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二是个平常的数字,但在我们东方的文化对 12 这个数学有这不平常的意义。十二生肖、十二月份、十二地支、十二时辰、十二节、十二气、还有十二经脉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蕴含的许多规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和十二时辰</p><p class="ql-block">生肖也叫属相,古人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惯与活跃时间,把它们和人出生的年份相配,确定了十二生肖,它们的排序是:鼠大、牛二、虎三、兔四、龙五、蛇六、马七、羊八、猴九、鸡十、狗十一、猪十二。</p><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的来历如何呢?我国古籍中记载,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最初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10个天干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来纪年。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游牧民族则以动物来纪年。以后,在中原同少数民族的交往中,两种纪年法相互融合形成现在的十二生肖。</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不仅被我们的祖先用于纪年,而且还可以月、纪日、纪时。</p><p class="ql-block">古人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时节,一阳始生,人们就把冬至节所在的阴历十一月定为一年的起始月,对应十二生肖中的鼠,为鼠月。依次排序,腊月(十二月)为牛月,正月(一月)为虎月,二月为兔月,三月为龙月,四月为蛇月,五月为马月,六月为羊月,七月为猴月,八月为鸡月,九月为狗月,十月为猪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二地支和十二时辰</p><p class="ql-block">传说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十二地支。那时候,人们用地支来记时。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酉、戌、亥。</p><p class="ql-block">十二地支与属相匹配,依次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古人计时用的日晷,相当于现在的钟表。在日晷上,一天的二十四小时分为十二等份,叫十二时辰,每个时辰两小时,用十二地支记写就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p> <p class="ql-block">智慧的祖先们还发现了十二地支和十二时辰 的对应关系,还将十二地支和十二时辰用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将它们编成歌诀:</p><p class="ql-block">子时夜半,丑鸡鸣;</p><p class="ql-block">寅时平旦,卯日出;</p><p class="ql-block">辰吃早饭,已近午;</p><p class="ql-block">午要少憩,未饮水;</p><p class="ql-block">申时夕食,酉日落;</p><p class="ql-block">戌时将黑,亥安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二节与十二气</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祖国从北到南有五千多千米,南北气候差异很大,但四季之气的阴阳消长规律还是被智慧的祖先们发现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编在一起的歌诀为:</p><p class="ql-block">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p><p class="ql-block">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p> <p class="ql-block">这首的人们所熟悉,但是你知道吗,在历史上的不同朝代,节气歌里面的节气名称和顺序是不完全相同的,例如在汉武帝时期之前,惊蛰的名称叫做启蛰,排序在立春之后,雨水之前。汉武帝为了避其父刘启的讳,将启蛰改成了惊蛰。到了东汉,惊蛰又被移到了雨水节气的后面。东汉时候,还把原本在谷雨后面的清明调整到了谷雨节气的前面,这样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节气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节气歌诀里的二十四节气由十二节与十二气组成。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历,启蛰为正月中气,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p><p class="ql-block">十二节就是立春、古雨水、古谷雨、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p><p class="ql-block">十二气就是启蛰、春分、古清明、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二经脉</p><p class="ql-block">十二经脉,也叫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别与人体的十二个臓腑相关联,所以这些经脉都用与之相关联的藏腑命名。</p><p class="ql-block">十二经脉在人体呈左右对称分布,在身体外侧左右各有三条阳经,内侧左右各有三条阴经。从手起止的分别叫: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从足起止的分别叫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p> <p class="ql-block">中医学认为,人与宇宙、自然是息息相关的统一整体,人体是宇宙的缩影,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用经络理论治病要选择对应的时辰。</p><p class="ql-block">在中医学中,十二时辰与十二经脉经气的运行规律相对应内容如 :子时对应胆经,丑时对应肝经,寅时对应肺经,卯时对应大肠经,辰时对应胃经,已时对应脾经,午时对应心经,未时对应小肠经,申时对应膀胱经,酉时对应肾经,戌时对应心包经,亥时对应三焦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十二生肖、十二月、十二地支、十二时辰、十二节气和十二经络的巧妙结合,展现了古人观察自然、顺应天时的智慧。中医作为这一智慧的结晶,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在调理身心、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至今仍为现代医学提供宝贵启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医的独特魅力,正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