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记忆

梁实

<h3>文字:班玉存<br>制做:梁 实</h3> <h3>  按语: 春节大秧歌闹花灯,这是朝阳过大年的民俗。作为非遗产品,今天看到的秧歌和花灯融合了很多现代因素,撒油灯变成了掛电灯,老牛车变成了汽车,热闹程度和观赏效果还是一样的。可是,诸多原生态民俗还是人们的美好记忆,每每回想起来依然余味无穷,这正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价值和无穷魅力所在!</h3> <h3> 邻家女孩做的雪人</h3> <h3>  时光荏苒,转眼间春节都快过了,2024年龙年的正月十五是朝阳秧歌汇演,缕缕阳光普洒大地,习习春风拂面而来,男男女女扶老携幼,相拥至此,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笑容,有为祈求平安保佑发财而来的,但更多的还是为了看热闹。</h3> <h3> 背歌</h3> <h3>  朝阳秧歌汇演的队伍里,人们见到背歌抬歌都拍手称快。背歌上边的小孩都是底下人家的,都是父女关系,而且是背女不背男的。 </h3> <h3> 高跷</h3> <h3>  秧歌队中憣表演别具一格,现在已经申请非遗项目了,中幡起源于唐宋年间,到现在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年叫大都旗大执式,用于军队的仪仗指挥等,后来传入民间。<br></h3> <h3> 这高跷够高了</h3> <h3> 从清代开始位于朝佛庆典等会活动必备项目,表演者通过顶、转、抛、接动作,让中幡在身体各部位上下飞舞,交替腾挪,与东北秧歌热烈火爆斗气的风格相融合,表演时动作幅度大,节奏明快,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舞者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展现出东北人的热情质朴和刚柔并济,寓意着忠孝两全,努力奋进,幡面上书写的字样,如振兴产业,生活富裕等,体现了人们对和平与稳定的祝愿,表达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也成为了东北地域文化一种象征。</h3> <h3> 中幡表演</h3> <h3> 还有进入人们眼帘的独杆轿,就是杆子的一头一个小官坐在太师椅子上,后边一个人用力压杆子的一头,只见小官坐的时而腾空而起……见到此景,有人困惑不解不知道怎么回事,看了同学翟国清撰写的长篇小说《川州风云》之《高四棒子罢地捐》中二四回“冤冤相报金满堂害人害己 老谋深算庄海顺以牙还牙”,才知道灯官的独杆轿的由来了。</h3> <h3> 地蹦子</h3> <h3>  元宵佳节,普天同庆,很多地方都有“撒路灯”的习惯,当地撒路灯与其他地方撒路灯不一样,还要办灯会。办灯会类似于扭秧歌,与扭秧歌不同的是在晚间,而且还要扮灯官。灯官不是谁随便要扮就扮的,按当地规距,必须是花子房的花子头。其任务就是负责检查灯火亮不亮。 </h3> <h3>  西天取经</h3> <h3>  灯官也有一定的特权,那就是还负责处理灯会期间的大事小情,比如打架啦,斗殴啦,也不知这规矩是从什么时候立下的,灯会期间,官员们都不理政,遇事都由灯官,也就是花子头负责处理。所以,在这期间一般是没有人敢打架斗殴的,因为真要闹起来,灯官老爷有权把肇事者送到监狱里去,一般送监狱也是临时的,要在三天之内放出来,但一旦三天之内不放出来,要等到下一年的元宵节才能出狱,原因是当地官员不插手灯官老爷办的案子。</h3> <h3>  灯官坐轿</h3> <h3>  灯会的灯官也要坐轿,就是独杆轿,就是把一把破旧的太师椅,绑在一根长长的杠子的一端,杠子的中间,再用大绳横绑在另一根长约一丈来长的横杠上,形成一个交叉的十字。横杠的两头,一头吊着一根长扁担,每根扁担再由两个有力气的花子抬着。这样,长杠子的后头,只需一两个人,就可以利用杠杆的原理,左右高低随便地控制着前端灯官老爷的座位了。