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氤氲伴流年

鲁继香

<p class="ql-block">  鲁继香</p><p class="ql-block">在我家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本年代久远的字典,那是父亲留给我唯一的一件遗物。每当看到这本封面斑驳已看不清原来模样的老字典,就如同看到了父亲那慈祥的面容,和他深夜在煤油灯下翻看字典的身影。父亲去世已经二十年了,可他爱读书爱讲故事的往事还历历在目。忆往昔,可以说是父亲爱书、读书、买书、存书的爱好影响了我的童年以及我现在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我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候的农村,物质生活极度匮乏,而文化生活更是少之又少。村里人世世代代都秉承着,“几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夏季还好昼长夜短,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早就躺下休息了。而最难熬的是寒冷漫长的冬天,数九寒天,冰天雪地,呼呼的白毛风,吹打着白麻纸糊的窗户咕哒咕哒地响个不停。夜晚,一家老小坐在烧的滚热的土炕上,守着火盆,点着煤油灯,母亲在灯前做着针线活,父亲凑在煤油灯前,翻看着他的那些厚厚的书本,还不时地查看着字典,有时候也会眉飞色舞地为百无聊赖的我们姐弟几个读几页书里的故事,这时我们姐弟就停止了打闹,都安安静静地听的入了神。</p><p class="ql-block">有时母亲为了节省几毛钱一斤的煤油钱,早早的就催促我们睡下,漫漫长夜那有那么多的觉,我们姐弟几个就缠着父亲“道古”。父亲就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名著的故事,我们听的是津津有味,困意全无。夜深了,父亲怕影响我们睡眠总会留下悬念:“欲知后事如何,待到明天再讲”。我们姐弟几个无奈地联想着: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变成啥了?他的金箍棒都放到耳朵里了,还怎么打妖精?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拔出来了没有?诸葛亮想借东风火烧曹军战船,能借上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甜甜地进入了梦乡。</p><p class="ql-block">儿时父亲看的这些书,讲的这些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我幼小的心灵百思不得其解,多么神奇的书啊,它那里咋那么多故事呢。在那个懵懵懂懂的年纪我接触了小人书,说起小人书,那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不可磨灭的记忆。小人书形象生动的画面,配有简单的文字,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于是村里的孩子们就把仅有的几本小人书,互相传着看,直到传到面目全非为止。只要听说村里谁家买来了小人书,咋想方设法也得淘来一饱眼福。九岁才入学的我,在父亲的耐心指导下学会了查字典,已经认识了不少字,能断断续续地通读小人书了。</p><p class="ql-block">听母亲说,父亲上学时就是个聪明爱读书的孩子,得到了他的老师的宠爱,这个老师家是过去的书香门第,家境优渥,家里有很多藏书。开始时父亲是和老师借书,后来他的老师看父亲爱书如命,就送给了父亲好多书,可惜有些书被父亲的同学借去再也没有还回来。</p><p class="ql-block">我在读小学时接触到的书是父亲后来又陆陆续续买回来或借别人的。记得我最早通读的一本小说是《水上游击队》,这本书我不知读了多少遍,都把书中的纸页翻烂了,其中的故事情节现在还记忆犹新。读初中后父亲又淘来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红旗谱》、《第二次握手》、《杨家将》、《岳飞传》、《红岩》、《聊斋志异》、《福尔摩斯探案集》等书籍。我如获至宝,反反复复地阅读着,每本书都要看好多遍。还有那本老字典,总是陪伴在我的左右,有不认识的字就去请教它。</p><p class="ql-block">十六岁时,只读到初二的我由于偏科产生了厌学情绪,语文老师的多次开导,也没有留下一个语文成绩名列前茅,而对几何一窍不通的学生,我辍学了。辍学在家,除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看“闲书”上。那些书和父亲的这本字典成了我打发闲暇时间形影不离的伙伴。</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我近乎痴迷地喜欢上了书,喜欢书里面的文字。总在想:多么神奇的文字呀,它们一个个的排列组合在一起,就能编织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新奇的故事,那些故事情节就像脱缰的野马,把人的思维和想象拓展的无边无际,也使人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和看到了外面更大更精彩的世界。就这样,我贪婪的阅读着所能找到的五花八门的各种书籍、报刊、杂志等,只要见到带字的都要拿来看看。那时候个人家是订不起报纸的,只有大队部才有,又不敢去要,父亲有时候去开会顺便带回几张,那真是爱不释手,不知要翻看多少遍。</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村里人家的顶棚都是用报纸裱糊的,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要买新报纸糊顶棚,我就会把刷浆糊的活揽下来,不是多爱干这活,而是在刷浆糊的同时能快速的浏览每张报纸的内容,要是看见有吸引人的文章的版面就赶紧留起来,等有了时间在慢慢看。唉,最无可奈何的是,到了最后还得把留起来的报纸乖乖的拿出来糊到顶棚上,因为糊一间屋的顶棚需要二斤报纸,而家里买回的都是正好的,如留下几张就不够糊一间屋的顶棚了,无奈我只好把有好看文章的一面糊在外面,这样,躺在炕上或站在地下仰起头就会看见报纸的内容,而每天早晨睁开眼睛看顶棚上报纸上的文字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用报纸糊顶棚的时代结束。</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沧海桑田,几十年过去了,我从一个青葱少女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花甲之人,可我还一如既往的保持着爱读书的习惯,是这些文字丰盈了我平凡的人生,也充实着我平淡的生活,我用文字武装自己平庸的思想和头脑,也时常用文字记录抒发我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也许是从小爱读书的缘故,厚积薄发,我从2016年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写文,现已在各类地方书籍、刊物和网络平台发表各类文章60多篇。是读书和写作充实丰富了我这些年的生活,是书籍给了我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农村妇女以无尽的灵感,书籍使我受益匪浅,我深深地热爱着书籍和文字,我愿与这些美妙的文字永远相伴。</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生活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方便快捷的网络,先进的高科技的电子设备,快节奏的生活状态,无不代替和占有着现代人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多么希望有更多人放下手中的手机,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p><p class="ql-block">父亲的老字典还静静地立在书柜里,现在已很少有人再去翻动它了。每当看到它那棱角已浑圆,容颜已沧桑的模样,就如同与一位饱经世事的老者在默默对视,让我肃然起敬,心生敬畏。它那氤氲着古朴厚重的书香伴我走过了岁岁年年。我把它视若珍宝,那是父亲留下的精神财富,它比任何金银财宝都珍贵,它承载了两代人对文字的钟情与热爱,我会把它好好的珍藏下去。</p><p class="ql-block">让人欣慰的是,现在我的两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儿和外孙都非常喜欢读书。她们不但时常购买自己喜欢类型的书籍,也经常给我买我喜欢的文学书籍,使得我家里现在有很多藏书。她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捧书秉读,实属难能可贵。她们现在读的书种类很多也很丰富,更有品味也更有价值。</p><p class="ql-block">读书使人的眼界开阔,使人内心丰盈和强大,知识面更多更广。“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拿起书本就如同与智者对话,真的是受益良多,朋友们快来读书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