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亲

兰芬

<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偶不偶会升起一些特别思念父母亲的情丝,只要隔着一段时间没有见到父母亲,心理就会滋生出那种没有根一样的空落感。</p><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回家探望父母确实也变得越来越身不由己一般,因为随着孩子们的长大,我总有一种顾不上两头的感觉。由此可见,父母于孩子的付出总是优先考虑和不遗余力的,但孩子于父母的付出总是有所保留的。因为就连想回家探望父母都会一次一次N次的排后排后再排后……!</p> <p class="ql-block">今天趁着元旦节假日,在与父亲母亲半个月前的约定下,我终于回家了,好像是圆了我半个世纪的梦一般,虽然离上次回家也仅仅是三个月以前。母亲老了,每次回家都会觉得母亲比上次老了,70+的母亲的腿脚开始变得不那么灵活了,母亲的白发有开始的几缕到部分白到半白到全白,就在这样一次次见面中变化的。好在,母亲依然是耳聪目明,好在母亲的牙齿也都个个在岗,但是明显不像之前那样可以轻松的为一家人做出一桌子的饭菜了,虽然每次回家,母亲还是想努力的为我们烹煮我们喜欢的饭菜,她最喜欢我们把她烹煮的饭菜吃光光的样子,因为那样,她会觉得我们姊妹几个都还很需要她。</p> <p class="ql-block">母亲是积极奋斗的。她幼年丧母,在12岁的年龄便成了我爷爷奶奶家的童养媳。我父亲是家里的老大,12岁的她来到父亲家里,家里还有好些弟弟妹妹要照顾的。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母亲的日子估计是尤为艰难,吃食基本是稀到能看见影子的那种。但听母亲讲起她儿时的故事时,比如她明明从来吃不饱,她却庆幸那会有弟弟(我小叔)偷偷藏东西给她吃。比如奶奶总偏袒自己的孩子,会优先自己的孩子吃饱穿暖,母亲却说奶奶对爷爷和弟弟妹妹们都是很照顾的,奶奶有好吃的总会藏起来给爷爷留着。</p> <p class="ql-block">母亲是极其勤劳的。每次提到“勤劳”,我都会联想到母亲,我一直坚定地认为,母亲一定是我们村里最最勤劳的人了。从我记事以来,她都是凌晨天还没亮就起床(凌晨4:00多的样子),然后喝上一杯温酒,就风风火火的出门去了。我后来也终于明白妈妈喝酒是为了壮胆,更是为了御寒。关键是这样的早起出门,母亲一年能坚持360天,因为她确实只有到年30晚上才能真正的回归家庭一起悠闲的过个春节,然后到年初六就开始重复的工作了。这样早出晚归的日子,她一熬就是几十年,到现在,母亲还是坚持了早起的习惯,只是无法像年轻时那样外出为一家人“觅食”了。</p> <p class="ql-block">母亲是有情有义的。作为一名生意人,作为一名只读了二年级文化的生意人,她一方面是个精明的生意人,精明的是母亲很会赚钱的,而且她每天都会自己记账算账,尤其是心算能力比较强,她每天都要核账和数钱,我还很清楚记得母亲数钱的场景,因为那会我总想从她的旁边偷拿几张小额的票子,偶尔也得逞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方面也是一个很讲情感的生意人。在我记忆中,和母亲的合作伙伴都向她借过钱,有借钱建房子的,有借钱娶媳妇的,也有借钱还赌债的,目前还有那么一两笔债没有收回来的。母亲好像从来都不会拒绝别人的借钱,就连村里有人外出务工没有差旅费,也会找母亲借钱。后来母亲告诉我,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把钱借给生意往来的人,一是解决了别人的燃眉之急,二是加深了彼此合作的信任,人家就不会随意踢开与她的合作了,所以很合算。现在想想,这不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利他共赢”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家作为80年代村里的万元户,必须有母亲很大一部分功劳的。</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不太喜欢社交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来就没有去村里哪户人家串过门,好像也是很少和哪个村民一起闲聊过,当然也是极少极少在村里与人有争吵或起是非的。现在想想,她是根本没有时间消耗在这些事情上,其实我们也都只有晚餐的时间才能和母亲聚一起吃个饭,然后是看她认真地登账,数钱,每天晚上都重复这个动作。</p> <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 故事绵长, 那便是她;风雨兼程, 笑容温暖, 那便是母亲。</p><p class="ql-block">星河滚烫,她是人间理想,一声“母亲”,万语千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