同学们大都已在各地参加工作,好在都是马鞍山家属基地的铁路子弟,春节大都回来探望父母亲,因此,同学们又汇聚在一起。虽都离校,但看上去,师生缘、同学情与青春芳华的模样依在。可岁月无情,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照片中的班主任黎老师和四位同学已经离世,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在怀念之中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眼前人和每一份相遇。</p> <p class="ql-block">  ——邱道海。如果说黎老师引导我对作文有了兴趣,而邱老师则引导我在政治上有了进步。印象中的邱老师,个子不高,笑容和蔼可亲,一幅深度的眼镜中,眼睛炯炯有神。</p> <p class="ql-block">  邱老师不仅引导我们入团,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去成为一个有担当、有理想的青年。后来参加工作后,在当时的国家重点工程大瑶山隧道出口的工程队任团支部书记,其支部成为全局、全路的新长征突击队,后来,我又加入了中共党组织。回顾在思想上的进步,这在学校时光邱老师引导在思想上的进步不无关系。好的老师影响是一生的,即使在退休后,一次微信中我转发了一个略带负能量的一个视频,受到邱老师严肃的批评,更让我感受到一个人始终永葆初心和严以修身自律是多么重要。</p> <p class="ql-block">  邱老师在学校主要从事党务、共青团工作,后来他担任了学校的书记,这也是实至名归。在他的引导影响下,我与班上的郭静同学最早成为学生中的共青团员和团支部委员。</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1977年学校已有发展规模的共青团员合影,那时我已离校下乡成了“知青”,但老师对学生我的影响是久远的。</p> <p class="ql-block">  一一张伏瑞。张老师作为语文老师,他没有教过我们班,但年轻英俊、颇有才气的张老师还是给了我们学生难忘的印象。记得有一次代课给我们上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在讲到“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时引经据典,慷慨陈词,溢于言表。后来张老师成为了校长,全面教书育人的担子更重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校庆60周年时听他代表学校领导在庆典上的讲话以及与他的摆谈中,对张老师的经历有了更多一点的了解。从1959年最初的一名代课老师做起到优秀老师直至任校长,张老师在铁二局内江子弟校一干就是整整28年,继后又调任成都铁中校长直至退休,可以说一生大半辈子把青春与岁月、智慧与才干都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虽非科班出身,但一直勤勉进取,通过自学获得应有的学历和学问,一度被铁二局教育系统树为自学成才的典型,在局报宣传。我本想请他提供一点事业与成就的经历,被他谢绝了。但从与他的摆谈中能够感受到他的大致经历,更能感受他为人师表的魅力:做人和蔼低调,处事豁达包容。</p> <p class="ql-block">  仅从他在校庆60周年典礼的即兴讲话就可略见一斑:看到走出校园里的一茬茬幼苗茁壮成长,他“作为园丁感到欣慰”;看到原来的子弟学校成了现在的幼儿园,他说“这是历史的演变,很正常”;看到今天的内江实验幼儿园环境更美、师资力量更年轻、更专业化,他说“这是好事”并表示祝愿“越办越好”。老师的胸怀与格局,从过去教书育人的学校到已退休不忘初心的现在都一直影响激励着我。</p> <p class="ql-block">  ——王广莉、许世凤。王老师、许老师从学校创立时就调来教音乐课和从事少先队工作。可以说,我们人生对音乐最初的认识是从老师踩着脚踏风琴传出的旋律,一句一名教着《歌唱英雄王二小》、《少先队员之歌》启蒙开始的,并影响到后来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以至到现在退休了仍有玩乐器和参加乐队的爱好。</p> <p class="ql-block">  图为王广莉老师(右三)和许世凤老师(右一)与学生们在2024年六十周年校庆会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  受益于王老师的教诲影响还延续到我们退休后,基于我和我家人诸如老伴、姨姐、姨妹等都曾是王老师或是王老师母亲熊云华(原内江东站铁小、现内江第四小学音乐老师)的学生、且同在一个城市屋檐下生活,使之有了更多的常来常往而亲如一家。</p> <p class="ql-block">  图为2024年5月1日,为庆贺王老师八十寿辰在酒店举行的家人祝寿宴会上的娱乐互动情景。</p> <p class="ql-block">  看上去保持一向乐观开朗的王老师,殊不知这大半生从出生起就充满了坎坷: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侨,当年为响应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号召支援抗战,作为一名飞机机械修理师来到中国,在内江当地组织欢迎抗战勇士的舞会上与还是沱江中学(现二中)学生的母亲结识相爱,后生下了王老师。在兵荒马乱的战火中父亲回国,与母亲失联,母亲含辛茹苦拉扯王老师成人。却因这段“海外关系”在文革时期母亲和王老师都遭遇政治冲击影响。尽管生活坎坷,王老师自强不息,工作、职称、学历、文艺骨干、入党、评先,每样都能跟上或弥补。她更感恩人生中的贵人——当年学校的孟世洪书记为她恢复工作所给予的鼎力相助,令她终生难忘。不畏坎坷,积极进取,乐观生活,感恩铭记,这就是王老师给我们的人生启示。