</h3> <h3> 正月十五撒花灯</h3> <h3> 灯节这天晚上,花子们倾巢出动,在花子头的率领下,组成一个与衙门官老爷出巡相仿的仪仗队。仪仗队由花子响鞭开道,后边跟着由两个花子抬着的大筛锣,筛锣的两旁,还有四个花子分别举着“纠察”、“弹压”、“回避”、“肃静”的灯牌,灯牌后紧跟着一个写有“灯政司”三个大字的大灯牌,大灯牌后便是花子头坐的独杆轿了。</h3> <h3>  正月十五撒花灯</h3> <h3> 灯官老爷很气派,小花子们抬着他傲然而坐,后边还跟着四个小花子,穿着旧时衙役的制服,扛着半截黑半截红的水火棍,不时地喊着“威——武——”,他则故意把两个帽翅忽扇忽扇地忽闪起来,装腔作势,指挥着队伍,哪儿灯火盛,就往哪儿闯。后边跟着一帮手握要饭罐子的拜杆儿群,乌泱泱的,每个罐子里都装有数枚铜钱,边走边狠命地摇,哗啦哗啦的震耳欲聋。</h3> <h3> 锣鼓喧天</h3> <h3>  咣咣!行人闪开喽……灯会开始了,鸣锣开道的花子一边开道一边吆喝。咣!小心火烛、检查灯火了!其余的花子也一边走着一边跟着起哄,其实就是为了“罚点钱”。</h3> <h3>  大过年的,谁也不喜欢花子进门,一般来说花子们是不讨饭的,但到了元宵节就不同了,大概他们的储蓄也基本用完了,大过节的,变个法儿,不但能获得一定的利益,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所以这期间,不管他们到了哪个商家的门前,灯官老爷除了念几段恭维的歌儿而外,一般都说:“你家的灯不亮,罚款。”商家的老板则说:“怎么不亮?亮!”灯官老爷眼睛一瞪:“不亮!”“亮!”就这样,两个人吵起来了。“不亮!”“亮!”“就是不亮!”“就是亮!”其实这不是真吵,而是逗乐子,像演戏一样,为了博得观众的笑声而已。 </h3> <h3>  灯官</h3> <h3>  但无论如何,到最后“罚款”一定是要交的。多有多给,少有少给,很少有不给的,不图别的,大过年了,图个吉利,反正是一伙人,打发花子也是打发,打发灯官也是打发。当然,交罚款不等于赏钱,那就是无论队伍走到谁家,或多或少都要适当的给点灯油钱,这叫赏。不给赏钱的,就往盛燃料的锅里填上一定的灯油。因为在灯会的后边,是一长溜拨灯的人,一路走着,一路拨出一堆堆由苞米瓤和锯末子以及松树塔混合一起加上煤油混成的燃料,老远的看去,一溜溜灯火,很是壮观。一般没人既不赏钱也不添油的,大过年的,怕人说“那是死人户子,”犯小人语,不吉利。</h3> <h3> 灯街</h3> <h3> 元宵佳节这几天,花子们最高兴的时刻。一般来说,要扮灯官,就有扮灯官娘子,这是配套的,但灯官娘子多由表现滑稽、口齿流利者担任,为的是配合灯官老爷表演喜剧,这样队伍每到一家,都会受到热烈欢迎,同时,也好张嘴能多弄点“罚款”。</h3> <h3>  灯会来了,主人大门敞开,鞭炮齐鸣,在花子仪仗队的引导下,秧歌队伍开始入场,入场之后,拨灯的拨灯,扭秧歌的扭秧歌,扭完了秧歌,灯官老爷在锣鼓的配合下,开始对该家从人到物,极尽之能事地赞美一番,以便获取主人的欢心。</h3> <h3>  灯官也不是说谁想当都能当的,因为当灯官还要唱,“宜入新年喜气升,各位官爷在上听,家乡的灯会把年拜,咚个隆咚呛!捎带着也来散散灯……一阵锣鼓声,秧歌队又跟着舞动起来,锣鼓声过后,他又唱道:“散散灯来散散灯,驱邪撵鬼敬神灵,保佑着黎民百姓有个好年景,咚个隆咚呛!也保佑各位官爷天天发财步步高升……所以,主人会将事先准备好的铜钱扔给他们,以博一乐。</h3> <h3>  不过,这个钱可不是交到花子们的手里的,而是像给鸡喂食一样,洒满一地,花子们见钱眼开,一哄而上,抢到铜钱后便放进罐子里,于是,罐子里的铜钱更多了,摇得更响了,看热闹的人也更多了。当灯官不但要有一副好口才,还要懂得办灯会的规矩,因为出现差错,不但挣不到钱,还会被人拒之门外。 <br> </h3> <h3> 甲辰年正月十六<br> 乙巳年正月十五发表</h3> <h3> 正月十五撒花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