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福建泉州,曾在2016年5月,作为匆匆过客曾在此留下足迹,当时是先飞到厦门,再从厦门坐车到泉州的。现在,已经有广州到泉州的直飞航线,1个小时左右的航程,就可以到达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发港。</p> <p class="ql-block"> 当年由于时间关系,只是匆匆游览了清源山和开元寺,对于这个作为第56个非遗文化遗产的城市,没有什么特别的印像。 此次,可以用点时间,好好领略一下这个文化古城。</p> <p class="ql-block"> 泉州西街,作为泉州最富有历史痕迹的老街,于唐开元年间形成;于唐天祐二年(905年)延伸;于民国12年(1923年)改建马路。泉州西街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全长1700米,宽10米。</p> <p class="ql-block"> 钟楼,泉州的中心地标,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朴与繁华交织在一起,演绎着别样的城市魅力。走进其中一条最为古朴的街道——西街,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踏入了另一番世界。</p> <p class="ql-block">走在西街上,首先被这里浓厚的簪花风情所吸引。道路两旁,少妇和老妪头上佩戴着各色各样的簪花,犹如春天的花朵在街头绽放。她们的簪花,有的繁复华丽,有的简约清新,但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这些簪花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泉州女性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它们诉说着泉州女性的优雅与智慧,也展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 簪花是中国古代人头饰的一种,也叫戴花、簪戴、插花,就是将鲜花或其他材料制作的花朵戴在头上。簪花,其实是中国古代佩戴头饰的一种,也称戴花、簪戴,通常是由筷子状的象牙簪固定在螺旋状的发髻上,再由鲜花或其它材料制成的花朵缠绕起来。</p> <p class="ql-block">簪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头饰,通常将鲜花或其他材料制作的花朵插戴在发髻或冠帽上。簪花的种类多样,常见的有鲜花簪花、纸花簪花和绒花簪花。</p> <p class="ql-block">泉州的簪花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最初源于东南亚各国古代宫廷仕女的发饰,后来随着东南亚渔民迁居定居泉州蟳埔,逐渐演变为当地村民一种独特的传统头面装饰。</p> <p class="ql-block"> 蟳埔簪花围相传是源自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的风俗,主要由发髻、花环和象牙笄三部分组成。发髻中心的长度在22至24厘米之间,髻心周围装饰着绢花、鲜花,如白色或黄色的素馨花、茉莉花、含笑花、玉兰花和菊花等,整体以暖色调为主,展现出艳丽的花朵和独特的制作技艺。</p> <p class="ql-block"> 除了簪花风情,西街的美食也是不可错过的。这里的小吃琳琅满目,令人垂涎欲滴。我首先尝了著名的土笋冻,口感爽滑,鲜美无比。还有香喷喷的牛肉面、炸得金黄酥脆的炸菜粿、香醇可口的石花糕……每一种美食都让我流连忘返,久久不能忘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在西街上,我不禁被这座古城的建筑风格所吸引。这里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青砖黑瓦,木质门楣。很多建筑上雕刻着精美的花鸟图案,给人以别样的视觉享受。不仅如此,西街上的每一座建筑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走在其中,仿佛能够感受到岁月沧桑与时代变迁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离开西街时,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怀念。在泉州这片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的土地上,还有更多的精彩等待着我去探索与发现。</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作为泉州的文化瑰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寺内建筑精美,香火旺盛,是游客感受泉州宗教文化和历史韵味的好去处。寺内藏有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和艺术品,如精美的佛像、壁画和石刻等,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屋顶美轮美奂的泥塑,屋脊上,摇摇晃晃的龙、张牙舞爪的鸱吻。</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的屋檐还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这种技术使得屋檐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压力,同时也使得整个建筑更加坚固和稳定。这种传统建筑技术的运用也体现了泉州地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屋檐上装饰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和雕刻,如龙凤、花鸟、云纹等,这些装饰不仅使屋檐更加美观,也寓意着吉祥如意、祈求平安等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窗花</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东塔,名为“镇国塔”,位于寺内大雄宝殿东侧。该塔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年-公元874年),初为九层木塔,东塔在南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被大火焚毁后在原址重建为砖塔,在南宋时期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的花岗岩为建筑材料,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东塔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涥祐十年(公元1238年-公元1250年)。</p> <p class="ql-block"> 西湖公园总占地面积100公顷,水域面积82.28公顷,陆地面积17.72公顷。全园由四岛三桥、三长堤、三片水域组成。</p> <p class="ql-block">全园由四岛三桥、三长堤、三片水域组成。</p> <p class="ql-block">由真树生长修剪而成的角亭。</p> <p class="ql-block">单孔桥落日。</p> <p class="ql-block">石狮含珠</p> <p class="ql-block">刺桐阁,这座屹立于泉州西湖之巅的壮丽建筑,是西湖公园的灵魂所在。外观呈现出五层楼阁式的古典美。</p> <p class="ql-block"> 刺桐阁西门牌匾:“观文化成”,此四字出自清代,林则徐选自《易经》里的句子,意为“让文化成为天下的一种规则”,同时寓意刺桐阁成为泉州文人墨客作诗咏赋之地及古城泉州文化传承发扬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西湖岸边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是一座反映中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晚上,晚餐处的木偶表演,一个人操作提线,表演的《钟馗醉酒》等,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 泉州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起源于唐朝,具有独特的音乐和精巧的提线技术。木偶头由专业雕刻师用樟木制作,具有防虫功能。木偶内部设有机关,如可动的舌头和眼睛,以及可转动的钩牌,使木偶能做出各种动作。</p> <p class="ql-block">虽为半天的匆匆过客,但在西街感受了泉州曾经的辉煌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执着,正是因为这种执着,中华民族精神长得以流传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