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泰顺百丈的大峃艇与传承人的执着坚守》<br> 近日,受朋友相邀前往泰顺百丈镇新春假日游玩,未曾料到竟在此邂逅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br> </h3> <h3> 我们遇见了一位已然 93 岁高龄的老人潘连守,他原籍文成县珊溪镇,17 岁时便随兄弟流落至此。那时的泰顺百丈埠头,航道上的船舶是主要的交通方式,他在此当了 7 年的造船工匠。然而,随着泰顺至分水关公路的开通,百丈口的水上交通彻底改头换面。<br> </h3> <h3> 潘连守老人为人老实本分、心地善良,是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07 年,他不惜自掏 5 万元购置木料和造船配件,与妻子黄梅玉耗费整整 5 年时光,造出了一艘木帆船,即大峃艇。这艘船长 16.1 米,宽 2.5米,深 0.72 米,能够载客 50人,或者装载物资 2.5 吨。此船置于宽阔的河流水面上或许不算庞大,但存放在家中却堪称巨物。老人家将这艘木帆船视若珍宝,每日守在旁边,甚至为了容纳它,把自己的新房改造并加长了 2.5 米。<br> </h3> <h3> 潘老深知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长期把船存于家中并非长久之计,也难以体现其纪念价值。于是,他期望在自家附近或者公园边修建一座类似博物馆的场所来保存这艘大峃艇。历经诸多坎坷,2016 年 9 月,政府部门最终同意并支持为这艘木帆船建造一幢微型展览馆。但因资金等问题,迟迟未能落实,这让潘老心急如焚。八九年过去了,潘老愈发衰老,深恐此事落空,便成天往村里或镇里奔走争取。幸得镇里同意划拨一块地基供他建造微型展览馆,他自己也拿出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的 2.5 万元用作地基费用,这才稍稍安心。<br></h3> <h3> 潘连守老人对大峃艇的坚守,让人深切感受到了一位传统工匠对于技艺传承的那份执着与热爱,期望他的愿望能够早日得以实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