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传递到心灵联结:教育何以在关心中重塑

教育局李斌

<p class="ql-block">——读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一书有感</p> <p class="ql-block">  教育中真正的关心应当如何发生?在参与常生龙院长领读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共读活动时,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的观点如晨钟般叩击着我的教育认知。这位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关心道德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用跨时代的教育智慧为我们重构了“关心”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诺丁斯在书中建构的“关心教育学”体系极具启发性:教育不仅要培养对身边人的关怀,更要培育对陌生群体、自然环境、知识学问的深层联结。她犀利指出当下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虚假关心”——教师单方面输出的强制性关怀,实则是将学生物化为教育流程中的标准化产品。真正的关心必须建立在双向对话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学生—世界”的三维互动,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关系中确认存在价值。</p><p class="ql-block"> 这种教育观与我三十多载从教经历的诸多场景产生强烈共振。当我们在课堂执着于知识传输时,是否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情感联结?当教育者以“为你好”之名实施规训时,是否正在摧毁真正的教育关系?诺丁斯的理论像一柄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关心”的异化现象。这促使我重新审视:究竟该以何种姿态,让教育场域中的关心真正双向流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一、教育的异化与救赎:当关心成为教育之锚</p><p class="ql-block"> 在功利主义肆虐的教育场域中,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犹如一剂清醒良药。当标准化测试成为教育指挥棒,当知识传授异化为数据竞赛,诺丁斯尖锐指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培养解题机器,而在于培育能建立生命联结的完整的人。”这一论断彻底颠覆了传统教育范式,将"关心"从边缘话题推向教育哲学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诺丁斯构建的关心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它始于对具体生命的关切——学生是否在课堂中感到安全?他们的情感需求是否被看见?继而延伸至对远方的共情——如何培养对陌生群体的悲悯?最终指向对知识本身的敬畏——学习不应是功利的攫取,而是与世界建立深度联结的探索。这种从具象到抽象、从个体到整体的关怀逻辑,重构了教育的价值序列。</p><p class="ql-block"> 尤为可贵的是,诺丁斯区分了“表演式关心”与“本真性关心”。前者是教师单方面的情感施与,后者则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意义建构。在深圳某中学的实践中,教师将“关心日记”作为教学工具:学生记录每日观察到的需要关怀的现象,教师不再扮演指导者,而是作为对话伙伴共同探讨关怀的实践可能。这种双向互动印证了诺丁斯的洞见——真正的关心永远生长在平等对话的土壤中。</p><p class="ql-block"> 二、关系重构:打破垂直权威的师生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传统课堂的权力结构正在发生静默革命。诺丁斯笔下的关心型师生关系,既非权威主义的“我说你听”,亦非放任主义的“快乐教育”,而是构建“教育对话共同体”。在成都某创新学校,数学教师王老师每周设置"困惑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任何与学科、生活相关的疑问。当有学生质疑“学函数的意义”时,王老师并未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共同设计“函数与城市交通优化”的探究项目。这种教学智慧的背后,正是诺丁斯所倡导的“将知识关怀转化为共同探索”。</p><p class="ql-block"> 关心教育对教师角色提出更高要求。它需要教育者具备"教育学敏感度"——能敏锐捕捉学生微表情后的情感波动,能通过作业批注发现认知盲区之外的成长困境。上海特级教师李镇西的“100封书信计划”堪称典范:每学期为特定学生手写成长书信,内容超越学业指导,触及生命价值的探讨。这种投入看似低效,却印证了诺丁斯的判断:“教育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发生在标准化评估的盲区。”</p><p class="ql-block"> 数字时代为关心教育带来新挑战与机遇。某在线教育平台开发的“情感识别AI”,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时长、修改痕迹等数据,为教师提供关怀介入建议。这种技术赋能并非取代人性化关怀,而是帮助教师突破物理限制,实现更精准的情感联结。诺丁斯若在世,或许会提醒我们:技术永远只是工具,教育的温度终究来自心灵的真挚共振。</p><p class="ql-block"> 三、能力养成:从认知革命到关怀实践</p><p class="ql-block"> 关心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性课程变革。北京某中学开发的“关怀素养阶梯课程”值得借鉴:七年级聚焦“自我关怀”,通过正念训练建立情绪调节能力;八年级设计“社区关怀行动”,组织学生参与弱势群体帮扶;九年级开展“全球关怀议题研讨”,从气候变化到难民危机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种课程设计暗合诺丁斯“同心圆”关怀理论,使关心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成长阶梯。</p><p class="ql-block"> 评价体系的创新势在必行。芬兰教育改革的启示在于:将“关怀指数”纳入学生评估体系,通过同伴互评、社区服务记录、反思日志等多维方式,量化关怀能力的成长轨迹。更重要的是建立“容错机制”——允许关心实践中的笨拙与失误,因为正如诺丁斯所言:“真正的关心始于愿意暴露自己的不完美。”</p><p class="ql-block">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协同面临范式转换。在诺丁斯理论启发下,“家庭关怀工作坊”正在兴起:通过情景剧模拟、关怀日记交换等活动,打破“家校微信群”式的功利沟通,重建以情感联结为核心的教育伙伴关系。当家长在工作坊中写下“孩子教我学会耐心”的感悟时,教育的真正主体已然从单一机构扩展为生命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四、让教育回归生命的田野</p><p class="ql-block"> 诺丁斯的理论在中国教育土壤中生长出独特形态。当某乡村教师带领学生记录濒危方言,当城市学校将垃圾分类转化为关怀地球的实践课,我们看见关心教育正在打破知行鸿沟。这些微光时刻印证:教育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孕育能听见远方的哭泣、愿为美好世界行动的关怀者。</p><p class="ql-block"> 未来的教育图景中,关心不应是贴在墙上的德育标语,而要成为流淌在校园每个角落的生态。当教师蹲下身倾听学生的瞬间,当课本知识连接真实问题的时刻,当评估体系开始尊重成长节奏,教育才能真正完成从“塑造工具”到“滋养生命”的范式革命。这或许就是诺丁斯留给21世纪教育者最宝贵的启示:在关心中,我们终将与世界重建联结。</p><p class="ql-block"> 辽宁鞍山 李斌 </p><p class="ql-block"> 2025021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美]内丁•诺丁斯著,于天龙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