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老玩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社会,“捡漏”这个词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觉得捡漏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而另一些人却将其奉为人类的最高境界。这看似矛盾的两种观点背后,实则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现象与人性思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认为捡漏是可耻的人。他们的观点往往源于一种公平竞争的理念。就像在商业领域,有这样一个数据表明:大约7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不正当的低价获取其他企业失误而遗漏的优质资源,是一种破坏市场公平的行为(此处为虚构数据,仅为举例说明)。比如说,在一些招标项目中,如果一方是因为另一方不小心遗漏了某项条款而低价中标,这种行为就会被很多人视为不道德。这就好比在一场赛跑中,有人因为别人不小心绊倒而轻松夺冠,这违背了大家心中对于公平竞争的期待。这种捡漏,从道德层面看,似乎是在利用他人的失误来获取利益,确实容易让人觉得不太光彩。</p><p class="ql-block"> 然而,另一些人却把捡漏看作人类的最高境界。这部分人眼中的捡漏并非是那种利用他人失误的投机取巧。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就曾提到过,在收藏界,捡漏是一种眼力、知识和运气的结合。真正的捡漏者,是那些在浩如烟海的藏品中,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一眼看出被别人忽视的珍宝,然后以合理的价格收入囊中。这不是一种欺骗,而是一种对知识和经验的回报。这就像一个勤奋的学生,在大家都忽略的知识角落里发现了宝藏,然后运用这个宝藏解决了很多难题。这种捡漏,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对于“捡漏可耻与否”的争议,反映了我们对于人性和社会价值的不同理解。如果我们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只要结果是好的,捡漏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但从康德的道德哲学来看,捡漏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其是否遵循了普遍的道德法则。</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充满了各种捡漏的机会。我们可以选择以一种投机的心态去对待,也可以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去把握。关键在于我们内心的道德标尺。捡漏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秉持的态度。是尊重他人、遵循公序良俗和公平原则,还是只追求利益而不择手段。</p> <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捡漏”这个概念在当今社会有着复杂的内涵。它既可能被视为破坏公平的可耻行为,也可能被当作智慧与能力的最高境界。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评判,而要从行为的本质、动机以及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去综合考量。无论是在商业竞争、文化收藏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在追求利益和遵循道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样才能让“捡漏”成为一种积极的社会现象,而不是引发争议和矛盾的源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