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码字是桩技术活儿,也是桩苦活儿,却也是令人身心怡悦的事儿,所以会让人“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个人出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尤其是要拿出经得起读者审视,经得起岁月剥蚀与历史检验的作品,作者没有一颗直面现实、洞悉未来的心,没有一腔热诚,没有“板凳当坐十年冷”的意志,是很难成就的。</p><p class="ql-block"> 至于书号贵、审核严,印刷花钱费力,更是困难重重,令人无法回避。因而有人戏称这叫做“花钱赚吆喝”的赔本生意。</p><p class="ql-block"> 但我始终秉承一个理念,“退休了,坐拿国家俸禄,应当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应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与我的朋友们分享,应该为将来留点念想。 </p><p class="ql-block"> 因此,二十年来,我先后完成了《鸿爪集》《平播之战》《遵义名人故事》《唐宋大家诗话》《康庄散文小说选》等书,也算是贡献点余热吧!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写书不为稻梁谋,只为世间添微光”而已。</p> <p class="ql-block"> 一、《鸿爪集》成书于2005年,约25万字,1000册。此集子选收了在报社当记者编辑时,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散文,小说、通讯、杂文等作品。</p><p class="ql-block"> 其前言为(摘录):“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首东坡先生的怀旧诗,颇能说明人生倏忽的哲理。人生一世,几十年光阴过去,离世之后亦如鸿飞冥冥,不知所往,却总会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久或暂地留下点什么在世间…… </p><p class="ql-block"> 著书立说,过去可是一般平民不敢仰视的大业,如今却成了时髦之举了,不过甚么东西只要一流行,离消亡也就不远了。但还是要赶时髦地出这本集子,实在是无可如何的事。这些年从事报纸工作,东拉西扯写了不少东西,大部分是为稻粱之谋、为潮流所卷留下的文字垃圾。</p><p class="ql-block"> 此番做集子,首先是摒弃文字垃圾和快餐文化,并给自己立了三条规矩来选文:一是尽量选有可读性的文章;二是尽量选能够让别人、首先是让自己感动的文章;三是尽量选有生命感悟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窃以为,永恒的东西,实际上没有,也不会有。读过庄子,仰望星云,叩问天宇,方知时间与空间原来是人类自己划定的园囿,所谓大与小、长与短、久与暂、荣与枯,本来都是相对的。那么面对今天的人欲横流,蝇营狗苟,有什么必要去不平与恼恨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那自然是人何以堪了。</p><p class="ql-block"> 这本薄薄的集子,因为不伦不类,所以分几个部分,算是杂俎一锅。它记录下的东西虽是如此地苍白落寞,荒疏凋零,但它毕竟是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轨迹,因而不揣敝陋,以“鸿爪”名之,以就教于方家。</p> <p class="ql-block"> 二,《平播之战》成书于2015年,约八万字,1000册。</p><p class="ql-block"> 其后记云(摘录):《平播之战》的撰写中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包括时任总督李化龙所著之《平播全书》,万历年间成书的《征播奏捷传》。清代郑珍、莫友芝所纂的《遵义府志》及《明史》《明实录》相关章节,此外还有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的论述。</p><p class="ql-block"> 作为历史纪实,此稿虽非信史,却也草蛇灰线,有迹可寻。是年10至11月,承遵义晚报青眼,得以连载,引起了一定反响。连载中,受到一些读者朋友关注,来电话鼓励称赞,但也因浏览费时,不能尽兴一览全貌而颇感遗憾,这就引发了笔者出单行本想法。承蒙市人大原城建环资委调研员张世明关注与支持,承蒙遵义市红花岗区文体广电新闻局、红花岗区文物管理所大力帮助并出资编印此书,使笔者能为宏扬地方历史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由于《平播之战》篇幅较小,勉力成书未免菲薄,为丰富内容,又将自己近年在遵义杂志及报章中发表的有关遵义地方掌故内容充实其中,是为第二辑内容。</p> <p class="ql-block"> 三、《遵义名人故事》成书于2021年,上下集,约60余万字。500册。</p><p class="ql-block"> 其后记略曰:花了三四年功夫,以《遵义府志》《续遵义府志》《遵义市志》《遵义百科全书》《遵义文史资料》等书为依据,集前人相关记述文章而成,可以说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获得的这点成果。至于优劣如何,留待他人评说吧!本书内容庞杂,涉及人物及史实甚多,一己之力究竟有限,好在既然是故事,究竟与历史与实录有所区别,不能等量齐观。加之本人才疏学浅,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衷心期望方家不吝指教。</p><p class="ql-block"> 其自序如下(摘录):遵义的历史天空,原来有着如此众多璀璨的明星。这是我在编写这本书时,一直念兹在兹,为之感喟之所在。生于斯养于斯,对这片土地自有一种难言的眷恋之情,用时髦点的现代语言说,叫做我的这一方热土。虽然几十年颠颠簸簸地走过来,总是苦多乐少,但我仍无怨无悔地依恋她,并且想到要探求“她”的过去,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方热土”,更重要的是认识这方热土孕育出的丰硕之果。</p><p class="ql-block"> 如何让现代人以更平实、更轻松、更怡悦的心情来了解遵义的过去,我萌发了一种用现代语言、现代感悟、现代意味来诠释“她”多彩历史的想法。没有制作宏篇巨制的水平与魄力,但撷取若干人物的故事来演绎成篇,想来亦于史无碍且有借鉴作用吧……</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写这些乡贤前辈,首先是他们的人格魅力:沙滩黎氏、郑氏,龙渊王氏,老城莫氏,唐氏、蹇氏、宦氏,团溪华氏、赵氏等文化世家及若干才智之士,垂范数世,为培植地方文教,树立做人风骨、崛起遵义声名作出过卓越,其文化泽及数世,斯文赖以不墜。