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畅享跳水之乡一一湛江<br> 占江 著<br> 无雪之冬,京城不冷。<br> 春节热闹,举国欢笑。<br> 碰巧 ! 在电视《重温经典》的栏目中,我看到了一部老电影《女跳水队员》,该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六十年前的跳水之乡一一湛江。看到一半,我便浮想联翩,不禁回忆往事,仿佛断线六十年的风筝又回到了我的手中。</h3> <h3> 1960年,市一中的女生陈晓红品学兼优,激昂向上,仰慕体育健将,立志成为跳水队员。一天,在市业余体校的游泳池,她偷偷地爬上了十米高的跳台,其"跳冰棍″的冒险之举,着实地让观众们吓了一身冷汗,也让慧眼识珠的王教练着实发现了一颗跳水的新苗。从此,事随人愿,心想事成,进入体校,接受专业学习的小姑娘,几经春夏秋冬,几经艰苦训练,特别是任课老师的科学教导,同学们的热情鼓励,以及家人的亲切关怀,她纠正了个人主义的思想,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提高了跳水的技艺,获得了国家级跳水比赛的大奖。尤其是受到雷锋精神的感召,在一次郊游时,为了及时救出落水的孩子,她奋不顾身,居然从高高的悬崖上跳下。虽然手臂负伤,但她奇迹般地攻克了代号5311的跳水难关,使她能够加盟国家队,参加世界级的比赛,进而为国争光,夺取世界冠军的桂冠。</h3> <p class="ql-block"> 影片中女主角陈晓红的原型是当时的女跳水运动员黄秀妮和郑观志,其中的黄秀妮便是在湛江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世界跳水冠军,郑观志本人多次在世界级的大赛中夺冠,退役后担当省队的总教练,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跳水新秀。因此,导演特地把影片的拍摄地定在湛江,并且特约了体校的许多师生担当演员,女主角陈晓红的扮演者张克境就是其中之一。因其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后来她改行成为专业演员。</p><p class="ql-block"> 1964年,长影厂完式了该影片的制作,次年的夏天,在武昌解放路人民电影院的广告橱窗里,贴出了《女跳水队员》的宣传海报,当时我异常兴奋。因为,湛江是我的出生地,三岁时离开,孩提之童没记住什么,真想观看此片,了解湛江。但票价一角,让囊中羞涩的我,望而却步。我切盼学生包场,半价现看,可我所在的解放路小学迟迟不动。每每上学放学,路过影院,我总是在广告橱窗前驻足,仔细地观赏介绍该片的几张剧照,大有望梅止渴的味道,但更多的是望洋兴叹。 </p> <h3> 那时,父亲的单位”某部”尚在组建之中,没有电影队。周未,官.兵和家属们便组队,步行一公里多,前往省军.区礼堂”蹭”看电影,不要钱的。偶然,听大人说此片排上了该礼堂的放映时间表,但需要购票入场,5分钱一张。因为,大.家只能免费观看八一厂生产的电影。<br> 一天放学,邻居淑姐把我堵在学校门囗,跟我借钱,不多,二分,说她晚上要去省军.区礼堂观看《女跳水队员》。此人大我四岁,上六年级,哈市人,个子较高,嗓音清脆,发育较早,胴体丰满,大有演员柏瑞桐的风姿。记得当时我是极不情愿借钱给她,一则我的口袋里仅有二分钱,是我没有买”面窝”过早,从牙缝里省下来的;二则她之前不只一次向我借钱,有点儿烦!可是架不住她的伶牙俐齿,巧舌如簧。那天也是如此。她说她如何如何地喜欢游泳,又说其记忆力如何如何地好,会把该片的情节原原本本地讲给我听,权当让我免费听故事,岂不合算? </h3> <h3> 那年头不仅吃的穿的匮乏,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如此。别人在看小人书,你去偷看,不耻。别人在开故事会,你去偷听,不耻。所谓不耻下问,乃至凿壁偷光,历来是一种高尚的情操。现在怕是相反,因为多媒体传播的知识,海量去了,倘若有人蹭看蹭听,会被认定是居心叵测,或是土鳖傻冒之类。 </h3> <h3> 记得淑姐看完电影后,没有失言。在人民电影院的广告橱窗边,她逐一解释几张剧照背后的故事。我似乎看到了花团似锦的凤凰木,红透了半个城市;也看到了迎风挺立的椰树林,守护在海岸线上;还有那挤满了枝头的莲雾,像火红的小灯笼;成串成串的香蕉,比人还高。尤其是运动员像海燕一样的跳水姿态,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淑姐讲起故事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h3> <h3> 不久,”那.十.年”运动来了,几乎打.倒了所有的老电影。《女跳水队员》变成了毒草,只为人批,不让人看。