</p> <p class="ql-block">‌ ——闻祖芬、沈仁义。闻祖芬和沈仁义老师是曾经教过我们化学课的两位老师。闻老师是一位年龄大不了我们学生多少岁的女老师,年轻漂亮,上课时有职业女性的庄重矜持,一旦让调皮学生惹得忍俊不禁,笑起来脸上显现两个酒窝煞是好看。闻老师已移民加拿大,虽相隔天涯海角,我们一直保持着经常的微信联系,常交流共勉,师生情深。</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闻祖芬老师(三排左1)和教数学的何光周老师(三排右1)、教地理的游良青老师(四排右1)、教语文的卫世文老师(四排左1)于1974年3月29日与初三一班学生在人民公园的合影。下图为2018年3月31日在内江举行的同学聚会上,闻祖芬老师与学生的合影(左起:杨学文、闻祖芬、林显碧、段莉)。</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的沈老师身材高大魁梧,红光满面,笑容可掬,脖子上围着厚实的毛巾,一端垂吊在胸前,颇有学者的儒雅风范。记得沈老师教过我们一段时间的化学课,后由闻老师接替。</p><p class="ql-block"> 而我对沈老师更多的了解还是在走出学校后从网上浏览无意中看到一篇署名“四川省内江市马鞍山铁二局子弟校 沈仁义”的论文,引起我的关注并在百度上搜索了有关沈老师的信息。有一篇报道介绍沈老师先在统计、化验、软水、机电等多个领域工作,并取得相应的技能成果,后选择在铁二局内江子弟学校从事教育事业,不仅将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在学术研讨、交流上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  他的一篇题为《对“物质量”和“摩尔”的思考》(1990年度11期),发表在中国化学权威《化学教育》刊物,收录在《中国教育文库》、《中国当代优秀论文选集》。还有发表在《社会科学研究》上的《试论非对立面的统一》,这些都有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多领域的教育视野。</p><p class="ql-block"> 自从毕业走出校门几十年,从未再见到过沈老师,直至听说他已离世,让我痛惜。还听说沈老师晚年迷失于法轮功邪教,令人唏嘘。学生我认为:应当历史客观的评价一位老师,功是功,过是过,瑕不掩瑜,尤其对于一位已经离世的老师,我们更应记得他生前于学生、于社会的好。</p> <p class="ql-block">  我更是想通过以上老师的事例来证明:铁二局内江子弟校教师队伍中人才济济,并随着教学生涯,老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在不断提升。他们退休时都有了相当的职称等级。他们以青春的热血和智慧,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辛勤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不仅无悔于他们的青春人生,更无愧于他们对党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奉献。</p> 桃李芬芳  出类拔萃 <p class="ql-block">  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一批又一批的毕业学子走出母校,迈向社会广阔的天地,面对人生的选择和命运的安排,书写着属于社会、也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p> <p class="ql-block">  走向社会多壮志,归来母校有荣光。在铁二局内江子弟校校友中,有的考上了大学,留学深造,成为了行业领域的精英人才,在科技开发应用、兴办实业、市政投资、教育管理方面取得成就,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时代需要精英来引领,社会需要精英来创新发展”的深刻内涵,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令铁二局内江子弟校的老师、校友们和马鞍山家属基地的老一辈引以为自豪。上图为2017年9月15日在母校举行的高七七届三个班毕业40周年同学聚会合影。</p><p class="ql-block"> 仅我所知,以下校友就是从铁二局内江子弟学校走出来的精英人才。</p> <p class="ql-block">  ——孟怀旺。铁二局内江子弟校高 七九级学生,应届考取并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和博士就读于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带着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及一批在跨国集团从事动物保健品研发、技术服务、质量管理专家,于2007年创办重庆优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在专注于生物工程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中,重庆优宝生物公司已发展成为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所博士工作站和动物抗病营养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孟怀旺博士及公司在川渝地区的饲料行业有着显著的影响力,并在2023年5月于第二十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上展示技术成果,与全球1500余家畜牧事业同台交流,并致力于重庆优宝创立成为国际化的动保品牌。