</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精神的历史,是精神对于人类集体记忆的再发现。由于精神的介入,历史才是真正可理解的。可以肯定,那些不断地为人们提及的历史断片,都有着相当丰富的精神含量,闪耀着启示之光。史学家张荫麟先生谓:“史者:记新异以显时空之变,述因果以明递禅之迹,陈流极以示实效之殊,溯往事以穷现状之源,撷精英以张人文之重,别善恶以昭法戒之严而已”!</p><p class="ql-block"> 因而,我写历史故事,着意于三点:史实、史识、史文。史实者,一定要忠实于历史,当然,世事纷纭,历史记载的很多东西或许早已失却了历史的真面目,但尽量的接近史实总是应该做到的,可以想像,可以发挥,也可以推衍,但决不可杜撰编造,这是检验一个人对历史是否严肃与敬畏的问题;二是史识,历史是消逝的过去,但并不是死板枯燥的,它有其鲜活生动的一面,选择缘于见识,缘于思想深度,同样一段历史,识见不同,选择不同,站立的高度不同,便能呈现不同的面貌与韵味。这也是平庸与优异的区别,两者高下立判;三是史文,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字功夫关系大矣!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一定左右内容,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决定文章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文字的使用能力与深刻魅力是多年的水磨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与讨巧,美丽而富于张力的文字表达是我毕生追求并力求达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能放歌,尽管声微力弱,但我深爱我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家乡,认同清代诗人吴寿昌在《遵义杂咏》中的赞誉:“寒宜绵毳燠宜綀,酌有清醪脍有鱼。今日南黔旧西蜀,何人不羡播州居。”</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性灵舒展之源!全书编写完毕,吁了一口长气,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有很多内容是前行者的心血结晶,本人虽是渺小的一员,但自信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了很多助力,所以衷心感谢所有前行者。无论如何,为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家乡父老认识我们那些无比优秀、出类拔萃的前辈,我尽力收罗编写,文字甫成,心愿已毕,毁誉争议在所难免,但于我的进步则善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 四,《唐宋大家诗话》成书于2024年,印刷500册。约36万字,《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 其自序如下(摘录):因为喜欢,所以想拉近他们的距离,因为拉近了距离,更无可救药的喜欢着他们,上了他们的船,你就不得不无任东西,率性漂流,无论天地之寥廓,时间之修短。</p><p class="ql-block"> 孟子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否?是以论其世也!(吟咏他们作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了解他们可以吗?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和行藏啊!)所以我以为,读得懂诗人才能读得懂他的诗。</p><p class="ql-block"> 写杜甫时我是杜甫,家国情怀,写苏轼时我是苏轼,旷达顺意,写柳永时我是柳永,脱略形迹,总之,深入他们的精神内核,体味他们的欢欣与苦痛、追求与倾诉。这些曾经存在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有温度的灵魂,是我们仰慕的、探寻的、永难释怀的心灵家园。用诗意语言,来描述诗人们的生活与作品,这是我一心追求的形式。</p><p class="ql-block"> 京都长安与唐诗的命运息息相通,是唐诗产生的沃土。在唐代大家的诗海中徜徉时,我想起了前不久热播的电视《长安三万里》中的一段话:“当长安的三千繁华转瞬被毁,当江夏的黄鹤楼一朝成断垣残壁,当扬州的二十四桥毁于兵燹, 这一切又是何等凄凉。 安史之乱,山河破碎,回头看,前路漫,长安是理想,三万里是理想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唐宋之际,有一位在中国诗词的发展扩大及承前启后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如王国维所言:“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李煜的词作,都是他以最极情的投入,体验了人世间最大的欢乐与痛苦而写成。血泪之作,故能动人心魄。‘所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p><p class="ql-block"> 宋词的美,隔了岁月,断了时空,穿越流年,仍旧像水墨的画,天籁的音,悠远而空灵。 每首词,足以将千年的春风秋雨,千年的嗔痴愁怨递到眼前。</p><p class="ql-block"> ……总之,什么样的描述,在这些气吞山河、汪洋恣肆的大家与杰作面前 都显得苍白无力。唐宋大家可谓星空灿烂,囿于识见,多有遗珠之恨,不胜憾哉!此书的写作以趣味性、知识性为主,不烦琐考证,不需求真确。凡情之所牵,意之所系即着意寻觅,随性演绎,略增想象,并不侷促于所谓的历史真实。其所以作小说家言,目的欲使作品更近真切更具魅力耳……</p> <p class="ql-block"> 五,《康庄小说散文选》为近年发表的一些作品,加上往年一些较中意的作品,约30万字,300册。</p><p class="ql-block"> 其前言曰:焚膏继晷,头童齿豁。人以码字为苦,我以码字为乐,无他,宿命使然。何尝得见颜如玉,那里觅得黄金屋,只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已,节衣缩食、自费出书,大抵是拮据无奈,换来的多是“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然而,甘之如饴。</p><p class="ql-block">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易安居士道出我心声也。其所以上下求索,心里想的是既食国家俸禄,做点有益的事,拳拳之心,苍天可鉴!《康庄小说散文选》 收小说十,历史小说一,故事新编二,散文二十四,纪实文学二。</p>