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魄与锋芒

爱枭

<p class="ql-block">文/杨枭</p> <p class="ql-block">任何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从来不是以读者的多少,以及所谓票房的高低来评判的,高山的攀登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p><p class="ql-block">‍1979年《哪吒闹海》中“剔骨还父”的惨烈决绝,本质上是封建礼教下个体与阶级压迫的终极对抗;而当代改编将这种具有社会批判性的叙事,稀释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廉价鸡汤。当阶级对抗的尖锐棱角被磨平成普世的成长困境,曾经经典里最具思想锋芒的精神内核,已然沦为商业叙事的安全气囊。这种创作转向恰似将古老的青铜熔铸成卡通手办——传统叙事的意义,在娱乐至死的消费主义浪潮中悄然消散……</p><p class="ql-block"> 《变形记》《老人与海》这些在现在看来最简单的幻想与故事:一个简单甲虫躯壳下的人性呈现、一位似乎普通出海打鱼的老人,最终都成为了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艺创作要攀登真正的高峰,或许应该少些对“票房”的焦虑,多些对本来的追求——毕竟,时间终将淘洗掉所有浮华的修饰,唯有直抵人民心的力量才能永驻。当哪吒故事里的阶级反抗基因被商业基因取代,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思想精神,更是一代人直面现实、追问命运的胆魄与锋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