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工作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的重任便落在母亲肩上。尽管母亲文化程度有限,但她自幼成长于注重品德的淳朴家风之中,言行间自然浸润着端正贤淑、宽厚仁慈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在我年幼的时光里,母亲常常以她有限的书本知识,结合那些家族里口耳相传的经典语训来教导我们。那时的我,或许并不完全理解那些话语的深意,但母亲温柔而坚定的声音,日复一日地在我耳边回响,让我在无意识中铭记于心。时至今日,那些"做人要诚实,待人要真诚"的朴素道理,在她温柔而坚定的反复叮咛中,早已镌刻成我待人处世的准则。</p><p class="ql-block"> 母亲深谙教育之道,即使面对孩童的顽劣,也始终维护我的自尊——从不当众训斥,总要等到我归家后把房门轻轻掩上,用那种细竹条隔着厚重的冬衣轻拍几下,以示惩戒。若是我犯了大错,她便等我回家后,沉静地让我跪下自我反省。还记得我认错时瞥见她眼中的泪光,那背上抽打的红痕痛楚好像就疼在她的身上。母亲边拭泪边哽咽:"这么大了还不省心,打得你不疼吗?"这时我总会紧拥住她承诺改正,而她总是心疼地抚着我的头问:"还疼吗?"</p><p class="ql-block"> 这种刚柔并济的管教方式,既传承了"慈母手中线"的温情,又暗合现代教育理念中尊重子女人格的要义。母亲虽未读过教育学论著,却以生活智慧践行"寓教于行",将正直善良的品格如春风化雨般注入我的生命。那些关起门来的谆谆教诲,既守护了孩童脆弱的自尊,又让道德准则在温情中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修身做人的要求尤为严格,绝不允许我有丝毫越界之举。记得有个盛夏午后,八九岁的我看着检舅舅推着冰棒箱来家歇脚。趁着母亲倒茶的间隙,舅舅悄悄塞给我一根冰棒,正巧被折返的母亲撞个正着。她目光如炬地瞪向我,却立即从裤兜里摸出两分钱郑重地塞给舅舅。这"借归借,给归给"的举动看似不近人情,却让我牢牢记住了为人处世的界限与分寸。</p><p class="ql-block"> 每当见到邻家孩子偷拿东西,母亲总会用"人看家小,马看四蹄"的土话教导我从小细节看品性;若遇到不孝顺的行为,她便指着屋檐的雨滴说"水滴现窝",提醒我今日的作为必将成为明日的因果报应。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乡谚俚语,像细密的针脚般编织成道德的经纬,在温暖的家常言语间,将正直的种子悄然播撒在我心田。如今回望,母亲那些看似简单的言行,实则是用最质朴的方式为我的精神世界夯筑根基的夯土桩——不华丽却坚实,不喧哗却深远。</p> <p class="ql-block"> 从小,母亲就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长幼有序”的礼仪之道深深烙印在我心中。她不仅口头上传授儒家伦理中“贵贱有等、尊卑有别”的秩序观,更是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让我切身体验其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记得每逢去外婆家,母亲总会领着我站在堂屋前的场院,在满座长辈面前逐一辨识辈分,规范称呼。她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若漏掉任何一位长辈,我便要从头重认,直到准确无误。这样的过程,不仅培养了我对称呼的严谨态度,更让我体会到家族辈分制度特有的庄重与神圣。</p><p class="ql-block"> 餐桌上,规矩更是分明。长辈未动筷,我绝不敢先动。母亲常常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告诫我,这种教养不仅是家庭颜面,更是我立身处世的根基。她通过宗族内部的辈分教育,以及社会交往的礼仪训练,让“长幼有序”的观念从宗族伦理延伸为我的生活准则。</p><p class="ql-block"> 母亲心地善良,对所有人都怀着真诚的关怀。我们家的日子虽然不宽裕,但她总惦记着周围更困难的人。家里穿不下的衣服,她一件件叠好送给缺衣少穿的乡邻;每次家里做了好吃的,她总要盛出几碗给隔壁的叔叔婶婶。遇到上门乞讨的人,她从不嫌弃,哪怕自己锅里只剩半碗饭,也会分给人家。她说:"若不是被逼到绝路,谁会放下脸面讨饭?咱们能帮一把是一把。”如今想来,她用最朴实的行动,在粗茶淡饭的日子里酿出了人间大爱。