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我站在展示厅里,目光被一副对联所吸引,上联“寿比黄岳柏和松”,下联“情系漓江山与水”。这副对联的字里行间仿佛蕴含着刘炳森先生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深情。刘炳森先生的书法,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心中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之门。以前习练书法时,什么体都学,找来各种书法家的字帖来临,没有老师教,就挑自己喜欢的。其中,隶书就是学习的刘炳森,只因为他的字实在是太美了,不想使用太多华丽词藻形容就是太美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博物馆内,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书法的殿堂。那庄重而典雅的氛围,让我感到无比的敬畏。展柜中的书法作品,一幅卷轴上写着“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刘炳森先生深厚的书法功底,更让我感受到了他那豁达的心境。他将书法融入生活,让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当年,北京城满眼的书法招牌里最多是两个人的字,启功先生、刘炳森先生的到处都是。启功先生独特的行楷和刘炳森先生庄重华丽的隶书,不管多远,不管看得多么的匆忙,一撇就能知道那些都是谁的字。他们的书法风格或者说是气质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帝都的各处。后来才知道,刘炳森不仅隶书美,其他书体也都精绝,也处处可见我们身边那些耳熟能详的,诸如民生银行、北京银行、红领巾公园银街……居然都是刘先生题写的,就连家家户户都有的《户口簿》三个金字也是出自刘先生之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领巾公园的五个大字苍劲有力,笔画粗犷奔放,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书写功底。这五个字就像是刘炳森先生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茁壮成长。而那红色的户口本封面印着“北京市公安局”字样,也让我感受到了刘炳森先生的书法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炳森先生不仅在隶书上开宗立派,而且真草篆各体兼备,功力深厚。当代书家中,有此成就能有几人。仅于书法而言,就堪称一代宗师。他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文博大师,一生在故宫工作,从事法书绘画修复复制和研究工作,终身献给了中国和故宫的文博事业。故宫国宝之一太和殿中的金龙宝座曾经被袁世凯搬走,找回时残破不堪,故宫同仁们经过了多年的精心努力才使之恢复如旧,安放回原来的位置,刘炳森先生也是重要的修复者之一。刘炳森先生虽然已经故去二十年了,他开创的书法风格还在影响无数人,亲手修复的珍贵文物还在故宫闪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炳森(1937年8月 - 2005年2月15日),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1962年夏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法书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聘教授、日本白扇书道会顾问、日本书道研究泉会顾问、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等。是国内外著名书法家和国画家。书艺向以隶、楷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传统功力深厚,书风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其出版物总发行量达200余万册,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今天是刘炳森先生去世二十周年,我依然能感受到他那独特的书法魅力,仿佛他从未离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顶罗汉若波蜜经时在甲申桃月中斋三宝弟子刘炳森沐手敬书于香山东麓翠微精舍。这幅作品不仅是刘炳森先生书法艺术的体现,更是一种对信仰的敬畏与虔诚。每一个字都像是他与天地对话的桥梁,将内心的情感与智慧融入其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