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踏入都江堰,仿佛步入千年时光画卷。古堰巍峨,江水悠悠,诉说着李冰父子的卓绝智慧。</span>红墙巍峨,灯笼艳艳,为这古老之地添一抹灵动。阁楼翘角飞檐,庄重古朴,静立江畔,见证岁月变迁。<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漫步其间,听江水奔腾,看游人如织,历史与现实在此交融,文化古韵与生活气息弥漫每一寸空气让人沉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景区的南门便是</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离堆公园</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是大多数游客选择的入口,位于都江堰的正门,也是大多数旅行团的1号起点</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南桥入口</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 <p class="ql-block">天府第一桥--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古色古香的城市广场上,人们身着传统服饰漫步游玩。宏伟的传统建筑矗立在背景处,仿佛在默默讲述着往昔的故事。这里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着先辈们的生活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有多条游玩路线,包括<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南桥入口、秦堰楼入口、李纪馆入口、西关入口和玉垒山广场入口</span>。.</p> <p class="ql-block">巩略之后,适合老年人的线路决定乘网约车去秦堰楼由高至低,省时省力。秦堰楼为6号入口,沿着黄色路线逆时针游览,包括<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飞沙堰、伏龙观、宝瓶口等景点,最后从离堆公园返回。</span></p> <p class="ql-block">秦堰楼,因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得名。这里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拨壮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58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曾站在这个位置,仔细观看都江堰。在伏龙观和二王庙里陈列了这幅珍贵的照片。</span>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岷岭雪山、青城群峰尽收眼底,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部的岷江上,是由<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秦国蜀郡太守</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李冰及其子</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以无坝引水为特征,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通过<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鱼嘴分水堤、</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飞沙堰</span>和<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宝瓶口</span>三大主体工程,实现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自动分流、排沙和控制进水量的功能,解决了防洪、灌溉等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span></p> <p class="ql-block">“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内外二江。</span>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安澜索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86.5米。这座桥最早被称为绳桥或竹藤桥,与它的修建材料有关。安澜索桥始建于北魏以前,唐代称“珠浦桥”,宋代改称“评事桥”。清朝嘉庆八年(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沟通了内、外江两岸的交通。</p> <p class="ql-block">踏上都江堰安澜桥,那晃晃悠悠的桥面仿佛是时光的涟漪。脚下是奔腾不息的江水,诉说着千年水利工程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扶着粗粝的桥索,能感受到古人建造时的匠心与勇气。这座桥,不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更是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望着滔滔岷江水,想象着千百年来人们在桥上往来,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不倒,心中满是对古人智慧和坚韧精神的敬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手握绳索,微风拂面,带着水汽的清新。远处山峦如黛,与古堰、廊桥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此刻,我沉醉在这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美景中,也为能亲身感受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庆幸。</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纪念古代水利名家李冰父子的祀庙,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6号门秦堰楼下山至离堆公园的必经之路。<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瞰腑脚下,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坐落在碧绿的江水边。飞檐翘角的设计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木。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下流淌着一条蜿蜒曲折的江河。</span></p> <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古代岷江时常泛滥成灾。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及其子率众开凿都江堰,调控江水,使整个成都平原既得灌溉、舟楫之利,又免水患、干旱之苦。二王庙原为望帝祠,百姓所缅怀和敬仰更名为崇德庙,<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改称为二王庙。</span></p> <p class="ql-block">在二王庙游览,你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精美的古建筑。庙宇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殿宇和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丛中,宛如仙境。从高处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全景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此外,庙宇内还有丰富的展览和文物展示,让你更深入地了解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民国十四年(1925年)曾遭火焚,灾后募资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二王庙受损,后按原样修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11年4月21日,二王庙震后首次整体对外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二王庙建筑群坐落于山地环境中,坡度合适,直面岷江,正对着都江堰渠首工程,风景视线优越,与周围古树林木融为一体,隐于幽深的环境之中。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互相融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碧蓝的江水顺河而流,周围绿树成荫,远处山峦叠嶂。这里就像是一片世外桃源,远离尘世的喧嚣,让人的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span>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名字出现在眼前。它在鱼嘴分水堤尾部与人工坝头之间,有着重要的作用。枯水季节时,它将水导入水库;丰水季节时,则排泄进入内江多余的水量,还防止泥石流入长江。它就像一位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卫士,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宝瓶口,是指起“节制闸”的作用的河口,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span></p><p class="ql-block">是在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李冰凿离堆建宝瓶口,“辟沫水之害”,将岷江洪峰引走,从而削减了岷江沿岸的洪水压力,同时,“开二江于成都之中”,将岷江水引进缺水的成都平原,“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由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的宽度和底高都有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则”,那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最早的水位标尺是李冰修都江堰时立的三个石人,以水淹至石人身体某部位,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后来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监测水位,那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在公元前1000年,宝瓶口已经在《华阳国志》中有记载了。</p> <p class="ql-block">峨江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决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爆真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驱石,和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 ,确保内江通畅。</p> <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里就记载了李冰采用热胀冷缩原理,劈开玉垒山,凿成宝瓶口的故事。"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因为玉垒山崖峻险阻,不可穿凿,李冰就采用了积薪烧山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石桥横跨在碧绿的河面上,两侧连绵起伏的青山与清澈见底的河流相映成趣。站在这座石桥上,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自然的魅力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智慧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的修建背景与四川盆地的水患问题密切相关。先秦时期,四川盆地水患频发,洪水肆虐,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李冰上任蜀郡太守后,决定从源头上解决岷江问题。他凭借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智慧,带领民众修建了都江堰,通过无坝引水的方式,利用自然地形和水文特性,解决了灌溉、排沙和防洪等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的创建不仅解决了四川地区的水患问题,更为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粮食补给和兵源,奠定了其在战国七雄中的优势地位。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新增了五六十万亩良田,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此外,都江堰作为一项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效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都江堰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农田灌溉、城市供水、防洪、发电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2000年11月,都江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 拍摄时间:2025年2月14日</p> <p class="ql-block"> 投稿:2025年2月16日</p> 感谢美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