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一个推荐,一路上竟然将这首五典坡循环了三遍,词是没细听,但板胡拐来拐去的调子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掏心掏肺、入骨入髓的味道,像是连绵不断,像是一浪高过一浪,起承转合间,似是有无尽的诉说,又仿佛愁肠百转,寒蝉凄切,想了很多词句形容,终归是难以名说,进门仍是意难平,犹未竟,坐下了醉醺醺的细品……</p><p class="ql-block"> 秦腔竟自有无限的奥妙,但似是与我无缘,也可能是因为经历不够,因此体会不深,虽然身边有许多朋友痴迷,无奈我只能蜻蜓点水,随波逐流,听了也就过了,无法深入其巷。但因此,也潜移默化的埋下了品味雄浑细腻的种子。这种感觉,主观的只是听,无所谓戏,也无所谓曲,既没有故事,也没有冲突,凭空的弦律,像是唐诗的留白,余韵自由填充……</p><p class="ql-block"> 主观的理解中,这就是好音乐该有的样子,一曲奏来,不同的观众可以品出无数个因果,看到不同面孔的哈姆雷特,像是王立平的红楼套曲,欢快的时候,既能传递喜悦,又能表达兴旺,悲伤的时候,不仅仅是林黛玉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更是不同命运的红颜归宿,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又像是赵继平的大宅门,京胡拉起的时候,人世间的悲凉壮阔,浮沉起落,百转千回间似有无数的挣扎,无数的悲欢,无尽的演绎,荡气回肠又令人久久不能释怀……</p><p class="ql-block"> 想想,千年的艺术自是不同凡响,流走的是岁月,沉淀的是经典,那些无数画面背后的音乐,传递的情感怕是早已超过了作品的本身,现如今,影视人总是热衷于翻拍经典,总觉得有一种自取其辱的感觉,倒不是说对作品的理解,或者什么技术手段,就这些深入人心的背景音,早已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峰,不管角色如何塑造,曲调一起,任谁都会回忆起那一个林黛玉,那一个孙猴子,那一个铁血丹心的郭靖黄蓉,那一个五绺长髯的的红脸关公……</p><p class="ql-block"> 听觉享受本身多于主观,且不管他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浅薄的理解,前提好听就行,若能透过音乐脑补画面,那就算是享受了,交响乐,流行歌,秦腔京剧,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潼关以内白旗展,茶花女和王宝钏,你眼中的柴可夫斯基,他感动的威尔第,也许不如许多人心中的安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