</p><p class="ql-block"> 过苦日子时,堂爷爷没熬过去,家里断了粮,人就这么饿没了。堂奶奶改嫁后,堂叔兄弟俩成了没爹没娘的孩子。打那时候起,我母亲就主动揽下了照顾他们的担子。兄弟俩每天的洗澡水、茶水都是母亲烧好送过去的,家里要是做了点荤腥吃食,总要隔着墙头喊他们过来一起解馋。这份情义从兄弟俩七八岁延续到成家立业后,整整二十多年光景都没断过。</p><p class="ql-block"> 后来堂叔家的日子刚安稳些,堂婶又得了重病撒手人寰,撇下两个梳羊角辫的丫头。堂叔抹着眼泪要去城里打工,母亲二话不说把两个侄女接进自家屋里。从为她们扎上鲜艳的红头绳,到一针一线缝制碎花袄,从对她们的教育,到夜深人静时带着她们去看病求医,母亲用她那双温暖而坚定的手,为两个堂侄女撑起了一片天。</p> <p class="ql-block"> 母亲对待子女始终秉持着最纯粹的爱。她与亲人相处的原则,永远是将对方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这种无私的品格,在姐姐的婚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姐姐出嫁那年,姐夫是个军人,手头并不宽裕。虽然当时没有现在这般讲究彩礼,但基本的婚嫁习俗总归是要有的。面对姐夫的窘迫,母亲没有半点为难,反而主动宽慰他:"明天直接来接人就行,别的都不重要"。这简简单单一句话,让忐忑不安的姐夫瞬间红了眼眶。他常对姐姐感慨:"你母亲是天底下最好的岳母,比我亲妈还要贴心"。这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母亲贯彻在每段关系中。</p><p class="ql-block"> 母亲性子刚强,最重脸面。即便在最艰难的年月里,她也从不在亲友面前叫苦,更不会把"难"字挂在嘴边。她像棵经年的老槐树,把生活的苦涩都深埋进年轮里——手头再拮据,宁肯自己啃咸菜饼子度日,也绝不向儿女开口要钱;日子再困顿,总把破旧衣裳浆洗得干干净净,腰杆挺得笔直。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用无声的坚韧教会我们何为尊严。</p><p class="ql-block"> 待我们姐弟各自成家,每逢年节给她递红包表孝心时,母亲的"好面子"便愈发明显。村里人问起儿女孝敬的数目,她总把二百说成三百,三百夸作五百。有晚辈私下嘀咕她虚荣,她却笑得坦然:"说多些,外人瞧着你们有出息,咱们家才更和乐。"这朴素的智慧里,藏着她维系家族体面的苦心。</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些润物无声的细节,让我真正懂得何为"大爱"。母亲用她特有的方式告诉我们:亲情不是计较得失的天平,而是甘愿化作春泥守护花的纯粹。她弯着腰为儿女们铺路的身影,早已在我心中树起永不褪色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站在时光的路口回望,母亲以她那浸润着泥土芬芳与岁月沉淀的人生哲学,在粗粝而又坚韧的岁月里,为我精心构筑起了一座完整而坚固的精神宇宙。她关起门来,手中的细竹条不仅是对错误的惩戒,更是捍卫尊严的坚实盾牌;递予邻里的每一碗羹汤,都蕴含着无尽的温情,成为丈量人与人之间善意的精准标尺;而她含着泪光的训诫,则如同一把锋利的雕刀,细细镌刻着正直与坚韧的品格于我心间。</p><p class="ql-block"> 那些“屋檐水滴现窝”的古老乡谚,早已化作滋养我心灵的甘霖,让正直与坚韧在血脉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那些“先喊尊长后动筷”的淳朴规矩,则悄然织就了我处世的经纬,使谦恭与礼让成为我生命的底色。母亲用两分钱赎回的冰棒,教会了我立身清白的重要性,那份纯粹的廉洁与自律,至今仍是我为人处世的基石;而她二十载不离不弃的悉心照料,更是诠释了亲情超越血缘的深情厚意,让我懂得了何为真正的付出与坚守。</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我做出向善的选择,都能从中看到母亲年轻时那坚定的身影;每段温暖的关系背后,都跃动着她的处世智慧与深沉爱意。这位未曾读过教育论著的农妇,用最朴素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生命诗行,在时光的长河中筑起了一座永不褪色的家风丰碑。它不依赖于文字的记载,却能穿透岁月的洗礼;它未镌刻于金石之上,却能穿越时空的阻隔,永恒长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