图为孟怀旺在2024年5月31日在校庆60周年庆典上代表学生讲话。</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在重庆举办的以“创新引领,新质饲界”为主题的首届川渝饲料科技论坛上,作为重庆市饲料工业协会会长的孟怀旺表示将与四川饲料科技界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强互动联动,共同培育川渝饲料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p> <p class="ql-block">  孟怀旺与我姨妹王翠蓉是同班同学,与我是校友,且都居住在重庆,加上校友情和同在马鞍山家属基地生活长大的情结,自然有过数次相聚交谈。孟怀旺言谈沉稳,思维敏捷,对市场发展趋势颇有预判,且瞄准目标,不断创新进取。而在为人上真诚、重情而不张扬。老师王广莉八十寿宴时,他赶来为老师祝寿,后才得知他刚从德国公务回来,不顾风尘劳累。参加校庆活动间,又悄然为校友们庆贺王老师生日聚餐埋单,还悄无声息为校庆活动赞助。做事坚定而执着,不断创新进取,为人真诚、重情而不显露,这或许就是孟怀旺校友成功的因素吧。图为孟怀旺博士2023年3月在泰国一展览会上与行业专家合影,重庆优宝生物面向世界展示新技术,志在谋求新发展。</p> <p class="ql-block">  ——朱庆。铁二局内江子弟校高 七五级学生。毕业后至1978年2月三年下乡当知青。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考取就读中国四川农业大学(原四川农学院)学习畜牧专业,获得农学学士学位。1988-1990年留学德国波恩大学,先后多次赴欧美等国考察访问。研究生学历,农学硕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原副校长,省重点学科、博士点、“211工程”建设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负责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省重点实验室“畜禽品种遗传资源发掘与利用”负责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兼任世界家禽研究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图为朱庆作为会长在2023年四川畜牧业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讲话。</p> <p class="ql-block">  朱庆科研成果颇丰:主持和主研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要开展家禽遗传育种的基础和应用基础及应用推广研究,主持和主研培育家禽新品种(品系)4个,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鉴定成果3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等收录1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6部。</p> <p class="ql-block">  朱庆是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动物科学专业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已指导毕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名。上图为朱庆(左2)在2024年5月31日铁二局内江子弟学校60周年校庆上与老师、校友合影。昔日母校和老师教育为朱庆在学生时代打下了文化知识的基础,今天朱庆的教学科研又带出一批人才,这就是教育及其接续传承的价值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  朱庆是从铁二局子弟学校走出,经历下乡当知青两年半,1978年成为国家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从学士到硕士,从留校任教直至教授,从教学、科研到国外留学和多次考察,大半生致力于教学和科研,成就显赫,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朱庆是世界家禽学会的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的理事,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的科学家。</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21日,朱庆教授受邀在内江三中做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普知识讲座,即《鸡蛋的奥妙和小鸡的诞生》。朱庆在讲座小结中引导学生们思考“我们能从小鸡身上学到什么?”就是鼓励学生们要珍惜生命,勇敢的面对人生,像鸡蛋一样破壳而出,坚韧而长,成为更好的自己。朱庆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更是成为几十年来从理论到实践,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矢志不渝勇攀科技高峰的学科带头人和榜样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余宝泉。