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孖髻山至宝镜湾的史前畅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 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南粤是蛮荒之地,自高栏宝镜湾摩崖石刻被发现后,我感觉到:珠江流域黄茅海、鸡啼门、磨刀门等出水口一带,在4000年前或曾出现有别于北方的草原文明、中原的农业文明、其他区域的游耕文明而异军突起的海洋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月11日,我随平沙镇几位民间文旅宣传人士一道,在南水镇党政办莫祥同志陪同下,来到南水镇宝镜湾风猛鹰山上一个隐蔽洞穴,领略了神秘岩画的风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目前已知广东省最大岩画,其中洞穴东壁岩画最大,近15平方米,画面由复杂多变的刻凿线条组合构成。内容有专家认定的中华岩画第一龙,龙身蟠曲,龙尾状如鱼尾,头角似鹿,作吼叫状,是蓄势待发的云龙;有乘风破浪的大型船队一一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古帆船图案;有男觋、女巫及人牲庄严祭祀场景等。专家认为,宝镜湾岩画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内容最丰富的岩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岩画历经4000年风侵雨蚀,至今线条依然清晰可辩,可想当年这块巨石是何等坚硬!那么,史前古人是采用什么工具来刻凿出如此精妙的岩画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去,有观点认为,广东的青铜时代起源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时代,也就是2500年左右,因此,专家认为4000年前的宝镜湾岩画是先民以石器为工具在花岗岩上凿刻而成,对此,我另持异议。在那么坚硬的巨石上,大面积将线条刻凿得那么深、那么密、圆形、椭圆形、直线都那么流畅,凿刻面积又那么大,即便使用现代电动工具,都需要经过长年累月才能复制完毕,对于粗犷的古人而言,恐怕只有青铜作器具才能做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4000年前,高栏乃至如今整个金湾区都处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中,散落的山头皆为孤岛,何来青铜?有!1994年3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在平沙孖髻山东南麓棠下环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4000年前具有高超抛光技术的纺轮、石锛、石环、石网坠等渔业工具以及制作精美的玉器等饰物。最受瞩目的,是出土了广东省经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铸铜石范。这个铸铜石范,很大程度将广东青铜时代改写,也为宝镜湾岩画的凿刻留下了奇妙的想象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年代久远,宝镜湾岩画的内容及其要表达的意思,今人颇感古奥难懂,人们集思广益,也大体推断其与航海、信仰、祭祀、欢庆渔业丰收等活动有关,至于为什么要在这远离大陆的孤岛上石刻,是什么人刻,就更是难解的谜团。为此,我斗胆另开视野,或可管窥一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多年,起源可谓“满天星斗”,至4000年前,中原夏朝建立,周边及其它广袤地区也出现各种文明部落。在珠江流域的黄茅海及鸡啼门、磨刀门等一带,或也崛起了一个拥有青铜技术(依据是孖髻山棠下环铸铜石范),又具有先进航海技术并作指南(依据是连湾山葫芦坑航海图石刻)的海洋文明部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沙镇连湾山葫芦坑航海石刻于1992年8月被发现,据测是4000年前先民在巨石上凿刻的航海指引作品。石刻北距孖髻山9公里,南距宝镜湾约10公里,画面有众多图形及长短直线,当中有线条能准确地标明正南方向,那两条粗大的自东北向西南的石凿线,是标明走向的航线,这个方向,指向的恰恰是高栏宝镜湾一带。航海石刻的正背面,还分别刻上大交叉符号,提示此方向水道有危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葫芦坑航海石刻表明,4000年前孖髻山至连湾山方圆一带的部落先民已有雄心勃勃向深海进军的壮举。进军大海,开辟海洋事业,必须要有大型船只,而史料显示,中国至2000多年前才出现“三板船”,之前使用的都是将木头中间挖空的“独木舟”。在宝镜湾的岩画里,4000年前这里的先民已有较大“三板船”在海里航行,船上还有风帆,说明这个部落先民那时对航海、天文、洋流等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已达很高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拥有青铜和航海技术的海洋文明部落,必有都邑,都邑也必会设在当时社会各方面都便利的较为广阔的海滨内地,只是至今还未曾发现其遗址在何方,但我们可根据已知的考古脉络做一些推断:4000年前,在众多分散的岛屿中,因为孖髻山比较靠近大陆,属海滨地带,有了青铜技术的先民,又率先学会制造大船,向深海进发,在漫长岁月中,他们先是抵达连湾山,继而走向更远更广,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航海实践和与海洋、风浪的生死较量,积累了经验,在首领的示意下,在具有航海中继意义的连湾山葫芦坑巨石上刻下航海图,以鼓舞族人和提示后来者,从最佳航道向深海开辟海洋事业,避免航海风险。他们跟据实践经验,将航行方向直指高栏宝镜湾一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文明的曙光阶段,文字还没有出现,图画、符号是最先进的表达方式,象宝镜湾摩崖石刻这种内容丰富而又有人物等级之分的岩画,想必是当年部落船队航行至宝镜湾风猛鹰山一带海面时,获得意外的渔业丰收,或捕捞到前所未见的海洋品种,又或以此为据点向更深更远处出发,又或发生其他重大事件,为将历史记录下来,昭示后人,首领或圣贤们便命能工巧匠在山上寻找隐蔽而又坚硬的巨石以图画、符号形式进行凿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岩画沉睡了4000年,作者是谁?当年的部落是怎样的部落?他们哪里来,又去了哪里?这千古谜团,或永远成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2月15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