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楊靖宇紀念館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杨靖宇纪念館</b></p><p class="ql-block"><b>位于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掌镇汤沟风景区。毗邻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 “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纪念園。”</b><b style="font-size:18px;">展览区分序厅、主展厅两个部分,共有6个展室,陈列主要以杨靖宇将军生平、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第一次西征会议等历史史实为主题,以东北抗联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战役为线索,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本溪地区的艰苦斗争历史,生动再现了东北抗联的英雄壮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杨靖宇将军简介</b></p><p class="ql-block"><b>杨靖宇(1905年2月-1940年2月23日),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时年35岁。新中国成立后,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b></p><p class="ql-block"><b>杨靖宇将军的一生主要奉献于抗日战争,他团结各路抗日武装,积极抗日。他是鄂豫皖苏区及红军的创始人,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配合全国抗战,杨靖宇一面以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出《为响应中日大战告发东北同胞书》和《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部布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国的野心,号召东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驱除日寇。同时,组织部队在南满的广大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全力牵制日军兵力,配合关内抗战。他带领的队伍给日寇以强有力的打击,有利于抗战的胜利。</b></p> 游覽西征會議遺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西征会议遗址,位于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掌镇汤沟风景区。1936年5月,杨靖宇率一军军部和一师部队来到本溪县草河掌山区的汤池沟沐浴征尘,召开了师以上干部参加的重要军事会议,做出了组织抗联部队进行西征的重大军事决策。参加西征的有一师师部、保卫连、少年营和三团,全部西征部队共300余人。首次西征虽未达到预期目的,但它扩大了抗联的政治影响,锻炼了抗联的干部战士,增强了战斗力,有力地鼓舞了东北人民的抗日热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西征會議遺址主碑</b></p> <p class="ql-block"><b>此視頻源自百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辛丑年七月三十,余游杨靖宇纪念馆,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馆内陈列,皆述将军生平事迹,观之令人肃然起敬。杨将军,抗日英烈,民族脊梁,其志坚如磐石,其节高若松柏。当国难之际,将军挺身而出,率众抗敌,虽困苦艰难,矢志不渝。其英勇事迹,激励后人,永载史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馆中画像,将军目光如炬,似能穿透时空,直视人心。余观其遗物,简朴无华,然其中蕴含之精神,却如山岳之重,令人心生敬畏。将军之牺牲,非为个人之名,实为民族之存续,国家之尊严。其精神,如长明之灯,照亮后人前行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余步出馆门,回望馆额,心中默念:将军之风,山高水长;烈士之魂,永垂不朽。愿吾辈继承遗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筑中华之伟大复兴。此行虽短,然收获颇丰,将军之精神,将永铭于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劉黎於2022.07.30</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备注】本篇中展廳图片、視頻系用手機拍摄、录制的。其文字根据展介、本溪县县誌、百度資料等整理編輯合成,以作為史料學習之手札或个人出行的留念。如有侵權與謬誤,歡迎批評指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