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诉说

多多益善

<p class="ql-block">  “我们就一天天长大,记忆里有雨不停下,总觉得自己多伟大,写了诗不敢送给她”,《儿时》由汪峰唱来,又是一个经典,尽管不是他的原创,但依然刻下很深的汪峰味道,若干年来,想听歌的时候,不自觉就播放这首,反反复复听,停下的时候,仍觉余音在耳,久久不散……一直以为,汪峰的歌很能感染人,无论是他的创做,或是经他的演唱,总觉得歌曲会更动人,更有冲击力,创作有独立个性的思考,演绎有激情澎湃的表达,那种沧桑忧郁的感觉,很回味,那种高亢硬派的呐喊,很特别,能抓住人,这是针对作品,针对歌声的欣赏,是听到的汪峰型音乐,不是大众点评的汪某。</p><p class="ql-block"> 艺术的处理本就因人而异,也许是性格,也许是生活,演绎者的传达和欣赏者的角度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不同,感触也就不同,然而不管怎样,艺术家的激情却是征服观众的第一因素,像贝多芬狮子一样的气质和细腻的内心,既有古典主义的平静与深沉,又有浪漫主义的悲壮与热情,无论哪种风格,内心澎湃的激情是永远支撑作品的重要基础。</p><p class="ql-block"> 当然,创作也罢,演绎也罢,激情投入是多角度的,可以是细语呢喃的委婉,是主观真诚的诉说,更是发自肺腑的呼唤,倘若作品的主题鲜明,立意新颖,再通过精湛的演绎引起观众的共鸣,让人在余韵无限中留下长久的回忆,这就可以称之为经典了吧。就流行音乐而言,个人以为汪峰是创造了经典的,至此二十年内不断传唱的“怒放的生命,春天里,北京北京,花火,河流,生来彷徨,无处安放,我爱你中国,流年你奈我何”等等,都很动人,都是不受年龄约束的好作品,若干年后,再听会更经典。</p><p class="ql-block"> 尽管音乐传达给人的情感见仁见智,但仍觉得近两年的流行歌曲层次提高很多,至少主题更宽泛,不尽是徘徊于情爱之间悲戚呻吟了,时而听到汪峰,听到赵雷,任素汐,觉得挺好,创作和表达都好。如同元宵晚会上毛不易与郁可唯演唱的《知冷暖》,“我看着潮来潮往,人间常有西落东升,我只盼岁月不染,青丝白发情怀丰荣,心里知冷暖,时光也从容.....你我走在四季里,方知流年多珍重......”这类词作,在特定的场合演唱出来,凝神细听,当真有别样的温暖,也有别样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多数可能是欣赏角度的变化,现如今对歌曲选择时设置的条件多了,又或许是对父母家庭的思念,无因果的复杂倒勾起了对那段时光的回忆,像《少年锦时》《枕着光的她》,像唐恬作词周深演唱的《花开忘忧》《人世间》,打开播放器的时候,来来回回就这几首,却是次次如此的共鸣,如同这首《儿时》,简单的听,随心的徘徊,不经意间思绪飞空,被轻松细腻的背景音乐带回到儿时的场景,静静品一品,久久出不来……</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