淑姐也不走运,随父母迁回了原藉,杳无音信。<br> 尽管如此,《女跳水队员》的电影还是不时地在我的心头萦绕,久久不能释怀。诚然,湛江的风光固然美丽,但那个年代的普通人没有能力前去旅游欣赏,除非公款出差。然而,找到正规的游泳池,过一把高台跳水瘾总该行吧! </h3> <p class="ql-block"> 少儿不知天高,总会去干离奇冒险之事。在停课闹造.反的日子,我曾和几个同学到武昌的阅马场,以为那里的省体育中心里有游泳池,想硬闯进去,却被带着红袖箍的看门人驱逐。无奈,孩子们只能像往常一样,在黄鹤楼故址下的江边游野泳,一群不到十岁的小屁孩儿,在长江里玩水,胆子真大。</p><p class="ql-block"> 往年的夏天,”某部”总会组织官.兵和家属去东湖风景区游泳消暑,那里水域宽广,但没见有跳台。后来”某部”移驻九江,市区甘棠公园边的南门湖就成了官.兵们的游泳基地,那里也不曾有跳台。青少年时期,我在九江长大,喜欢游泳的我,技艺不行,更多时间是泡在十里小学旁边农家的鱼塘里,或是在老四中前面的濂溪河中瞎扑腾。 参加工作后,一心为单位。结婚生子后,一心为家庭。少儿时的跳水之梦,不知什么时侯丢在什么地方。近十几年来,尽管驻地周边陆陆续续地建起了几家游泳池,但我从未涉足半步。纵是电影《女跳水队员》解禁了几十年,或是网络普及的当代,我也没有观看此片的念头。</p> <h3> 去年的阳春三月,我萌生了南粤行的念头,因为,退休多年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追根溯源,寻找我在出生地湛江留下的足迹,算是对自己平安人生的总结,也是感恩在那里创造了我的父母,更是感谢那几年湛江人民对我的养育。<br> 湛江之行,非常成功。我找到了我的出生地北桥的一九六医院,也找到了父母常去购物的南华老街,还找到了当年我家的几个居住点菉塘的垦殖局、赤坎的军.分区等。在火山喷发造就的世界地质公园一一湖光岩风景区,我感叹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功;在人工创建的科研基地一一南亚热带植物园,我钦佩湛江人民战天斗地的科学态度。更值得一提的是湛江海滨的旅游观光带,紧贴着居民区,弯弯曲曲,绵延十多公里。人们就近在椰林间、在花草间徜徉散步;在沙滩上、在礁石上沐浴阳光;在海面上、在游船上或击水,或垂钓,是那般地惬意。当我推开”希岸酒店”的窗户,吮吸着没有腥臭味的海风,看着红树林前的海水中,缓缓行驶的轮船;当我赤足踩着清澈的海水,徘徊在”金海岸”绵软的沙滩上,追逐着逃之夭夭的招潮蟹;还有面对"渔人码头″上,刚刚打捞出水的贻贝鱼虾;看到"海景市场”外,挂着晨露的菠萝、荔枝、杨桃……,我认同湛江是人类宜居城市的说法。 </h3> <h3> 此时此刻,在举国欢度春节的鞭炮声中,我观看老电影《女跳水队员》,感概万千。六十年前,与她擦肩而过,留给我的遗憾颇多,也使我去年游览湛江后,获得的自豪感大减,就好像乳臭未干的孩子走出了菜馆,还不知道刚才大快朵颐的美味佳肴叫什么。同样,旅游应是探求文化的旅游,不只为吃好喝好玩好。<br> 其实,回想起来,去年湛江游时,我就有某种异感,首先,在金沙湾海滨浴场,几十年不曾游泳的我竟然有了下海畅游的念头,尽管水温很低,而且管理员不允。他说这里水深,禁止下海!只有涨潮时,海水漫过插着红旗的浅滩,才能游泳。可是,我等到晚上7点,随潮而来,灌入安全区的海水才到膝盖,谈何畅游。其次,当时城里的许多建筑物上挂出条幅,庆祝全婵红夺取世锦赛的跳水冠军。自诩前来追根溯源的我,居然没有及时地分享跳水之乡的欢乐,有悖常理。其三,幼年离开时,透过船舷的圆窗,我看到的海水是黄色的,那是我在湛江留下的唯一印象。可是去年,我看到湛江的港湾,水清至于蓝,莫非记忆有误?</h3> <h3> 看完影片《女跳水队员》及网络的相关资料,我才恍然大悟。湛江古称椹川,属雷州,法国占据时改称广州湾,抗战胜利后,定名为湛江。其跳水之乡的美名不是徒有虚名,跳水健将也不是昙花一现。首先,六十年来,湛江自从出了世界跳水冠军黄秀妮后,接踵而来的折挂人是劳诗丽、何冲、全禅红……。其次,今天,金沙湾海滨的周边,集商住购物、运动休闲和会展办公为一体。六十年前,这里原是海滨船厂,附近的码头曾经停靠过驶往广州的海轮。其三,在该影片中,人们可以见到,六十年前,大轮船确确实实行驶在黄色海水的港湾里。不仅如此,供运动员跳水训练的游泳池里,也是浑浊不堪的黄水,因为,那时城市绿化和硬化的面积有限。另一方面,这也为我当年真的看到了黄色的海水,提供了强有力的旁证。 </h3> <h3> 昨天的湛江,真实地记录在《女跳水队员》的影片中。<br> 今天的湛江,真正是一派蒸蒸日上和欣欣向荣的景象。<br> 明天的湛江一一跳水之乡,真的会更加美好,任人畅享。<br><br> 完<br>2025年2月1日手机创作于北京望远楼<br><br>注:本文照片来自网络,特此鸣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