铁二局内江子弟校高79级二班学生,经历工作的磨砺和事业的打拚,在成立于2007年11月、企业注册资本5亿元,为重庆直辖市的市属重点国有企业——重庆园林绿化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成为主抓全市相关园林绿化建设项目的投资和管理的掌门人。</p><p class="ql-block"> 回忆同在马鞍山铁路家属基地,同为铁路子弟,余宝泉哥哥余宝成与我二哥周兴全在学生时代关系好,常到我家来玩,我有印象。至于我和余宝泉是校友,但在学校时并不认识。只是我姨妹与余宝泉是同学,都居住在重庆,常来常往,加之我退休定居重庆后,与宝泉校友有过几次接触,尤其是有一次到余宝泉家让我印象很深。</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是随姨妹夫吃了晚饭后才到的他家,本是想喝喝茶、聊聊天就行了。没想到宝泉校友热情招待,泡茶、叙旧,又拿出白酒和下酒的食品,边喝边聊,兴致很高,能深切感受到主人家的热情好客。闲谈之中我也提到家人常说有个大凡小事找到宝泉,总是费心淘力帮忙解决,为此表示谢意。但宝泉豪爽的回答说:朋友就是用来折腾的。</p><p class="ql-block"> 宝泉这句话给我很深的感触。在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城市规格提高,人才济济涌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宝泉能在2007年创立的重庆园林绿化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集法人代表、董事长和总经理于一身,成为国企的厅级干部必有他的睿智、才能和领导力及其在园林绿化建设领域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突出业绩得到组织和大家的公认,也就“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虽我对宝泉校友这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不甚了解,单从这句“朋友就是用来折腾的”就能知道他在事业上的成功与他乐于助人、豪爽大度、主动担当的品格密不可分。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友情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态度让他在工作中能够赢得信任支持、增进团队合力、积极担当解决问题,最终在事业上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余宝泉校友(右2)和妻子李锐(高80级校友,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与同学陈玉龙、王翠蓉等在马鞍山铁路家属基地长大的部分发小朋友和在铁二局内江子弟学校读书的部分同学、校友2023年12月17日参加余宝泉夫妻儿子婚礼时的合影(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陈玉龙。铁二局内江子弟校高七九级学生陈玉龙,内江翔龙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作为市中区副县级城区公办完全中学,始建于1998年7月,始终秉承“扬志、崇实”的办学理念,发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龙马精神,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发展。2018年省教厅发文批准翔龙中学为“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是市、区两级政府共建的“窗口校”和“示范校”翔龙中学仅用19年的办学历史跨入了省级优质高中行列。</p> <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内江市翔龙中学又实现与第八中学、电力初级中学的合作办学,成为翔龙中学多样化办学实践,实现优势互补、跨越式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更进一步促进内江市市中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市中区教育教学水平。</p> <p class="ql-block">  我与陈玉龙同为铁二局子弟学校友,也同在马鞍山12栋居住过。虽然时过境迁,如今学校已成为幼儿园,居住的楼房也夷为平地成为停车场,但仍依稀记得陈玉龙英俊少年时的模样,也更想象他从小怀揣着从事教育的远大理想。从在铁二局内江子弟校受到辛勤园丁的培育到立志报考就读师范学院,从职业生涯从事教育工作到在领导岗位的有所作为,很为有这样的校友从受教育者成为教育工作的出色领导者而将教育之光薪火相传、接续奋斗而引以为傲。</p> <p class="ql-block">  图为铁二局内江子弟学校高79级毕业三十周年于2009年7月25日在内江与老师、同学的合影。上面写到的铁二局内江子弟校杰出校友大都出自高79级。我想:这其中有源于家庭的影响、个人的天赋与勤奋努力,还有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良好政治形势和利好政策为这些校友激发读书高考、上大学或留学深造和后来的创业发展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和施展天地的客观条件。而这些校友们自身的优异品质,则是他们抓住机遇、实现梦想的关键所在。</p> <p class="ql-block">  校友中也有过早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谋生,靠自己的努力创业,打造一片天地的。</p><p class="ql-block"> 我所熟知的小学同班同学娄杰(曾用名:娄安龙),家住马鞍山五栋。小学毕业后即步入社会谋生。听他回忆讲述过,曾与母親爬过火车到隆昌去卖过冰糕,只为多赚几分钱。在水泥厂当过学徒,学过电工。在经历了生活酸甜苦辣的社会实践大学里,学知识弥补文化不足,探索未知的行业领域。随着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在商海里搏击弄潮。从开始的创办过电器小厂,到后来最随着资本的积累涉足房地产、金融股市,从创业始于内地家乡,到最后定居于沿海都市深圳,以及娄杰对人生经历的摆谈中,能感受到他当年在商海的风生水起,也佩服他深谙于商场和官场、国事与股市的敏锐洞悉力。</p><p class="ql-block"> 图为1972年娄杰(坐右1)小学毕业后踏入社会。在当年3月31日与班主任黎世亮老师(站右1)、同学周兴林(站右2)、魏友涛(坐右2)在内江的分别留影。</p><p class="ql-block"> 较之于娄杰事业的成功,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娄杰从小学毕业后就步入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几十年,没有难免沾染的江湖不良习气,也没有对以阴暗心理对社会报怨的厌世嫉俗,而是保持应有的健康而阳光的心态。他关心政治时事,热爱祖国,拥护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有政治上的基本定力和信念,这从与他个人之间和同学群的交谈中以及他从所发的朋友圈里可以感受到,能这样几十年在社会的大染缸里独善其身,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与时俱进,保持家国情怀,确实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图为2021年7月正值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娄杰与马鞍山铁路家属基地子弟同学一起自发组织参加“重走父辈成昆路”活动,在途中的成昆线越西车站留影,旨在缅怀父辈家国情怀,传承弘扬成昆精神。</p> <p class="ql-block">  以上例举的几位校友是我所知道的校友佼佼者,他们以其聪睿、勤奋、执着以及天适地利,铸就了他们事业的成功,成为铁二局内江子弟学校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而从铁二局内江子弟学校走出的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如政府部门要职、企业高管、中级、高级工程师、经济师、造价师、项目经理、大中学校教授、讲师等人才还大有人在,不能一一例举,也恕不能一一了解。虽然他们大多已经退休,但他们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必将载入那个曾经施展领域的史册,也成为铁二局内江子弟校的优秀校友。</p> <p class="ql-block">  还有虽不在铁二局子弟校读过书,但在马鞍山家属基地长大走出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我所知道的是当年居住在马鞍山与我同栋的邻居刘树平。从小爱好画画,现在已是画坛有名的画家(艺名“野鸣”)。刘树平以其深厚的中国画功底,特别是山水画领域的专长而闻名。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中华书法艺术研究会以及四川省中国画研究会的会员。同时,他还被尊为湖南潇湘美术中等专业学校的名誉教授,专业活跃于内江市书画院。他的艺术生涯中,作品屡获殊荣,还在台湾、日本展览,作品被收录于《20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并获得“国际交流荣誉奖”,显示出他在艺术界的影响力。他的成就得到了国际认可,被收入《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等典籍,并荣获“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他的艺术传略也被收录于《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和《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权威名录。</p><p class="ql-block"> 图为刘树平赠给我的由世界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国艺术》画册,收集有刘树平等国内知名画家、书法家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  我与刘树平从小在马鞍山家属基地7栋住,刘树平比我年长几岁,是看着他从一笔一划铅笔画起,几十年坚持画画,从参加工作是内江火车站的一名调车员一步步勤学苦练成为专业画家。</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后的2023年国庆节,我们在重庆相逢,深情叙旧,相谈甚欢。他谈起对一幅作品的创作是全身心的潜心投入,其创作时的心情、乃至创作时的季节、气候、时辰都对作画效果颇有讲究且不可复制,这让我对这位老邻居的职业画家所修炼出的意志、敬业、严谨品质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图为2023年10月1日我与刘树平及弟弟、我的同学刘树云在重庆相聚品茶叙旧。 </p><p class="ql-block"> 这些从铁二局内江子弟校、从马鞍山家属基础走出的姣姣者现在大都退休了,但他们作为杰出的人物、时代的精英,他们为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将为世人所铭记。</p> 任劳任怨  默默奉献 <p class="ql-block">  除了上述这些在社会熠熠生辉的优秀人才外,还有更多的铁二局内江子弟校学生在走出校门、走上岗位,成为了单位的新生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内发光发热,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些校友们的成就,同样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2017年9月15日至18日举行的高七七届毕业四十周年三个班的同学聚会合影。四十年间,他们各自在社会的洪流中勇于前行,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书写着各自的人生篇章。同学们奉献在各个行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虽都饱经了风霜,仍以积极而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各自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p> <p class="ql-block">  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还有更多的学生在默默奉献着。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职位,也没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这些行家里手们,用自己的岗位技能和敬业精神,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温暖。</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校友们在2024年4月30日的校庆60周年庆典上相聚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些默默奉献的校友们,大多已经退休,但他们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无怨无悔的为社会、为家庭尽到责任和义务。他们作为国家的公民、市民、居民,安分守纪,发挥余热,或参与社区公益志愿者活动,或投入文化娱乐健身活动;作为儿子,他们赡养、陪护在父母親身旁,尽儿女最后的孝心。或不负父母亲生前的嘱托,赓续精神,传承家业;作为丈夫或妻子,在彼此相互体贴和照顾,共度余生,成为最长情的陪伴。有的虽然丧偶或离异,但生活仍在继续,责任仍在担当;作为父母親,仍在为儿女安心工作挑起带养孙娃的责任,使家庭在互助中更加融洽,也促进了社会的安宁和谐。</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高77级一班校友张小波在2025年大年初一天,陪护坐着轮骑的年迈的母亲在一起散心、晒太阳、赏景的温情画面。“母亲把我养大,我陪母亲到老”,这是对母爱回报的誓言,是一种责任担当。<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这个过程中,相信每个做儿子的会更加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每一刻,而做母亲的也会从儿子的陪伴中感受到孝顺的慰藉与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笔者老伴2021年4月和2025年2月带着两个孙宝宝的两张照片。象这样的状况在校友中有很多,这也是蕴含了中国家庭在亲情、责任与期望上的写照吧。</p> <p class="ql-block">  芸芸众生,大多平凡,然而平凡中蕴含着伟大。我们的校友们用几十年的行动证明了:每个辛勤劳作奉献的平凡人,都是汇聚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磅礴力量,都值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他们的身影或许并不高大,但他们的贡献却无比伟大,正是这些平凡人的辛勤劳作,构成了社会运转的基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图为2024年5月31日60周年校庆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致敬芳华,铭记美好。让我们为那些在教育岗位上奉献青春,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老师们献上最崇高的敬意,是他们的教育让我们获得了走向社会的力量;让我们为校友中的姣姣者感到自豪,是他们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华,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时代的担当,他们是我们的骄傲;让我们更多的那些辛勤劳作、默默奉献在祖国各个岗位的校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是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用平凡实际行动诠释了“芳华无悔”的深刻内涵。图为2017年9月同学聚会合影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